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看荆楚—观湖北省博物馆

含羞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泱泱华夏五千年,瑰丽多姿的荆楚文化以其特有风貌独树于林。湖北省博物馆作为荆楚文化枢纽,不仅是荆楚文化历史见证与物质文明传承的载体,更是弘扬荆楚文化传递湖北影响的窗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心念念的省博终于在预约多次,各项疫情防控要求都达标的条件下得以相见,花费五个多小时一睹它的真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湖北省博物馆的北门, 一眼就能看到董必武先生亲手提写的“湖北省博物馆”馆名。新(南)馆建成后改从南门进北门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秉持“鼎盛江城,楚韵基石”的设计理念,建筑样式取形于“鼎”,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建筑群,形成南北两馆一体、两主两翼、中轴对称布局,凸显荆楚文化风格。</p> <p class="ql-block">北门鸟瞰</p> <p class="ql-block">南门鸟瞰</p> <p class="ql-block">新旧馆俯视图(上新下旧)</p> <p class="ql-block">展馆楼层布置和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馆内场景</p> 展馆介绍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楚国八百年》设计上以楚国漆器常见的红色为主色调,突出楚风楚韵。展览分为“开疆拓土”“礼俗百业”“惊采绝艳”“上下求索”四个部分,打破传统以材质为主要门类的叙述脉络,从物质到精神,从文献到文物,全面展示楚国的历史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侯乙》展以编钟陈列为中心,分上下两层,展览分为“敬天崇祖”“金声玉振”“所尚若陈”“观象授时”“车马仪仗”“永保用享”六个部分,多维度阐释曾侯乙文物,体现古代礼乐文明,凸显文物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设计上突出现代感,以组合方式呈现文物,辅以地图古文字信息等知识展板,帮助观众全面解读文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复原部分考古场景,设置文物修复室,使观众体验感倍增。从“始封江汉”“汉东大国”“解谜曾国”“华章重现”四个部分揭示曾国从在江汉地区独领风骚到滋养楚国,最后融入楚文化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越王勾践剑》特展融合文物特色,以菱形纹饰为展标背景,以剑柄同心圆设计展厅布局,展览分为“惊世发现”“剑中王者”“入楚之谜”三个部分,从历史背景、发现过程、科技知识三方面入手,让观众深度了解文物知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梁庄王珍藏》风格上以明式的素雅为主,展托展具与文物紧密结合,用最佳角度呈现金器、玉器等的精湛工艺和质感,展览从“天潢贵胄”“珠围翠绕”“丝路撷珍”三个部分来展示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中西文化交流。</p> 文物介绍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侯乙墓》曾,指的是曾国,是中国战国时代南方的一个小国,和史书中的随国是同一个国家,拥有两个名称;侯,指的就是诸侯国的国君;乙,则是这名国君的名字,叫做乙,曾侯乙墓,也就是曾国国君姬乙的坟墓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8年挖掘的侯乙墓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呈“卜”字形,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岩坑竖穴木椁墓。无墓道,南北向,墓坑南北长16.5米,东西宽21米,深13米,面积为220平方米。这座古墓的规模,在当时可是全国之最,比在1972年长沙挖掘的西汉女尸马王堆一号汉墓还大了五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墓中共出土礼器、乐器、漆木用具、金玉器、兵器、车马器和竹简15000余件,仅青铜器就共计6239件。其中曾侯乙编钟一套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p> <p class="ql-block">墓地挖掘实况图</p> <p class="ql-block">墓地还原缩略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侯乙棺》分为内外两重,外棺是铜木结构以“エ”字、“厂”字和“ T ”字型的青铜作为梁,以铜柱作为框 ,共有3200公斤重,装饰有卷曲勾连纹、陶纹 圆涡纹。这种形式的青铜构件彩绘漆棺是我国第一次被挖掘发现,也是至今为止出土的最大的先秦漆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侯乙的内棺是在外棺里的,全棺有人首、鸟首、双首、多首龙549条,还有蛇204条 其他各种动物142只,人面神兽合体动物武士有20个,大部分神兽都可以在《山海经》上找到。