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很久以前,有位法国的传教⼠这样描述过颐和园:“以⼈⼯叠⽯成⼩⼭,有⾼⼆丈⾄五丈者,联贯⽽成⽆数⼩⼭⾕,⾕之低处清⽔注之谷中,池畔有庭院,有敞廊,有花园,有瀑布,⼭丘之上遍栽林⽊,⽽以花树为多,真⼈世间之天堂……”👍他把颐和园称作人间之天堂,说的没毛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颐和园的确是集中国园林传统风貌于一体的优秀典范,其巍峨的山峦,澄澈的湖水,⾼峻的楼台,清幽的庭院……没有一处不令⼈⼼旷神怡,没有一处不让人流连忘返。我甚至觉得,</span>放眼整个世界,好像也没有哪个地方的园林能够和颐和园媲美呢!😂</p><p class="ql-block">颐和园四季景致不同,但四季皆宜。特别是到了炎炎夏日,置身在她的一片绿荫里,或于山间清酌小憩,<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或于林中临风听蝉,</span>或于窗下读经阅古,或于水上静赏荷香……无论怎样,都会叫人心自清凉、舒爽倍增!对了,人家的英文名字原本就叫——“夏宫”,夏天的宫殿,要不,老佛爷为啥当年总愿跑到这地界来避暑呢?</p><p class="ql-block">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今天到夏宫看到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昆明湖上荡舟</b></p><p class="ql-block">2020年6月的时候,值新冠病毒在京城肆虐,中旬的某日晨,我恰好路过颐和园,园中空旷少人,有幸体味了一把——着一叶小舟(是湖面上唯一的船哦)飘泊在诺大的昆明湖上的滋味,其情其境,悠哉妙哉,很是难忘。</p><p class="ql-block">如今两年过去,同一时辰,竟又逢疫情四处张狂,再来园中,人依旧不多,水面也不见游船如织的场景,遂突发兴致,购票登船,索性再去荡一回舟,荡它个逍遥自在~~</p> <p class="ql-block">静静的昆明湖,远处的玉峰塔与之朝夕相伴,仿佛是一个永远在默默守护着她,陪衬着她的忠诚卫士~~</p> <p class="ql-block">湖中看景,与在岸上的角度不同。比如这石舫,就和我平日里拍的很不一样咯。</p><p class="ql-block">石舫又叫清晏舫,它是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的一座石头船。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有砖雕装饰,精巧华丽,是颐和园著名的水上建筑珍品。</p><p class="ql-block">下雨时,落在顶上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舫上舱楼原为古建筑形式,英法联军入侵时被焚毁。光绪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意图,将原中式舱楼改建成西式舱楼,窗上镶嵌五色玻璃,由此它也成为了园中唯一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个画面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其堪称是颐和园最具标志性的景观了。</p><p class="ql-block">图中的山叫万寿山,系燕山之余脉,高度为58.59米。传说,昔日有个老人在山上凿得石瓮,故取名瓮山。前临瓮山泊,又称西湖,即当今的昆明湖。</p><p class="ql-block">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圆静寺。清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60寿辰,于圆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造园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对称,构成全园的主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个依山而建、高大挺拔的建筑群,就是颐和园内建筑布局最完整、建筑形式最丰富的中轴建筑群体,从临水的云辉玉宇牌坊(我以前拍过的)至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层层升高,排列有序,气势宏伟,金碧辉煌,将园林、寺庙和宫殿浑然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据悉,这组建筑群原亦为乾隆时期所建,但绝大部分都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现存建筑大多是光绪年间重新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船坞,为皇家泊船之所。