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芳庐》美术作品赏析一一乐神之舞系列之三《敦煌乐舞》

韩德珠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张画是近年的作品,创意来自著名的敦煌壁画《反弹琵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早知道反弹琵琶造型是观看舞剧《丝路花雨》,从第一次看到就被那美妙绝伦的舞姿迷住了。以后看过很多画家画过这个题材的作品,当时自己也有想画的冲动,不过一下子找不到心中的那种感觉,就始终没有动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实我心里也有另一番心思,就是想要去一次敦煌,亲眼目睹这幅画的真容,等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再画,谁知这期间总是有各种事情缠身,这一拖就是几十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得前几年终于时机成熟,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出发,结果是造化弄人,因突如其来的一场病,把买好的车票又退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眼见一次次错过了机会,如今年纪也大了,恐怕更难实现梦想,于是便趁着还能画工笔画的时候,就遍查资料,倾尽所能画了这张画,也算是了却一桩心愿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幅画并没有临摹似的按原图复制,而是加上自己主观的创作意念,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它坚持了我一贯的唯美风格,颜色也尽量控制在乐神之舞系列深沉的暗调子内,所不同的是没有古青铜器的沧桑之感,主调偏紫,暗合紫气东来之神仙境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张画更加注重线的应用,以动感极强的曲线做主旋律,主体的形象及与主体有关的元素皆用线来表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传统线描高超运用的本身就会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妙韵律,让人透过画上劲舞的人物使整个气氛更加飘逸空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画面中圆形敦煌藻井图案的渐次排列既是同人物曲线的呼应,少量"面”的使用的也使大量用“线”的画面变得相对稳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的审美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生活的积淀,一点一点的改变,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不知不觉的,有时自己也不会察觉,直到有一天,当你有闲静下心来慢慢整理回顾以往的一些作品时,才会发现其中的变化,待把这些串连起来再看,就是创作者行进的轨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我画这张画时对人物的理解较以往又有所不同,人物的面容已然脱出了传统仕女的形象,更接近宗教类绘画的特点,眼含慈悲,表情飘然出尘,更具有佛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敦煌精品原作在中国美术馆的那次展览时,我正在北京,有幸看到了很多精品原作。那次展览十分隆重,布置展场就用了一个多月,整个美术馆模仿敦煌莫高窟的形式装饰而成,很有气势。我不记得自己究竟去了多少次,反正是尽量不放过每一件展品,仔仔细细观察所有的细节,因不让拍照,我竭尽全力把它们留在自己的记忆里,又购买了很多资料,为以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回来后,就几次构思、易稿,但总觉得不尽人意,直到这次真正动笔创作,已是十几年以后的事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