主棺绘制神怪,不仅是单纯的艺术,更是一种殉葬仪式,人们相信这些神怪能够帮助墓主人出入墓地。</p> <p class="ql-block">外棺</p> <p class="ql-block">内棺</p> <p class="ql-block">陪葬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侯乙编钟》乐器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中最大的收获,墓中出土的乐器有琴、瑟、笙、鼓、钟等9种,共有125件,体现了公元前5世纪时我国音乐水平的高超,也是研究我国音乐史的珍贵资料。乐器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编钟,它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也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鼎》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不少青铜器,鼎是食物器具中最多的一种。鼎,是古代用来煮食物的器具,同时也是一种祭祀用的礼器。在先秦时期,人们非常重视“鼎”,在拜祭天神、先祖等重大仪式的时候,鼎用来供奉牲肉,簋(gui)用来供奉食粮,都是非常重要的祭祀器具。曾侯乙墓出土了九件正鼎,八件铜簋,这套九鼎八簋也是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钢鉴缶、铜过滤器》由方鉴、方缶两部分组成,缶置于鉴内,合为一整休。放置时,方鉴底部有一个活动倒栓,插入自动落下,固定方缶。鉴底由四个兽足承托。鉴、缶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使用时,方缶盛酒,鉴缶之间的空隙盛冰。铜过滤器用于滤酒。周代祭祀用酒多为“五齐,即五种未经澄滤的薄酒,里面有糟拍,饮用时需稀释后加以过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铜尊盘》 由尊与盘两件器物组成。出土时尊置于盘中。尊是盛酒器,盘盛冰可用于冰酒。尊盘采用了多种铸造工艺,其中口沿上的镂空纹饰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熔模铸造法。尊颈部与盘内都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是十大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联禁对壶》这套联禁对壶同样也是国家级文物。“禁”是古代用来放酒尊的平面器具,铜禁在国内外仅存4件,无比珍贵。在禁上面的是一对巨大的青铜酒壶,有两对龙的身体紧紧地攀附在酒壶的身上,可是头却望着相反的方向,看起来像是彼此对视,又像是眺望远方。在对壶的底部,有四只活泼的小神兽,它们踮着脚尖用力地举起这套联禁对壶,充满着设计感和美感,巧妙极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彩漆木雕龙凤纹盖豆》豆,是古代用来盛肉或者是其他食物的器具。这件彩漆盖豆是以黑漆为底,然后用艳丽的红色勾勒出雕刻的图案,不管是在盖、身、柄,就连底座都满饰网纹、菱角纹、凤纹等,雕刻精美,色彩斑斓,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鹿角立鹤》这件鹿角立鹤是目前发现造型最为奇妙的青铜器,在1978年考古学家在曾侯乙墓挖掘的时候,它就站在曾侯乙墓的前方,所以有部分专家认为,它可以帮助主人沟通天国还有人间,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神兽,还有部分专家认为,它是一个吉祥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鹿角立鹤造型奇特,鹿角巧妙地往天空延伸,而脖子则如同白鹤一般,笔直修长而优雅,那双振翅欲飞的翅膀恰好平衡了整个造型,再加上乌龟造型的后背和鸟类的腿,使得造型更加具有稳定性。这么多瑞兽糅合在一起而不显突兀,其中蕴含的美好内涵也让人惊讶称赞。在古代,鹤的叫声被认为是可以沟通天地,是著名的吉祥鸟,而鹿以及龟都是祥瑞之物,它们既可以辟邪,又有着吉祥如意的用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彩漆梅花鹿》这只彩漆梅花鹿栩栩如生,它神情安逸地趴在地上,鹿角高耸朝天。梅花鹿是用整块木料雕造而成,而头顶的鹿角是真正的鹿角,它的头部可以自由转动,身体绘有斑纹,背部有一个方孔。这和楚国贵族墓葬中发现的一种“鹿鼓”非常相似,专家们猜测,也许这只梅花鹿后面也是插着一种乐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彩漆木雕鸳鸯盒》这是一只忧郁的鸳鸯,它的头部可以自由旋转,背部则是有储藏功能。在它的身体两侧可以看到两幅精美的图画,一幅是描绘了击鼓和舞蹈的场景,另外一幅描绘了演奏编钟和编磬的场景,底部还有几只小神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八星宿图彩漆衣箱》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用来观测天空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的时候,而最早的实物则是现在所看到的这一个曾侯乙ニ十八星宿彩漆衣箱。