</p><p class="ql-block">据介绍,乾隆修建清漪园时便在园中建起一座船坞,它宽18米,距水面7米,进深50米,跨度超过了故宫的三大殿,当时皇家最大的游船“昆明喜龙号”就停泊在这里。</p><p class="ql-block">1860年,这座船坞被英法联军焚毁。后来慈禧在清漪园原址修建颐和园,除复建原有船坞外,还在旁边新建了两座小船坞。</p> <p class="ql-block">这是知春亭。最早建于乾隆25年,建在一个人工堆筑的小岛上面。小岛四面临水,湖畔点缀山石,遍植垂柳。</p><p class="ql-block">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建的时候,为了方便慈禧太后上岛游览,特意在亭子的东面建了一座平桥,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冻就从这里开始,沿岛种植的柳枝也是最早吐出新芽,所以叫知春亭,“知春”二字,就出自那句著名的“春江水暖鸭先知。”</p><p class="ql-block">今天天气不大晴朗,为了体现画面更美,我特意将照片P成了宫崎骏动画里的感觉😄,有木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知春亭边上的城关——“文昌阁”城关,是颐和园六大城关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湖上荡舟的某个瞬间拍到的豳风桥。</p><p class="ql-block">它是西堤六桥之一。在清漪园时代称为桑苎桥,为了避咸丰皇帝奕詝的名讳改为豳风桥。桥亭作长方形,重檐四坡顶,是一座屋桥。新旧两个桥名都是与农业有关的,因为在这座桥的西部原来还有耕织图、机织房、络丝房、水村居一组模仿江南农村景色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还有界湖桥。它是昆明湖内外湖与后溪河的分界处,是西堤最北面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二)苏州街市觅古</b></p> <p class="ql-block">苏州街觅古,开个玩笑。</p><p class="ql-block">苏州街,是何方神圣?有人看我在朋友圈发的照片还误以为我是去苏州旅行了,差矣差矣!它只是颐和园中位于北宫门附近的一景致,原称买卖街,系乾隆时仿江南水乡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的一条水街。</p><p class="ql-block">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于上世纪80—90年代在遗址上复建。</p><p class="ql-block">水街全长300余米,以水当街,以岸作市,沿岸设有茶馆、酒楼、药房、钱庄、帽店、手饰铺、点心铺等60多个铺面,集中展现了十八世纪中国江南的商业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这许多年来,但凡从北宫门进入园子,我都会在那三孔石桥上停留片刻,对着桥两岸苏州街的模样拍上几张,却不知为何,竟从未想过深入其中去探究一二。只是今日,瞥见入口处开放着,且街市中清静异常,便大动凡心,欣然走下去游历了一下下。</p> <p class="ql-block">小桥流水,颇具江南风貌……</p> <p class="ql-block">话说乾隆爷第一次巡幸江南时,因留恋苏州热闹的街肆铺面及物产风俗,即命随行画师绘具图式,将其仿建在京城西北郊的皇家园囿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时年,北京有三处著名的皇家买卖街市,一是圆明园同乐园买卖街;二是清漪园后河买卖街;三是从北京动物园西面的万寿寺开始,一直延伸到畅春园(北京大学西面)宫门的“苏州街”,此街专为乾隆皇帝母亲纽祜禄氏70大寿建造,是最大的一条买卖街。</p> <p class="ql-block">据中国第一档案馆藏清宫档案《内务府黄册》中不完全记载:清漪园买卖街上有楼房10余座、拍子60座;建有牌楼者至少6座、牌坊15座……民间市井五行八作几乎面面俱到。<span style="font-size: 18px;">街市中有两间门面的小茶馆、有三间牌坊高耸的酒楼;有货色齐全的帽子铺及钱庄、当铺等。</span></p><p class="ql-block">买卖街由太监扮商人,宫女扮顾客,甚至鞋靴、果菜等商品俱是木制假品。宫市只是假做买卖,供帝王嫔妃留恋江南风物,而移来江南情景供欣赏,毫无商业的实际功能。</p><p class="ql-block">北京图书馆藏《圆明园、万寿山、内庭三处汇同则例》中,记录了万寿山后山买卖街铺面房内“货物”的名称、尺寸及用工、用料,对此,乾隆在御制诗中将其概括为“大块假文章,兼复假图画”。</p> <p class="ql-block">买卖街的铺面房,尺度小于一般建筑,每间面积仅为一般建筑的四分之一。而且建筑形式纯属民间典型的铺面房,不是宫廷中的大式做法。