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时光飞逝,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画上句号,静下心来,回望过去,盘点得失,主题研修工作的每一次活动都让我们收获颇丰。6月15日下午,我们语文研修三组进行了本学期研修成果汇报交流,交流会上,每一位老师都分享着她们的研修成果。</p> <p> 浅谈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的几种策略</p><p> 单桂华</p><p>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感悟能力培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p><p>一、在朗读中感悟文本</p><p> 朗读是加强学生语言训练的基本策略。“语文课必须上成读书课”,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课堂上,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将文中的语气、语调、作者的思想感情都读出来,能生动地再现作者当时所表达的思想境界,从而加深对课文意境的感悟。</p><p>二、在”创境体验”中感悟文本。</p><p>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多媒体课件、插图、录像等各种直观教学手段,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去读书,品味,欣赏,有助于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变化,使学生产生“目视其文,耳醉其音,意会其境,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p><p>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采用有效措施和教学手段,激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体验,多交流。</p> <p> 巧用课文背景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p><p> 姚丽霞</p><p> 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内容绝大多数文质兼美,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同的作者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的环境也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截然不同,也可以说一篇文学作品是特定时间,特定环境的产物。这就说明了写作背景的重要性,介绍背景是让学生和文本、作者充分对话的前提条件,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小学生,由于受到生活经验和知识建构的限制,他们的认知能力非常稚嫩,思维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常常被表象事物蒙蔽了双眼,很难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因此,要想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价值观,就必须要让学生了解节选文章当时的写作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文本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内容。所以本学期我的研修主题主题为“通过了解文章背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下面结合本学期的主题研修探索过程、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在此主题下的收获。</p><p>一、课前背景知识的介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p><p> 兴趣是源泉活水,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不竭的探究动力。而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它以合作学习为主体,以综合实践课前出示背景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当学生由现象看到本质后,通过切身的体验,收获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为以后的学习夯实基础。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就给学生介绍了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后率军南下,在长江北岸集结兵力,准备统一全国。孙权手下大战周瑜驻守在长江南岸,刘备派诸葛亮前去联吴抗曹。“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课文中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介绍完文章背景后,我捕捉到学生迫切的眼神,我相机让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去感受当时的读书环境。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在字里行间寻找自己渴求的答案,有了前面的铺垫,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后面的教学就迎刃而解了。</p><p>二、课中背景知识的介绍,有助于促进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p><p> 把握文章的主旨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不同题材的作品都有不同的背景知识,是时代的产物,如含有政治题材的文章,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助于了解特定时期的政治氛围,挖掘那个时期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再如有些作品是特定时期和个人的人生经历有关的文学作品。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从古诗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看到朝廷收复洛阳全家听到后兴奋高兴的心情。但为何喜欲狂呢?其实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长达数年,而听说朝廷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既有对战乱将息、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的欣慰之情,也有对自己数年来颠沛流离、终于可以回归家园的感慨之意,更有对会议多年离乱的痛切心情。当学生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后,恍然大悟,体会到“喜欲狂”的来龙去脉。所以学生一下子就捕捉到诗歌的主旨了,一下子豁然开朗了。</p><p>三、课后背景知识的介绍,有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拓展</p><p> 语文这门基础学科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在不同的时刻出示相关的背景知识,能有效拓展文本的内涵和外延,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文本只是一个浓缩的载体,字里行间的情感、态度,包含的价值观需要学生借助更多的资料去了解,去理解。学生不仅要学会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学会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加工获取有价值材料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基。</p><p> 总之,背景的介绍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它有助于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展开更深层次的对话,有助于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旨,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精心备好文章的“背景”,给学生搭建一个获取知识和提升技能的平台。</p> <p>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研修成果</p><p> 赫琳琳</p><p> 在这次读写结合的主题研修中,我有了不小的收获,使我深深的知道了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重要性。现在我就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我认为如果以读写结合为主线,可以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也可大面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当然更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必须注重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以读写结合贯穿教学全过程。</p><p>一、读思结合相得益彰,读中练写。