它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图,并且还标注了名称,在天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不仅是天文需要用到二十八星宿,就连占ト、风水等层面上也离不开它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玉晗》在西周以来,人们相信玉可以让魂魄不相离,尸体不会腐烂,所以在殉葬的习俗中,贵族们开始用玉覆盖面部,手握着玉握,甚至是制作成金缕玉衣,而玉晗则是放入死者口中、耳中和鼻中的玉。古人们为了让死者在天国上继续享受凡间的一切,这些玉雕都是牲畜。这套出土在曾侯乙墓的玉晗就有狗、猪、羊、鸭、鱼和牛,这六种类型的牲畜意味着六畜丰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越王勾践剑》迄今为止,越王的青铜兵器已经出土了不少,但仍没有一把能够超过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身上面有着黑色菱形的暗纹,剑格的一面镶嵌着绿松石,另一面镶嵌着蓝色琉璃,整把剑都非常高贵典雅。在靠近剑格的位置上看到两行铭文,写着“越王鸠浅自乍用剑”,“鸠浅”也就是“勾践”,清楚地表明着剑主人的名字和身份。越王勾践剑之所以出名,不仅是因为这把剑的制作工艺高超,还因为剑主人勾践那一段著名的“卧薪尝胆”的经历。是十大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王夫差矛》于1983年在湖北江陵马山出土,长29.5厘米,矛身两面脊部均有凹槽,凹槽基部有铺首装饰,铺首有孔可系绦,銎部中空,器身遍饰精美的几何形花纹。矛身有八个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p> <p class="ql-block">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是两国国君所用武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釉鳄鱼》湖北省简称鄂,源于鄂州,古字“鄂”与“鳄”通假,鄂州名称的由来,是因为此地自古盛产鳄鱼。这件出自鄂州的青瓷鳄鱼是目前湖北已知最早的鳄鱼形象资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釉镇墓兽》这个青釉镇墓兽长21.6厘米,高17.2厘米,是在1997年出土于湖北省鄂州市的,它是一只想象出来的猛兽,是随葬物品之一。古人认为,死后的阴间有各种妖魔鬼怪,会危害到死者的灵魂,所以就会在墓中设置镇墓兽,保护墓主的灵魂。镇墓兽有各种各样的模样,有兽面的,也有人面的,据说来源于古代的一种名为方相氏的神兽。方向氏裹着熊皮,穿着红色的衣服和黑色的裤子,驾着马举着戈,驱逐方良、魍象这些鬼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釉牛车》这是三国时期的青釉牛车,作为随葬品而放入墓中。这只牛昂首站立,尾巴轻甩,看起来能够轻松地拉起一辆牛车。在古代,能够坐牛车的可不是一般人,那是因为马的速度较快,而且重心偏高,拉起来非常不稳定,容易翻车。而牛就不一样了,牛的速度可以控制,重心比马低,体力还相当充足。除了遮风挡雨以外,有些高级牛车还有靠枕、靠垫,方便乘客随意坐着或者躺着,堪比现代社会的房车。所以墓葬出土的文物或者壁画大多数都是牛车,直到宋朝轿子开始流行,才慢慢地取代了牛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粉彩牡丹花吸杯》粉彩,是除了珐琅彩以外,清朝创造的一种彩瓷。和其他彩瓷不一样,粉彩在填色以前,是需要用玻璃白打底。玻璃白中含有一种名为砷的元素,能够让颜色变得粉嫩,红色可以变成粉红,色彩娇嫩,又被称为软彩,烧制后的颜色粉粉嫩嫩的。这件粉彩牡丹花吸杯就是在光绪年间烧制,它的造型独特,有个专门的名称,就叫做“秋操杯”,为的就是纪念光绪年间清朝军队举行的几次秋季操练演习。粉彩牡丹花吸杯是其中的一个款式。从上往下俯视,可以看到杯子的底部有一个孔,这是和淡绿色的牡丹花“根”相通的一个吸口,可以当吸管使用,所以才叫做吸杯。吸管的背面还写着“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地绿彩园林婴戏碗》婴戏图最早出现在唐朝长沙窑的瓷器上,到了宋朝,绘画技术变得成熟,画面也更加多,通常都是表现孩童们玩乐的各个场面,例如垂钓、玩球、嬉闹等,有着连生贵子、百子千孙的美好寓意,到了清朝的时候,婴戏图到了鼎盛年代。这是清代康熙年间的婴戏碗,高6.8厘米,口径15.2厘米,以黄色为底色,绿树成荫,孩童们只有一个大概的身形轮廓,他们开心地追逐着一个球,玩乐嬉闹,可以想象得出是一幅多么无忧无虑、国泰民安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花十二月花卉盅》康熙时期的青花瓷色彩艳丽、层次丰富,这套十二月花卉盅更是其中的珍品,是宫的御用之物。全套花卉盅由12件压手杯组成,洁白如玉,造型轻巧,瓷盅的外壁绘制了12个月的当令花卉,还用了春燕、草虫等动物来点缀主题。