青瓦、灰砖、粉墙,描绘的是江南民间房舍的特点,采用了北方风格的富丽素朴清淡,在牌楼、牌坊及拍子的修建上又将浓艳的色彩渲染点缀于江南清秀妩媚的水乡之中,营造出了一种皇家园林特殊的宫市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买卖街的建造,是对自然客观环境所作的模仿,但其模仿的对象不是江南秀美的山水风景,而是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市井街巷</p> <p class="ql-block">复建苏州街工程是自光绪二十一年(1895)以后,颐和园第一次在只有地基的基础上重建的大型古建筑。</p><p class="ql-block">工程根据乾隆时期留下的大量档案资料及遗址的位置尺寸,参照中国18世纪商业店铺建筑,虽然没有复原清漪园时“万寿买卖街”的原貌,但保持了清代的建筑风格,重现了中国古代的商业文化和民俗民情。</p> <p class="ql-block">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买卖街的街市已变成残垣断壁、荒草从生。</p> <p class="ql-block">1986年10月15日,由颐和园管理处规划,清华大学设计的后湖买卖街复建工程正式开工,全部工程的完成用时4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90年9月16日苏州街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在颐和园北宫门内竖立着一方石碑,上书“英法联军烧毁清漪园一百三十周年,于遗址复建苏州街工竣并陈列开放,此志。”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后,1991年至1994年又投入大量资金对苏州街铺面房进行维护、抢险维修及重作油饰彩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三)四大部洲放空</b></p> <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也在北宫门附近。<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它是颐和园万寿山后山中部的一组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四大部洲</span>分别为“南瞻部洲”、“北俱卢洲”、“东胜神洲”和“西牛贺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对宗教懂的不多,这里仅限对四大部洲景观的介绍哈。如有不对之处,请大家拍砖。</p> <p class="ql-block">乾隆时期,是清代建造藏传佛教寺庙的最盛时期。1755年在平定准葛尔叛乱中,乾隆爷得到过蒙古族瓦鲁特等四部上层人物支持,为使清政府与其政治上的联系更加密切,乾隆帝派大臣、测工、画工去西藏,描摹藏传佛教三摩耶庙,仿该庙在万寿山后山建寺庙,即四大部洲。乾隆在此礼佛时,一切礼仪、礼器均按照藏传佛教规范。</p> <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排列在象征世界中心弥勒山的香岩宗印之阁的周围四方向。在阁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建设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四大部洲与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之一:普宁寺的四大部洲用了同一图纸,因此一模一样。</p> <p class="ql-block">1860年,颐和园被英法联军连烧带拆,庙宇被毁坏,“四大部洲”就成了断壁残垣、废墟一片。光绪十四年,只在原地上修了一层香岩宗印之阁,其他仍是瓦砾一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6年颐和园管理处为了保护、弘扬民族文化遗产,提出在四大部洲残址上重建被毁的古建筑。重建工程于1980年开始,将上层汉式建筑殿顶改作水泥钢筋结构。仿建了清乾隆时期四大部洲的日台、月台、喇嘛塔、佛殿等21座古建筑,同时重塑佛像21尊。清除历史遗留渣土5910立方米,整修拆砌金刚墙 192延长米,扶手墙682延长米,工程总面积为7166平方米,历时4年,1983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2010年,国家又进行了30年来首次大规模的修缮,恢复了四大部洲建筑群光绪时期的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不过,目前因为疫情的缘故,里面暂不能参观了,我只能随手拍了一点外面的藏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四大部洲拍到的一个狮子雕塑,它嬉皮笑脸的,有点像是在给烤瓷牙做广告的感觉^_^</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四)谐趣园里发呆</b></p> <p class="ql-block">到过颐和园的人,没有谁不喜欢“谐趣园”的。