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 上两颗璀璨的明珠,是文学殿堂里的一朵奇葩,是传承古今的歌唱。从金戈铁马到琴棋书画,从大漠孤烟到水墨江南,从忠肝义胆到千里婵娟,充满了感天动地的家国情怀,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之前,接触到的唐诗宋词极其有限。记得喜欢上的第一首唐诗是唐代有着诗佛之称的大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候我在云南昆明服兵役,云南雨水很多,每逢下雨后,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山居秋暝》中那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新雨过后,原本长满了树木和花草的山上显得空旷了许多,空气格外地清新。刚被雨水洗刷过的松树新长出的枝叶是黄绿色的,而往年的枝叶则是深绿色的。挂着露珠的新叶增添了几分娇嫩,老叶子则变成了碧绿碧绿的颜色,看上去更加的生机勃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红色的如火,白色的似雪,嫩绿的枝条郁郁葱葱,光洁且有几分婀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真想放开嗓子冲着远处的大山,近处的松树来一番激情朗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碰上雨后下夜班回宿舍,总会忍不住停下脚步抬头看一看天空的明月,望一望山坡上月光下的松树。若不是连队纪律严明,真想偷偷溜到营房后面的山坡下好好欣赏一番如此美妙的夜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经无数次地幻想着:站在皎洁的月光下,看一看明月松间照的景色,那定是一种无以伦比的美;闻一闻带着松香味的凉爽空气。那将是何等的惬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次喜欢上唐诗宋词,源于五年前进入老年大学学习诗词,还源于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的开播。原来‘生活不止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一首首唐诗宋词,或美妙绝伦,或慷慨激扬。逐渐发现那些唐诗宋词,其实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令我越来越喜欢那些一千多年前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水田园派的诗,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趣;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派诗人留下的大量诗句,每一首都美得摄人心魄,每一句都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他在廘门山隐居生活的写照。诗句似乎令读者看到了明媚的春光,听到了小鸟的鸣叫,那景色太令人向往了,好想去廘门山感受一番那鸟语花香的舒适,畅想一下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首充满了哲学理念的佳作,此诗告诫读者,要学会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给人以认识问题难以全面的启迪,若想做到全面看问题,唯有多角度,多侧面观察思索方可避免看问题的片面性和局限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诗仙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仙就是诗仙,这首七绝,前两句寓情于景,将时间、地点、人物交代得清清楚楚,后一句从李白一直目送孟浩然远去直至只能看见长江水的描写,便知二人的关系有多好了。每年农历三月便有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前往扬州打卡,不能不说是"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意为扬州的旅游市场做出了极大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盛唐边塞诗,写尽守边将士的艰苦环境和报国思乡情怀,有的情绪高昂,有的气势悲壮,也有的哀怨动人。最喜欢的边塞诗是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一首七绝,短短的四句话,将守边将士对生活的热爱,对参战的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了守住边界,明知此一去可能会壮士一去不复还,还是义无反顾的上马参战,完全将生死置之度外,似乎可听到其慷慨激扬的言辞,可看见参战将士无比坚毅的表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诗人笔下的美景令人浮想联翩,诗人的爱国情怀令人甚为敬仰。以至于每学一首山水田园派的诗,就想去那个地方看一看诗中的美景,每学一首豪放派的词,就想去感受一下词人的报国之志和冲天豪气,常常盼望能"跟着唐诗去旅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大臣个个是词人。可见唐诗宋词被称为文学双绝是当之无愧的。婉约派的词,道尽人间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令人愁肠百转。豪放派则是:雄豪奔放,气魄大而不拘小节,开门见山,气势恢宏,令人荡气回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宋词的全能选手当属苏轼,他的一首婉约词,全篇虽无千古名句,却经久传唱不衰。此词便是他为亡妻王弗写的悼亡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风格苍凉凄惋,写出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情感表达极其细腻,至今读来仍令人柔肠寸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赤壁怀古》是其代表作,也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之一,一直被后人称为"千古绝唱“或千古名作。