杯子的另外一侧还写了应节诗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月的瓷盅是“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的迎春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月是“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的杏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月是漫天桃花,对应的则是“风花新社燕,时节旧春浓”的美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月则是“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春”的牡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月,就是石榴花的天下,“露色珠帘映,香风粉壁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月,则是“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的荷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月,是“广殿轻发香,高台远吹吟”的兰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月,到了“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的桂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月,则是“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香”的菊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月,是“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的芙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一月,则是“不随千种尽,独放一年红”的月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二月,那就是“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的梅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诗句和花卉相得益彰,体现了高雅的生活品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瓷镂空圈足砚》这是在1985年湖北省郧县李徽墓出土的白瓷镂空圈足砚,高5.2厘米,口径11.1厘米,是白瓷中难得一见的精品。李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孙子,新安郡王,在公元683年去世,埋葬在湖北省十堰市。据资料显示,李徽很像他的父亲李泰,对书画方面都颇有研究,一生清心寡欲,专注于书画。在唐朝初期,由于材料和工艺的限制,白瓷仍然是室专用的珍品,这件砚台釉质肥厚润泽,彰显出大唐时期的气度和风采,非常可能是宫廷赏赐之物,所以墓主人非常喜欢它,带着它一同长眠于地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彩龙纹高足盖碗》这是清朝乾隆年代的红彩龙纹高足盖碗,高20.5厘米,口径有15.5厘米。乾隆是清朝的第六位帝,和他的父亲雍正并不一样,乾隆一直被吐槽是“农家乐”的审美,可那种繁杂华丽的审美也是需要极为高超的技术才能够实现的,也正是印证了当时瓷器的制作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平,才可以将各种釉色融会贯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高足盖碗是当时流行的茶具,盖碗上面用虹彩绘制了神龙戏珠的图案,“山”字型的火焰围绕在神龙的身边,交相辉映,非常富有动感。神龙的身上有一对翅膀,那是《山海经》里头提到的应龙。应龙能够呼风唤雨,并且还帮助了黄帝打败了蚩尤、夸父;它还可以用尾巴画地成江,助大禹治水。应龙是天龙之神,龙中之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釉人首飞兽》这是一件具有异域色彩的随葬品,是唐朝时期的青釉人首飞兽,产自湖南岳州窑。它的造型非常奇特,脑袋是人形,上面还有一个螺形高髻,他直视前方,不知道在看什么风景呢?飞兽的身体健壮,四肢结实粗壮,还有这一双大大的翅膀,可以在天空翱翔。这种风格应该是融合了西亚和印度的特色,并不多见,由此也可以看得出来唐朝的包容和开放,不同国家和肤色的人们都齐聚长安,好一个繁荣盛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元青花四爱图梅瓶》2006年出土于湖北钟祥郢靖王墓,是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瓶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以“凤穿牡丹”和“四爱图”为主题纹饰,在肩部用青花绘三只凤凰在牡丹丛中嬉戏玩耍。腹部四个菱形开光内分别绘有四种图案,它们是《王羲之爱兰图》、《陶渊明爱菊图》、《周敦颐爱莲图》、《林和靖爱梅鹤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虎座鸟架鼓》2002年出土于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2号墓,年代为战国中晚期。该器物通高约136cm,宽134cm,两只背向踞坐的卧虎四肢屈伏于六蛇缠绕的长方形底座上,虎背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凤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背向而立的鸣凤中间,一面大鼓悬于凤冠之下,两只小虎后足蹬踏凤鸟背脊,前足上托鼓框。