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变化巨大,生活美年过花甲。我退休后紧随潮流,马不停蹄地找到含饴弄孙的第二职业,加入关爱下一代的工作之中。周末节假日几乎主要是跟小区里的孩子们在一起摸爬滚打,和其他家长一道,跟在小朋友的队伍后跑来跑去,尾随娃娃大群从事拿玩具喂水水劝吵闹保安全等后勤服务。照看自己的小孙孙,虽然特别消耗精力,浑身出汗劳累点,但责无旁贷能发挥余热,心里其乐也融融。</p><p class="ql-block"> 耳闻目睹现在的孩子们福气大真幸福。从自己小孙孙的日常生活看,感觉非常精彩有趣。每天从高消费幼儿园下学后,可以从电视电脑手机投影仪中观看数不清的逼真3D动画片,聆听中外各国的美丽童话故事,从专营店闪送外卖中品吃咖啡味草莓味奶油等味应有尽有的特色小吃营养品,从专营店专卖店量身选购里里外外各种款式的四季名牌衣服鞋帽,从大小玩具店网店购买科幻类益智类动画等类琳琅满目花样繁多的各种玩具。家里另设专门的活动室,墙上贴着英文字母表,拼音表看图识字,学习桌临近窗户写作业画画,玩具积木和各种器材充放四周。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爷姥姥及亲朋好友的呵护下,在满世界处处充满爱的优偓环境中茁壮成长。毫无疑问小孙孙的童年记忆肯定是绚丽多彩美好梦幻!幼小的心灵里最多的三个字是甜!甜!甜!</p><p class="ql-block"> 年龄大的人想法多,空闲时我不由地想前想后想父母,想儿想孙想自己。对童年话题开始浮想联翩,对父母的童年,自已的童年,儿子孙子的童年进行比较。虽说人海茫茫都有童年,但一代一代人的童年记忆,毫无疑问时代烙印各不相同,从艰辛到改善到幸福,都会深深地陷嵌在各自的童年记忆中苦乐自知。</p><p class="ql-block"> 在羡慕下一代人童年的幸福生活时,联想起上一代人念念不忘的童年艰辛,感叹一辈人一辈人的童年经历,跟随时代脉搏起伏变化,沧海桑田天翻地覆!明显的规迹是父母的童年最悽惨,自己的童年有困难,儿子的童年逢改善,小孙孙的童年最甜蜜。这时忽然觉得很有必要一代对一代进行传承教育唠叨勾通,让现在的晚辈们通过品味过去的艰辛和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和美好。</p><p class="ql-block"> 我爸爸妈妈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生人,在风雨飘摇连绵战乱,日寇肆虐民不聊生的大背景下,他们的童年是在饥寒相伴困苦艰辛中度过的。爸爸妈妈说起他们的童年记忆,温情点滴少许,不知玩具是何物,兴趣乐趣全无,没有营养零食一说,粗茶淡饭温饱安宁是奢望,满满一肚子辛酸苦水说不完道不尽,幼小的心灵里尽是三个字饿!冷!怕!</p><p class="ql-block"> 爸爸说童年。</p><p class="ql-block"> 他们兄妹七人自己排行第二,全家人生活在汾河岸边的一个偏僻小村庄里,一座低矮的农家小院有三间简陋的土坯房遮风挡雨,耕种十几亩河滩地是保命田。一家老小,全靠爹娘种植稼穑操劳维持。家里老人体弱多病需要抚养,兄弟姐妹多大的长身体吃饭日增,小的常哭闹嗷嗷待乳,十几口人十几张嘴,穿衣吃饭日子过的紧巴巴。</p><p class="ql-block"> 小油灯下,奶奶熬夜纺棉织土布,解决全家人穿衣所需,衣服大的穿完小的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破不怕脏不怕式样不好更不怕,最低要求夏天凑合能换过季,冬天凑合能御寒都很难办到。</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冬天寒冻腊月,北风呼啸气温极低,连屋放在屋内的水缸上都结了冰,兄弟姐妹只能都挤在一起保暖御寒。为寻柴取暖,爸爸和哥哥穿着单衣,顶风到地里砍高梁秸秆茬子,地冻如铁,不一会儿兄弟俩的小手掌上全磨起血泡,双耳双腿双脚也红肿麻木,形成严重的冻伤化脓,奶奶求四邻翻箱倒柜好不容易寻得一些旧棉花包住他们的双脚保温,脓水和棉絮贴在一起,很长时间才慢慢脱落,并落下一到冷天就脚痒难受的老毛病。</p><p class="ql-block"> 吃的方面遇上风调雨顺的正常年景,多些收成,省吃俭用还能勉强上年接下年,赶上旱涝灾害收成减少日子就难过了。随着日本鬼子侵犯闹腾,人祸不断天灾频繁,日子艰难雪上加霜,爷爷奶奶累死累活劳作一年,交完苛捐杂税,打下的粮食根本就入不敷出不够果腹,娘再怎么精打细算节衣缩食,也无奈巧好难为无米之炊,日子捉襟见肘青黄不接,一年四季全家人都生活在毫无希望煎熬将就之中,挣扎在水深火热的死亡线上。