写于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时。词作似乎是游记,实则是作者借本篇词赋简述自己的人生观,是典型的借景抒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第一句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物的英雄壮举并收笔下。点明千古多少英雄人物都随着东流的长江水逝去。词中十分明确地表达了他极为佩服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足智多谋,羡慕周瑜成为了历史上的千古英雄人物。用"早生华发"一词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光阴虚度。"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绝非是词人悲观颓废情绪的表达,而是坦然面对有悲有喜的人生,珍爱生命,认真生活,继续努力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的感情流露。</span></p> <p class="ql-block">为苏东坡作传的林语堂先生这样评价苏东坡:"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意思是说他做官时可以和所有官员谈天说地,被贬官时可以同收容所里讨吃要饭的聊鸡毛蒜皮,在他眼里天底下通通都是好人。好看的外表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样的苏轼谁能不爱呢?有人曾说:读苏轼的词可以医心,品苏轼的人生能让人发奋。乐观,豁达,有趣的人定会被世人所至爱,若东坡穿越至现代,必是国民老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日,为写此文,读了一些东坡先生豁达人生态度的一些文章,看了诸多东坡先生趣事的记载。有句流行语: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用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东坡的名字便可看出苏轼的豁达与乐观。东坡之名是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后才有的。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前,官当的还是比较顺风顺水的。元丰二年,朝廷欲将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按惯例要写谢表,而其中的两句话,差点让他享年42岁。这两句牢骚话是:“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说白了就是:我愚笨,跟不上朝廷革新的步伐。其实就是借上书谢表发表点反对意见,要命的是这观点正好与皇帝站在了对立面。乌台诗案就此拉开了序幕,没被杀头已是不幸中的大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其实就是一个挂名的虚职,无职无权,只有十分微薄的俸禄,(也有无俸禄之说)根本无法养家糊口。他的好友请当地太守将城东面一块废弃的屯兵坡地拨给苏轼耕种,苏轼便带领全家认认真真的种起了地。那时候文人,尤其是当官的文人种地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苏轼可不这么认为:我不但带着全家在东坡种地,还得纪念一下,便给自己起名:东坡居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轼信奉佛法,不论处在人生的逆境还是顺境,只要有寺庙的地方,他都会前去参观拜佛。有一天,苏轼前去一座寺庙游览,听说这里的和尚经常吃肉喝酒,品行不端,心里就有了几分不满。当老和尚知道来人是苏轼后,立马吩咐小和尚准备了上好的酒席款待,目的是想让大名鼎鼎的苏轼留下墨宝,苏轼反复推脱无济于事,于是大笔一挥,写下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日落香残,去了凡心一点”,下联是“火尽炉寒,须把意马牢拴”。一些文人从庙门前路过时,看到这副对联无不哈哈大笑,(此故事为民间传说)。我们也会哈哈大笑,会为大才子苏轼点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轼同佛印和尚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俩人经常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插科打诨、相互调侃,然而吃亏的常常是苏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一天,苏轼与佛印和尚在禅房边静静品茶,边谈论佛法,聊到高兴处时,苏轼突然问佛印:“你看我现在像什么?”佛印说道:“我看你像一尊佛”。苏轼哈哈大笑,对佛印说:“我看你像一坨牛粪”。佛印也哈哈大笑。苏轼高兴至极,窃喜这次总算赢了佛印。回家说与苏小妹听。苏小妹的一番话令苏轼顿时面红耳赤起来——"你又输了!佛教最讲究境随心变,相由心生。佛印说你像一尊佛,是因为他心中有佛;而你说他像屎,是因为你心中只有屎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多次被佛印戏弄的东坡怎肯认输。风和日丽的一天,二人相约在河边散步,东坡想乘机戏弄一下佛印,环顾四周发现有只狗在啃骨头,张口就诵出了对联上联:“狗啃河上(和尚)骨”,大才子得意洋洋之际,佛印将手中写有东坡诗的扇子轻轻扔到了水中,随口对出下联:“水流东坡诗(尸)”。聪明的东坡怎么就忘记佛印也是学富五车,头脑灵光之人了呢。东坡顿觉十分尴尬,这次算打了个平手吧,两人相视一笑,继续谈经论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的文化史倘若剔除苏东坡,整个中国的文化史将会失去平衡”。苏东坡豪放的词风,豁达的意境,潇洒的文字,超然的心境,令后人望其项背,苏东坡是完美的化身,是男神。我爱唐诗宋词,更爱苏东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注:本文资料均来自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康震的《唐宋八大家》,以及部分网络资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