</p><p> 在每组课文的教学中,我都会根据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提出相应的训练目标,在平时对课文的讲读中渗透出知识要点及写作技能,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问题,达到增强学生读中学写的意识。比如,我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就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疑难问题。比如说学习被捕时,通过人物的神态描写,体会出当时紧张的气氛和人物的形象,在学习被审时通过人物外貌神态的描写看出李大钊沉着冷静的人物品质。抓住这些问题再指导学生精读重点词、句、段。学生通过理解、品评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进而体会作者为什么要写的思想感情。在讲完课文之后我适时的创造了一个机会,以《我最敬爱的一个人》为题让学生随堂练习,把读中练写这一方法落到实处。</p><p>二、读写结合,以写促读。</p><p>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得升华。我除了以读导写外,还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教给学生必要地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借鉴课文怎样写好开头、结尾,段落之间又怎样过渡和衔接的,加强读写结合,以写促读。因为学生初写作文时,不仅开头慢而少光泽,中间搪塞而无妙笔,结尾往往更惨,不是三言两语表个态,就是喊几句口号收笔,味同嚼蜡。事实证明,只有通过阅读实践,让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实践到认识再回到实践,这样勤于借鉴、善于借鉴别人的好写法,将知识转化成技能。学生在尝到“读书学写”的甜头后,才会自觉主动地在今后的阅读中留意,学习其中所蕴含的写作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提高了语文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极为重要作用。</p> <p> 文本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p><p> 吴国华</p><p>一、树立插图意识,感知文本教材</p><p> 在教材中运用插图主要目的是以丰富多彩的插图画面为学生直观地展现出大量的文化信息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感知文本教材所要表达的含义与作者丰富的情感。比如我在教学《两茎灯草》时,我让学生重点学习诸亲六眷的猜测和严监生的反应,体会严监生的吝啬,重点研读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紧扣“摇了两三摇”“睁的滴溜圆”“狠狠摇”“指得紧”“把眼睛闭着摇”“指着不动”这些句子,使学生更真切地感悟到严监生从急切到绝望的心理变化,从而体会他吝啬的性格特点。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书本中的插图来开展教学,细心地为学生分析和讲解插图的含义和形式,再结合课本知识,进而为学生树立插图的意识,提高学生读懂图、理解图、挖掘信息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进而发挥插图在文中的真正意义。</p><p> 二、巧用插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p><p>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除了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插图结合教材以外,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插图运用得淋漓尽致,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是关键。课本中的插图大部分都是展现文章所要描述的情境,也为学生预习课文、理解课文拉开了序幕。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先对那一刻的插图进行理解,要读懂图,进而总结出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完一篇文章之后,通过自己对文章意境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描绘出一幅图画,通过这种方式,来检验或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p><p> 总之,插图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助学工具。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课本知识巧用插图,为学生树立插图意识,进而构建出一幅精妙绝伦、唯美的情景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感知能力,最终发挥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巨大作用。</p> <p> 主题研修成果</p><p> 杨枫</p><p>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学习语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有的时候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清楚明白了,整篇课文的内容也就理解了。</p><p>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含意。</p><p>句子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产生一定的意义。理解句子含意,当然首先要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脱离了具体语言环境的句子,就如无水之鱼,当然不会表达出生动丰富的意义来。所以,紧紧扣住语言环境,才能正确理解句子含意。</p><p>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意。</p><p>理解有些句子含意,其实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就行了。这些句子一般都不很长,关键是其中个别词语用得别致,有特色,使整个句子也显得非同一般。如要求谈谈对“她的心温柔的动了一下”这个句子的理解。这个句子关键是“温柔”一词,它本来是形容人的性格特征的,这里却用来形容心动的感觉。于是,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分析:她的心被孩子触动了。她理解了孩子的做法,体会到孩子对弱小生命的呵护。她明白了孩子在照顾自己心爱的花的同时也呵护了她的花。</p><p>3、根据句子的结构或修辞手法,理解句子含意。根据长句的结构或者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也是我们理解句子含意的重要方法。对于长句,可以从它的成分构成,或分句间的关系角度去理解句子含意所在;对于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从修辞手法的作用等方面,理解分析句子的含意。</p><p> 有许多课文,由于时代的原因,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词句时应指导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对词句进行理解。总之,要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及表达思想,就要从词语句子入手,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p> <p>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实践体会</p><p> 韩菲菲</p><p> 通过阅读人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更深入的了解社会,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成为了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拓展阅读教学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模式,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下融入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当作课堂上的主体,通过围绕教材的中心讲解知识,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兴趣引导教学,鼓舞学生去主动进行课外的阅读训练,并且将阅读到的知识运用到平时的知识学习中。</p><p>一、拓展阅读教学的作用</p><p> (一)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p><p> 现在社会中对学生的要求非常的高,现有的教材改革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必须在改革的前提下加深课外知识的培养才能为祖国培养更多的高智商、高素质的高人才。拓展阅读就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教育变革,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的整体知识量,还能加深学生对阅读教材的全面了解。新课标中关于拓展阅读进行了重点改革,特别是很多的中小学语文新课标在最后部分都有建议拓展阅读的目录,但是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完全忽略了这一教材改革的重点,使得改革取得的成果不是很理想。