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山色的美篇

湖光山色

<h3>提起玉皇山,大多数杭州人都知道。它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之北,东接凤凰山,西连南屏、大慈诸山,海拔240米,总面积达78万平方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玉皇山上的人文景观众多,尚有福星观、白玉蟾井、天一池、七星亭(七星缸)、紫来洞、慈云岭造像、天龙寺造像、慈云岭古道及历代题刻等。<br>但说起天真山,可能许多人不清楚,它位于何处?有哪些人文古迹?其实,天真山紧挨玉皇山,它是玉皇山南侧支脉。其名称来自宋时,因山上有座"天真院",故名为“天真院山”,简称天真山。而玉皇山之名始于明代,因明时山巅有玉皇庙,故名。玉皇山在宋时称龙山,又名卧龙山,后又有龙华山之名。玉皇山来源的另一种传说是因吴越王曾从明州(今浙江宁波)迎取阿育王塔供奉山上,而有育王山之名演变而来。不过,大多数史书较认可第一种说法。</h3> <h3>玉皇山是杭州的一座名山,东、南、西、北都有登山入口处,当然人气最旺的,自然是朝北的正面,这里有由江澤民题匾的山门。</h3> <h3>天真院旧名“登云台”,后梁龙德元年(921年)吴越王钱镠所置,为吴越国郊天之所。台侧有灵化洞,洞内曾有石刻“吴越山川几落晖,登临转步入云扉”,据传,吴越钱武肃王曾以灵化洞内之土埋荆棘、护石台,又借松树围起龙旗,在鸾辂遮拥下,祀圆丘、庆六飞。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额“天真院”,院内有灵化洞、登云洞。宋时的灵化洞,深入百余步,下阔十余丈,岩石上有苏东坡和林和靖的题刻,今已不存。元代应多沿用旧有建筑,但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到明代时仅存一庵,且已易名为“天真禅寺”。</h3> <h3>明成化间(1465-1487年),毒峰善禅师重建殿宇,更名“上天真寺”,毒峰善禅师圆寂后,其真身以缸龛覆盖,置于殿后石洞中,留有《毒峰语录》十卷,存于寺中。清时复名“天真禅寺”,亦称“天真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三月,甘肃王明玉、四川陈诚祯和浙江杨宗元募化重修灵化洞及寺院,并于洞内石壁上题刻此事。1934年有善士捐造古登云台路石阶,并留题刻于路旁石壁上。抗日战争期间,灵化洞曾遭日军火焚,及至解放初期,寺院建筑被毁殆尽。现存三层遗址上散布着多处历代遗迹,如灵化洞、登云洞、朱天庙、甘露井、午梦床及10余处摩崖题刻。</h3> <h3>后梁武肃王郊台题记、灵化洞、甘露井、朱天庙洞位于一层平台。后梁武肃王郊台题记位于第一层平台北侧石壁上,刻于后梁龙德元年(921年),正书,共4行29字,字径9厘米,题记全文为:“梁龙德元年岁次/辛巳十一月壬午朔/一日天下都元帅/吴越国王鏐建置”,书体工整,凿刻精良。</h3> <h3>灵化洞位于第一层平台东端。由石壁相夹而成,属天然溶洞。洞内原有苏东坡、林和靖等名人题刻,今已不存。现存灵化洞为甘肃道人王玉明等人募化重修,近洞口处有题刻记录此事,龛高54厘米、宽113厘米,其题款为“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开”,落款为“道袖甘肃王明玉、四川陈诚祯、浙江杨宗元募化重修。”正文为正书,字径为11厘米见方,题款、落款略小。</h3> <h3>甘露井甘露井位于一层北侧石壁前,后梁武肃王郊台题记下方,井圈系水泥建造,为近现代改建,井壁为石砌,呈圆筒状,水质至今仍甘醇清洌。井壁上有“甘露井”摩崖石刻,竖列正书,字径18厘米。<br>“民国甲戌岁…”题刻:位于一层平台东端,灵化洞右侧,靠近古登云台石阶。龛高70厘米、宽40厘米,全文为“民国甲戌岁大善士韩君子林重修古登云台路住持何月昶□石”,四行正书,正文字径10厘米见方,题款、落款略小。民国甲戌岁当为公元1934年。</h3> <h3>“民国甲戌岁…”题刻:位于一层平台东端,灵化洞右侧,靠近古登云台石阶。龛高70厘米、宽40厘米,全文为“民国甲戌岁大善士韩君子林重修古登云台路住持何月昶□石”,四行正书,正文字径10厘米见方,题款、落款略小。民国甲戌岁当为公元1934年。