该器物通体髹黑漆,饰有红、黄、银白多色彩绘,稳重的虎座与飞扬的凤架彰显了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是十大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1987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包山楚墓,是漆奁外壁一周的漆画,展开全长87.4厘米,宽5.2厘米,描绘了战国时期楚国贵族车马出行的场景。画中用土黄、橘红、海蓝和棕色等颜色,勾勒出一幅色彩艳丽、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的图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画师别具匠心地用五棵随风摇曳的柳树,将画面巧妙地分隔成五个画段,强化了故事情节。第一和第二画段表现的是出行场面,在画卷的第三段只画了一只狗和一只猪,它们跃身急奔的神态为整幅画卷增添了生机,第四段和第五段表现的是迎宾场景。整幅画人物姿态各异,猪犬腾跃,车马有序,情节首尾连贯、过渡自然,被誉为目前中国现存最早的长卷“连环画”,体现了楚国漆器高超的制作工艺。是十大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崇阳铜鼓》1977年发现于湖北崇阳县,通高75.5厘米,鼓面直径39.5厘米,重42.5公斤,由铜鼓身、铜鼓座和铜鼓冠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考证,这面铜鼓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鼓,同时也是仅存于世的两面商代饕餮纹铜鼓中的一面,另一面早年流失于日本,现藏于京都泉屋博古馆。是十大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梁庄王墓》梁庄王,名为朱膽垍(ji),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九个儿子,明宣宗朱膽基的弟弟,生于1411年,在1441年病逝,谥(shi)号“庄”,和他的王妃魏氏合葬在湖北省钟祥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梁庄王墓堪称为地下宝库,随葬品十分丰富,金、银、玉、宝石等超过3400件,各种镶嵌的宝石超过7000颗,其中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等宝石的产地都不在中国,也许和当时郑和下西洋有关。这么丰富的随葬品在明代亲王墓中前所未见,仅次于明代十三陵中的定陵。为什么随葬品这么多呢?专家们认为,也许是梁庄王和王妃的凄美爱情有关。梁庄王的原配纪氏早夭,在梁庄王22岁时,魏氏被册封为王妃。可惜好景不长,8年后,梁庄王病逝,魏氏悲痛欲绝。由此,皇帝下旨安抚魏氏,让魏氏抚育梁庄王留下的两个女儿。经过了10年,两个女儿都已嫁人,魏氏也染病,在去世以前留下遗言,仍想要和丈夫葬在一起,并且还是以最亲密的同穴同室下葬。由于梁庄王并没有儿子,女儿也已经出嫁,大量的珍宝没有继承人,魏氏干脆就把这些宝物一同随葬,二次葬入就带来了丰厚的随葬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累丝镶玉嵌宝双鸾鸟牡丹分心》鸾鸟,是中国传说中的神鸟,在《山海经。西山经》中提到过“女沐之山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日鸾鸟,见则天下安宁”,是一种吉祥鸟,通常以雄雌成对出现,寓意着感情深切。这只簪子的簪头用的是累丝工艺,用非常细的金丝堆叠而成一个镂空的三角形形状,再在中间镶嵌一块三角形的青玉,青玉上雕刻着娇艳的牡丹花。两边都各有一只鸾鸟,左边的鸾鸟在振翅高飞,右边的鸾鸟则在依依不舍,回首遥望。青玉的边缘镶嵌着各种宝石,衬托得整个簪子光彩夺目,贵气逼人。平插,戴于正中,俗称“分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冕冠》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冠式,主要由延、旒(liu)、帽卷、玉笄(ji)、武等部分组成,从周朝开始,冕冠的样式基本定型,直到明朝灭亡,满清剃发易服才被废除。众所周知,明朝以前是元朝,君主并非汉人,所以在明朝建立的时候,朱元璋就下诏将衣冠恢复成唐朝的形制,后来慢慢也有了明朝的特色。根据《明会典》的规定,皇帝的冠冕前后都有12条旒(音同流),太子、亲王是9旒,每一串旒上面有9颗珠子,佩戴的时候用金钗固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皮弁(bian)》,是古代帽子的一种,出自于《周礼》“王之皮弁,会五采玉堪,象邸,玉笄”,是华夏衣冠体系中首服的一种。皮弁可不是什么人都能穿戴的,在明朝,只有皇帝、皇太子、亲王、世子、郡王可以穿戴,平民一般都是带着瓜皮帽或者网巾,而官员则是戴着我们现在都很熟悉的乌纱帽,或者是四方平定巾。明朝的皮弁不再用皮革,而是用薄竹片制作成内胎,外面覆盖着乌纱,皇帝的皮弁是前后各12缝(第二声),每缝都有12颗五彩玉珠,亲王则是前后各9缝,每缝有9颗五彩珠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镶宝石帽顶》帽顶,就是帽子顶端的饰物,大多数是金子或者是宝石。这个金镶宝石帽顶的顶饰是一颗重200克拉的橄榄形无色蓝宝石,中间被一根进线穿过,是迄今为止考古活动中发现的最大的蓝宝石。金镶宝石帽顶的底座是金,看起来就像是一朵倒着的莲花,有着5到8层花瓣,在花瓣的根部还有着花蕊,那是用金钉植入而成,既美观又实用。