</p><p> 这样的现象有一部分原因在教师本身上,教师为了能在课堂时间灌输更多的知识到学生的脑容量中,就忽略了阅读,很多老师甚至占用学生的阅读时间进行课程教学,剥夺了学生的自我思考思维,长久以往很容易让学生只学会了死记硬背老师教导的知识,甚至产生反逆心理。阅读本身是一种陶冶身心的活动,孩子们能够通过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说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的,且能很直接的反映出来。</p><p>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p><p> 目前,很多高级教师出现的问题,最重要的依然是教学质量问题,因为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向上的作用。想要提升教学质量就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现在教育研究中表明,只有将学生当作课堂上的主体才能真正的提升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效率。实施拓展阅读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阅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完成教导知识的理解的同时,也能加强自己自身的知识储备。在学习中阅读才是基础,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升。</p><p> (三)有利于情感完善与审美培养</p><p> 现在很多教学都注重人文教学,这样能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也能让学生主动的思考问题。古人说:“三岁看到老。”可见,孩童时期的培养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阅读不仅能培养小孩的情感智商,也对其审美观有着正确的方向的指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拓展阅读教学模式下,和学生进行互动,在进行知识教导的同时也能将其情感方面进行积极的引导。</p><p>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p><p>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阅读兴趣</p><p> 教师应善于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引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激发其进行拓展阅读的热情。而在一定的阅读情境之中,学生也会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内涵。 例如:在《二泉映月》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在播放《二泉映月》这个经典乐曲的过程中,用生动的语言和绘声绘色的描述,讲述一下瞎子阿炳及其创作《二泉映月》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此曲的由来,体会瞎子阿炳用自己的琴声向世人诉说的内心情感。此时,学生也会置身在阿炳的故事之中,产生一定的情感基调。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很自然地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其阅读积极性,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体会阅读的精彩。</p><p> (二)扩大阅读范围,提升综合素养</p><p>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可见,不同的书籍能够产生不同的价值,从而使人获得全面发展。作为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主渠道,语文阅读教学同样也要向课外延伸,以多样化的材料吸引学生,让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养。比如,鼓励学生到图书馆、报馆、书店等文化中心进行自主阅读,内容既可是语文方面,又可以是数学、历史、地理等方面,既可以是小说、杂志,又可以是科学技术,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的,就可以广泛涉猎。而一旦遇到较艰涩、较难懂的内容时,学生可视情况而定,仔细读、反复读,进而真正理解其中的知识和所传达的思想。久而久之,学生一定能够从中受益良多,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综合素养。</p><p> (三)开拓阅读交流平台,增加阅读数量</p><p>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阅读交流机会,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鼓励其彼此之间多交流心得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并可以将阅读内容变成话剧、小品等形式进行表演,让学生能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自主交流。</p> <p> 研修成果 </p><p> 施玉丽 </p><p>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发展思维能力。掌握住朗读时重要的方法和途径,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多种方式品读文章,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重的落实。</p><p>(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p><p>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p><p>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p><p>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p><p>(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p><p> 如《北大荒的秋天》、《拉萨的天空》、《九寨沟》、《草原》等。在学这类文章时,教师要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辅以画面,带领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山水、树木、花草、鱼虫,感受自然之美。如老舍的《草原》一文,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对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p><p>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p><p>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p><p>(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p><p>古人读书,强调“口诵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p><p>三、教学现状分析</p><p> 以往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没有沉静地品读和感悟,在老师繁琐提问的干扰下,得不到艺术形象的真实感受,学习情绪浮躁不安,思维活动漂浮在热闹的满堂问答上,个人内心感受泛化为语词的堆砌和概念的罗列,呈现出“情感体验简单化,情感表现标签化,情感世界虚伪化”的虚浮现象。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读,能帮助理解语义,能帮助再现情境,能帮助领悟内涵,能充实认知结构,能提高语言水平,能发展思维水平。但从教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看,首先,朗读教学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朗读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比重还相当轻,平均不足7分钟。其次,朗读教学质量低下,只是低层次的读响亮,读正确流利,缺乏对学生感情朗读的具体指导。第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测试中对朗读的检测很少甚至没有,同时,对学生朗读的检测、评价缺乏科学性,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第四,由于受教师朗读水平的影响,教学中,教师范读极少,朗读指导存在许多不当之处。</p><p>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充分发挥朗读教学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方面的作用,我们提出了“朗读的方法与技巧研究”这一研究课题。</p><p> 经过半学期的研修,我班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我将继续在朗读这条研修路上不断探索。</p> <p> 教学没有白费的努力,也没有碰巧的成功,一切无心插柳,其实都是水到渠成。研修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吃的苦,跨出去的每一步,都是未来的基石与铺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