它小巧玲珑,自成一局,有"园中园”之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谐趣园系乾隆十六年(1751)仿江南名园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取名惠山园。建成后乾隆曾写《惠山园八景诗》,在诗序中说:“一亭一径足谐奇趣”。</p> <p class="ql-block">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改名谐趣园。竣工时,嘉庆在《谐趣园记》中也说:“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故名谐趣,乃寄畅之意也。"</p> <p class="ql-block">谐趣园方塘数亩,沿池建有楼、亭、堂、斋、桥、榭等园林建筑,并由三步一回,五步一折的百间游廊相连接,错落相间,步步有景,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园中之园”。</p> <p class="ql-block">1860年谐趣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p> <p class="ql-block">在谐趣园的北面,有一座独立的庭院,叫霁清轩,面积约29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霁清轩始建于乾隆19年(1754),原属于惠山园的一部分,嘉庆年后独成一院。嘉庆十六年(1811),嘉庆皇帝在改建谐趣园的同时,于霁清轩园外的山东麓添建了军机处等院落,当嘉庆皇帝游园时,军机大臣在军机处内恭候嘉庆皇帝,为其处理政务提供方便。嘉庆十七年(1812),建筑有过粘修。</p> <p class="ql-block">咸丰十年(1860 ) ,霁清轩被英法联军野蛮焚毁。光绪十七年(1891)与谐趣园同期重建,慈禧太后对园内个别建筑做了一些改动,并在园内增建了酪膳房,专门制作奶酪点心,以备游园之需。</p> <p class="ql-block">我特别喜欢霁清轩里面的这个方亭子。</p><p class="ql-block">在清漪园时期,此亭为八方重檐式样,光绪年间重建时,改为为四脊攒尖方宝顶,牡丹图案井字天花,苏式彩画。金砖地,梅花方柱,青石方柱础。</p><p class="ql-block">建筑面积28.09平方米,高3.48米。前檐南侧檐柱间有坐凳门子,金柱间为落地罩,卷草裙板。倒挂嵋子为卷草式花窗,间柱下有四个垂柱。东西北三面有坐凳媚子。青石阶条石台基,四周堆砌黄石,云步踏跺台阶。</p><p class="ql-block">此亭高居山岩之上,可以远眺田园景色,俯听溪流清韵,是园中一处位置极佳的观景场所。</p> <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亭中有两位女子,穿着艳丽,正边吃边喝边聊,惬意的有种赛过活神仙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霁清轩梁柱楹角髹绿漆画上紫藤(见下文沈从文先生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曾在霁清轩居住过。他还写下了一篇文字,其中就有如下的描述:</p><p class="ql-block">“霁清轩大门在谐趣园一角,陌生人却不容易发现。门前石板路倒还有意思,据说是慈禧太后听人说故事地方,按时老婆子必坐在一个石磴子上听故事,每天说一回……</p><p class="ql-block">霁清轩前虽已无从想象慈禧听故事的光景,现在却尚有三种声音交替,早晚是可以印证唐人诗“鸟鸣山更幽”的黄鹂,白天是代表“多数一致”的知了,夜里是象征衰飒迟暮的鸣蛩。一进门院坪空空的,迎面是霁清轩,梁柱楹角髹绿漆画上紫藤,别致得不免有点俗气。如果是老款式,可能是新装潢,在油漆时把颜色配走了样子,所以给人印象是建筑与装饰不大调和。且不像是乾隆俗,很像慈禧时代的俗,如清末广东作风,和慈禧艺术鉴赏程度相近。</p><p class="ql-block">轩背后是个斜坡,利用天然一片大石头作成。石头在半中皱褶了一下,皱褶处就成了一道溪流,从后湖引了一绺活水穿石而过。坡度既相当斜,涧中又有些石头阻塞,活水下漱于是琤琤琮琮仿佛有点琴韵。白天受知了吵杂混耗,水声不觉得怎么大,入晚却十分动听。所以西边高处一所房子,就名清琴峡……”</p><p class="ql-block">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文章一读,顺便也来造访一下霁清轩哦~~</p> <p class="ql-block">注:颐和园景观介绍大多来自百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