底座还有10颗宝石,包括红宝石、蓝宝石这种珍贵宝石,整个帽顶星光熠熠,华美至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镶宝石白玉帽顶》金镶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金玉良缘”的美好寓意,用金和玉镶嵌在一起,衬托出了物件的高贵,梁庄王墓出土了很多金和玉镶嵌在一起的物品,每一件都珍贵无比。这一件金镶宝石白玉帽顶顶端是以多层镂空雕刻的工艺,雕出了多条盘龙,龙首在最顶端,昂首眺望远方。您仔细瞧瞧帽顶,可以发现这一条是四爪龙。在古代,皇帝用的是五爪龙,而亲王用的是四爪龙,可以根据不同的纹饰来分辨物品主人的身份。工匠们用“包镶”的方法将白玉盘龙固定在黄金底座里,整个帽顶造型气势非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锭》在明朝,亲王的婚礼有朝廷赏赐定亲礼物的制度,包括金锭50两,梁庄王墓里出土了两枚金锭,应该是和他先后两次娶亲有关。其中的一枚金锭上面写着24个字:永乐十七年四月,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锭五十两重。也就是说这枚金锭是在永乐十七年在西洋地区采购的。西洋泛指在我国南海以西,包括印度洋及其沿海地区。在1405年到1433年恰好就是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这枚金锭可以确定是郑和出使西洋的时候购买的,弥足珍贵,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郑和下西洋的唯一有明确铭文的物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钑(sa)花钏》钏,也就是镯子。金花钏又被称为“缠臂金”,是戴在上臂的位置,是古代非常流行的首饰,南宋女词人曾经在《恨别》一诗中提到:调朱弄粉总无心,瘦觉宽馀缠臂金,写的就是金钏这个首饰。这个金钏是由整条金带缠绕形成的圆圈,首尾都是用金丝缠绕固定。《明会典》中记载,亲王娶亲的彩礼中包括金钑花钏一双,所以这是梁庄王给王妃的彩礼,王妃在出席隆重仪式的时候会戴在手上。和金钑花钏配套使用的还有一对金镶玉镯子,上面还镶嵌着各种宝石,现存在镯子上的有3颗红宝石、2颗蓝宝石和1颗东陵石,遗失两颗宝石;另一只镯子则是有4颗红宝石、2颗蓝宝石和1颗祖母绿,缺少了一颗宝石。由此可以看出明朝金饰的发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镶青白玉镂空龙穿牡丹带》这条金镶白玉镂空龙穿牡丹带是由20件带銙( kua 第三声)组成的,重1011克。銙是古代腰带上的装饰品,腰带是明朝服饰不可或缺的礼仪用品,根据不同的身份地位,材料也并不一样,根据《明史》说法,玉腰带只有皇帝、皇后、妃嫔、太子、亲王、郡王等,亦或者一品冠才能使用。这条金镶青白玉镂空龙穿牡丹带的每件带銙都有一条形态各异的龙,周围围绕着牡丹和云纹,非常高大威猛,气势如虹。这同样也是一件金镶玉的物品,制作起来并不简单,首先是要将金片做成带框,然后将雕刻镂空好的玉銙放置在框内,最后再垫入金片作为底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刚杵(chu)》,是古印度兵器“瓦支拉”的意译,藏语称为“多吉”,质地坚硬,所向披靡,所以才被称为金刚杵。金刚杵是佛教密宗的发起,象征着无坚不摧的智慧和佛性,可以摧毁各种烦恼。金刚杵有各种各样的形状,例如独股、二股、三股、四股、五股等,蕴含的意义也并不一样。这是四股金刚杵,通常作为高等佛珠上的坠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郧县人头骨化石》郧县人是长江中下游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在1989年和1990年,考古学家先后在郧县青曲镇发现了两具人类头骨化石,总的形态和北京人的牙齿相似,不过尺寸要更加大些,推测郧县人的时代要比北京人更加早,属于早期直立人的范围,距离现在大概有100万年。郧县人化石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进化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为研究直立人和早期智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是十大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响球》屈家岭文化是在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600年的文化,属于新石器时期,由于是在1954年发现在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地区,有早、晚两大时期。屈家岭文化出土较多黑陶、灰陶瓷器,黄陶和红陶都比较少,大部分陶器都是手制,不过快轮制陶已经普及了,器物的表面光滑,好像被经过了打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名为“陶响球”的器具,它不仅是一种原始乐器,还是古代的一种儿童玩具。陶响球比较大,内部中空的,装有碎沙石或者弹丸,一旦揺动就会沙沙作响,对孩子而言非常有趣,可以锻炼他们的听觉和视觉。