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望91岁的蒲旦宗师王秀兰

冯明青

<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景雪变团长约我和秦建华教授、卫君翔总编,一起去拜访蒲旦宗师王秀兰。并请王秀兰审定我们刚完稿的一部书的目录,和根据她的意见为她代此书所作的序言。</p><p class="ql-block">她一字一句看完序言后说:表达了我的意思,比我想的更好,更全面!并高高兴兴在目录页面签下了“王秀兰”三个字。</p><p class="ql-block">王老师虽己91岁高龄,但头脑灵活,善言健谈。她对景雪变说:你是我最好的学生。几十年来,凡遇到表演中的难题,都会来找我。她笑着说,你做的很好,我表扬你!早年你因化妆脸上过敏严重,对我说想改行,我立马严肃批评,坚决不允!你看,这不为蒲剧事业坚持了一辈子嘛!</p><p class="ql-block">听说景雪变不久将要退休,她说:退了也还得干,师傅我90多岁都没停,电视台刚给我录制了一部《蒲旦宗师》专题片。专题片讲稿我反复修改了六稿,录了多次,电视台播出后反映非常好,还上了“学习强国”平台。把自己对戏曲的理解和技艺传承下去,是我们老戏人终身的责任和义务。</p><p class="ql-block">她说,我年纪大了听不清配乐配器,不能唱了但还能说。我把《杀狗》中“吃面”那段道白,二度创作变成了一个经典单口小品,一只碗一双筷子,成了我晚年仍能随处即兴表演的最后一个作品,电视台也录了像。</p><p class="ql-block">她说,为啥观众反映现在的戏不“然”人,出了剧院就忘了剧情?就演员自身说来原因至少有二,一是没感情,心不入戏;二是背词背调背动作,呆板刻意,不自然流畅。简单概括,就是既少情感又缺技艺......</p> <p class="ql-block">  在黄河金三角区域,提起“王秀兰”,几乎无人不知。她1939年七岁时,即入西安晋风剧社。首次登台饰演《柜中缘》中的许翠莲,受到观众赞赏。后成晋风剧社主要演员,辗转到兰州、平凉等城市演出,在西北一带颇有影响。1950年回山西,先后在山西省大众蒲剧团、晋南蒲剧院、运城地区蒲剧团任主要演员。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汇演并获得大奖。</p><p class="ql-block">  王秀兰擅演花旦戏,并曾受到梅兰芳、程砚秋的指点。她勤奋好学,博采众长,传统功底深厚,戏路较宽,唱做皆优,尤以做工见长。她的表演细致,表情自然逼真,舞蹈动作优美洗练。在广泛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努力进行革新创造,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重视艺术经验的总结和戏曲理论的探讨,曾提出运用程式要做到真实化、生活化、个性化和舞蹈美的主张,并著有不少艺术散论。她在《卖水》“表花”中美妙的舞蹈身段为人们所称道。她的嗓音清脆,咬字清晰真切,演唱委婉大方,韵味醇厚,声情并茂。</p><p class="ql-block"> 王秀兰曾当选为第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任山西省人民蒲剧团团长,1958年任晋南蒲剧院蒲剧团团长,主要作品有《涧水东流》《窦娥冤》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