</p><p class="ql-block"> 夏秋季而言相对将就好熬,爸爸和他的哥哥替父母分忧,从田里挖些野菜,掰些没成熟的玉茭,摘个未成熟的南瓜,挖几个半大不小的红薯山药蛋,回家后,汤汤水水煮一锅,大人舍不得喝,先让着孩子们,兄弟姐妹围在锅边,端个破碗争抢着往肚子里倒,瞬间是肚子喝大了但不经饿,洒两泡尿又咕咕叫,就这样将就将就一天就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冬春季将就煎熬可不容易,越往后越青黄不接,家放米面的缸底朝天,贮存的红薯南瓜山药蛋日渐减少,大锅粥熬的米汤越来越稀,最后只剩下煮白菜帮子干胡萝卜红薯秧子吃,三天两头见不到米面,直至断顿没办法将就。大人饿得脸发绿眼发黑前心贴后心,小孩子饿得奄奄一息连哭的气力也没有。</p><p class="ql-block"> 爸爸说挨饿的滋味非常恐惧,哥哥和他口泛酸水,浑身发软无力气,肚子像翻江倒海,几乎寸肠欲断,看见什么东西都想往嘴里塞,身体发冷发抖僵硬,双眼大睁昏昏欲睡,却又根本睡不着。</p><p class="ql-block"> 爸爸童年记忆中挨饿刻骨铭心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 爹娘不忍心看着儿女们将快饿死,万般无奈只能舔着脸四处借贷,以解燃眉之急。但借高利贷相当于饮鸩止渴,高利贷利滚利雪上加霜,以后的日子更没活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妈妈说童年。</p><p class="ql-block"> 她的父母亲属于知识分子文化人,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乡村教员,教书足迹遍布全县的十几个村。当时的乡村教员待遇微薄,没有固定的工资,按规定入村随俗,全由所在村用小米小麦等实物聘请,经济条件好一些的村,给的粮食多一些,品种丰富一些,经济条件差的村,给的粮食会少一些。由于收入不固定,生活保障程度差,起落波动差别很大,这些数量不固定粮食是维持全家生活的唯一来源,妈妈的童年就是跟随她母亲在乡村学校中度过的。</p><p class="ql-block"> 妈妈说,每到学校开学日子前几天,聘请教员的村,会派二轮马车到家门口接母亲,她和母亲便带上简单的行李和不多的随身用品,坐上马车开始一学期的教书生涯。</p><p class="ql-block"> 一般的村学校都在村旁的旧庙或社房里,房屋陈旧缺门少窗破破烂烂,有的村庙中还有神像,样子张牙舞爪残缺不全,平时上课时人多不觉得有什么害怕,但在天黑放学后或遇到阴天刮风下雨,电闪雷鸣,一惊一乍,亮光照到神象的面孔忽忽闪闪,红脸白眼目光阴森甚是狰狞。这时母女俩人孤零零地在学校,总感到心里有种莫名的恐惧。正常情况下,村里会安排民房当宿舍,住在村中精干的老太太家为邻,派村中工友照顾一日三餐,虽说粗茶淡饭勉强温饱,以保证上课作息。</p><p class="ql-block"> 条件差的小村子,派不起工友,村公所提供些米面,由自己动手凑合解决吃饭问题,经常因衔接不及时,缺粮断顿时有发生,这时只能临时找学生借米借面,以解燃眉之急。每到寒暑学期结束放假时,村里会用二轮马车拉上两叁口袋的小麦绿豆等,送母亲和我回家。</p><p class="ql-block"> 日本鬼子侵占家乡后,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残忍本性暴露无疑,先是血洗沟口村,后是火烧王家堡村,连续发生杀死村民焚烧房屋的惨案。耳闻目睹鬼子的野蛮行为,妈妈懦弱胆小,心理形成很大的恐惧,完全打乱了穷困平静的生活,母女俩人整日处于恐惧不安之中。妈妈心里充满了对鬼子的仇恨,对未来生活感到绝望。日伪占领时期,每当路过鬼子把守的路卡,母女俩宁肯费时间多绕十里八里,也要躲避防止发生危险。为对学生进行奴化教育,学校按当局规定,强制开设日语课,上课时,曰语课本在桌面上当摆设,读啊衣乌矣欧等以应付检查,暗底里用的全是边区政府的抗日教材,背诵陕甘宁边区好,共产党来领导等,白天一当听到鬼子扫荡进村的消息,母亲便拽着我,和同学生一道,把抗日教材藏起来,朝鬼子来向相反的方向逃避,跑出护村堰钻进庄稼地,忍饥受饿,没吃没喝也不敢回村。晚上和母亲几乎是竖着耳杂睁着眼睛,不脱衣服睡觉,一听到村里有风吹草动,远远传出诳诳的狗叫声,顾不了许多,本能地跳下炕,拔跑便跑出村躲避。</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放暑假,老早打听好路线,坐着马车回家,不意在路上碰上一小股日本鬼子拦路检查,赶马车的工友吓得满头冷汗惊慌失措,继续走怕危险,掉头跑来不及,姥姥临危不惧,从书包中拿出作为道具的日语课本,用简单的曰语哇里哇啦地和鬼子兵进行交涉,曰本鬼子听到姥姥会讲日语,紧张气氛缓解了很多,围着马车转了一周,用刺刀把马车上的粮食口袋捅了几下后,才勉强同意放行通过,妈妈吓得躲在姥姥身后,眼睛都不敢睁浑身发抖,恐慌得将近窒息,心理上落下了毛病。</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电影电视里看见日本鬼子烧杀掠抢的镜头,心里非常紧张的毛病始终不能痊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