后来的“哗啷棒”、“花棒锤”等玩具,都是从陶响球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雀石》盘龙城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二座商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石器、玉器等,盘龙城出土的青铜器超过400件,非常罕见,可以看出盘龙城在早期青铜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有可能是中国青铜技术发展的源头之一。这几块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石头名为孔雀石,是一种天然的矿石,它可是寻找原生铜矿床的标志,也是炼铜的原料之一。在盘龙城遗址中也发现了孔雀石,由此可见盘龙城也有炼制青铜器具的技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斝( jia )、觚( gu )、爵》是中国古代的酒器,在商朝时,它们也是重要的礼器,直到周朝,礼器的重要地位才慢慢被鼎和簋所取代。由此可见,喝酒在当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仪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斝,是用来温酒的酒器,有三足、两柱、一耳,在商汤王打败夏桀以后,斝就变成了他御用的酒杯,在《记》《左传》上记载,斝主要是用来行裸礼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觚,是用来喝酒的器具,呈喇叭状,上面敞口,身体比较长,盛行在商代和西周的早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爵,同样也是一种酒器,是用来盛放、倒酒和加热的容器,在商代和西周都是十分常见的,后来还和官职、爵位联系在一起。爵的前端有流,这是用来倾倒酒的,后面是一个尖锐的尾,中间是装酒的,下面还有三只脚,用于支撑。</p> 未展出文物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元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这一件是1975年湖北省黄梅西池窑出土的元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它高42.2厘米,口径9.3厘米,这是目前发现有明确年纪的元青花瓷。它们是一对盖瓶,分别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和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馆。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它的瓶盖就像是一座七层宝塔,肩部有狮子和羊的头,这可能是专门用来陪葬的“魂瓶”。魂瓶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商朝末期,伯夷、叔齐叩马劝谏阻止武王伐纣。在武王灭商以后,他们就不吃周朝的粮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后人安葬他们时,就将粮食放在一个瓶子里作为陪葬品,希望他们死后不会再挨饿。后来就成为了一种习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和牡丹纹塔式盖瓶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份买地券,上面写着“故安公墓券”。买地券是道教的一种符篆文书,可以向地府买土地,也就是说这座墓的主人已经向地府买了这块墓地,别的鬼混不可以来侵占。买地券商标注了延六年,也就是1319年,同时也为盖瓶确定了准确年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秦律十八种》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竹简,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等,为研究秦朝时期的经济、政治、医学等方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秦律十八种》一共有202简,每简长27.5厘米,宽0.6厘米,是秦朝十八种法律条文的节选。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统一中国以后,就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法律,被称为秦律,包括《田律》《仓律》《均工》《徭律》等,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方方面面。是十大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家河玉人像》出土于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距今4200至4000年,面庞写实,两眼倾斜呈倒置的八字形,鼻宽阔,口扁方微闭,散发着威严与神秘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史前玉器的发展达到高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玉文化。专家认为,这件玉人像展现了高超的琢玉技艺,是石家河玉器的典型代表。是十大镇馆之宝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