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朗诵精品集,----108班

木头丫头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早读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诵读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对于李白,孩子们已经有了相对比较多的了解:都知道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知道李白被后世尊称为“诗仙”;知道他叫李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甚至能随口背出他的一些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等。可以说,李白已经是我们的“老熟人”了。但是,孩子们要真正读懂这首《黄鹤楼送送孟浩然之广陵》却不容易。李白写了很多道别的诗,但是每一次道别又不一样。就拿《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来说吧:同是道别,道别的对象不一样---一个是汪伦,一个是孟浩然;同是道别,道别的情境不一样---一个是人送己,一个是己送人;同是道别,道别的情感不一样---一个是潇洒中带几分感动,一个是不舍里添几层孤独……</p><p class="ql-block"> 要让孩子们真正读懂李白这首诗,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有两个。</p><p class="ql-block"> 其一是想象画面。这首诗意象丰富,画面感极强。“故人”“黄鹤楼”“烟花”“扬州”“孤帆远影”“碧空”“长江”这些意象都是可以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展现出来的,而且这些意象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一幅完整的画面。一旦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了这样的画面,就等于走进了李白的身边。</p><p class="ql-block"> 其二是移情换景。孩子们头脑中已经想象出了李白在长江边目送友好友远去的情景,但是这还不能真正地唤起孩子们心中的情感,因为他们毕竟没有真的去过黄鹤楼,没有真的在黄鹤楼上目送好友的离去,没有真的见过“孤帆远影”的场景。那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唤起孩子们心中的那份不舍、那份失落和孤独呢?有办法!孩子们都有自己最好的朋友,都有和朋友在一起难分难舍的经历。那我们就让孩子们回忆,自己某一次和好朋友在某个地方玩,离别的时候特别不舍,特别失落,特别孤独。孩子们都回忆起了这样的经历。嗯,很好!当李白看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时候,就是你当时的那种心情:特别不舍,特别失落,特别孤独。这个时候孩子们已经分不清到底是李白走进了我的内心,还是我走进了李白的内心。总之,我们已经成功地走进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这种物我两忘的感觉,真好!</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一部分比较有感觉的朗诵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p>

李白

黄鹤楼

孩子

孟浩然

广陵

道别

孤帆

远影

这首

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