</h3> <h3>朱天庙位于一层平台北侧石壁的西端。清代由民间捐资修建,将明崇祯皇帝奉为朱天菩萨,何月昶是朱天庙最后一任住持。据《说杭州》记载:“是月(即四月)二十四日,为朱大王君生日,杭人崇奉之,茹素有经月之久者,名曰朱天素。亦有行会之事。庙宇不止一处,而以在下城之仓桥者香火为最盛,实则明之崇祯皇帝也。朱者其姓,君即皇帝也。手执一环,即自经时之环也。被发者,其自经时之状态也。崇祯尚非无道之君,而又能身殉社稷,故杭之遗黎哀而庙祀之。恐触清帝之忌,故只能隐约以为表示。四月二十四日,为崩后五七之日。年隔三百,遗黎都尽,数典忘祖,但以邀福而已。”民国时香火尚旺,至今香客仍络绎不绝。</h3> <h3>二层平台有“午梦床”石刻及石床、建筑构件等遗迹、遗物。石床位于二层的北面岩壁下,有隆起处为石枕,似古代靠榻。石质细腻,年代久远。石床上方崖壁上有题刻“午梦床”三字,为清“桐城书画派”杰出代表---吴廷康所书。吴廷康,字元生,号康甫,又号赞甫,一作赞府,别号晋斋,晚号茹芝,安徽桐城人。官浙中数十年,精金石考据,篆、隶铁笔。题记当刻于清同治十三年(1875年),正文为庙篆,横书,字径25厘米见方,落款为行楷。</h3> <h3>吴越郊坛依山而建,现存遗址经2008年初的考古发掘清理,大致分三层,占地约2850平方米,在两层平台上,散布多处历代遗迹,如灵化洞、“朱天庙洞”、甘露井、午梦床以及多处摩崖题刻。其中有五代吴越国王钱镠为建郊坛而镌刻的摩崖题记,郊坛规模形制虽然较为简易,却暗藏着那个动荡年代一颗帝王的心。</h3> <h3>摆了个石坛的就是朱天庙遗址了。<br>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朱由检自缢身亡后,民间百姓为了纪念他,纷纷建庙供奉,称其为朱天菩萨。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在内的东南沿海的一些地方,从清朝初期一直到现在,都有此类习俗。<br>天真山朱天庙确切时间已无法考正,但最早不过清代初期,并有一定规模,香火至今不断。</h3> <h3>《天真亭》,位于玉皇山支脉天真山,为一六柱斜披式木亭。《天真亭》为一路亭,横跨在山间游步道上,向阳面设有美人靠,以供游人小憩;靠山边三根亭柱倚石而立,既简易,又实用。匾额“天真亭”三字系集米芾字,亭无联。亭内石壁上有一块高宽各约70厘米,字径4.6厘米,题刻时间为1919年夏天(己未夏),由时任陕西省楼观台道长曾永寿书写的刻石。虽字迹已有漫漶,但大都还能辨认,其内容为:<br>天真山有三益道人<br>何教彬□厭世出家在山數<br>年積功累行修涼山路<br>成身退遂拙一律以赠之<br>淡泊嘗□見聖年三乘道法下<br>乘先涼亭创结登臨便山路提<br>境界全妙果欲求□八百玄<br>但願備三千閑来□□人间<br>不啻爾因後日缘<br>己未夏  柯扶踈撰<br>曾永壽書<br>《天真亭》所在的天真山,在明代嘉靖年间曾建有名为“天真精舍”的书院,为王阳明门生钱德洪、薛侃、王臣为纪念先师而建,兼有祭祀、集会、讲学功能。当年,[H1] 王阳明与门生在杭州游历讲学时,天真山上旖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令这位大儒十分喜欢;他觉得那里江湖汇聚,是日后理想的讲学和归隐之地。即便后来,受宦官刘瑾迫害,逃亡西安,仍给学生钱德洪留书写有“天真泉石秀,新有鹿门期。”“文明原有象,卜筑岂无缘。”等句,透露出了对天真山的留恋之意,坚信,一定会有他年筑室天真山的缘分。但天不由人,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乘鹤西归。嘉靖九年(1530)秋,“天真精舍”落成。薛侃就建造天真书院的过程及书院规制作文记之,并勒石而铭:“嘉靖庚寅秋,天真精舍成。中為祠堂,後為文明閣,為載書室,又為望海亭,左為嘉會堂,左前為遊藝所、傳經樓,右為明德堂,為日新館,餘為齋舍。週以石垣,界則東止淨明,西界天龍,北暨天真,南極龜田路。是舉也承阳明夫子遗志,四方同志協而成之,勒於石,俾世守者稽焉。”<br>24年后,门人欧阳德选址天真精舍上院,修建“仰止祠”,专祀先师王守仁,此后,春秋两祭,“四方同志如期陈礼仪,悬钟磬,歌诗,侑食。祭毕,讲会终月。”祭祀之后,是连续一月的会讲,四方同志参加祭祀和听讲,成为天真精舍数十年间弦歌不辍的盛大景象。<br>而杭州城的儒生们,却为这个生于越城而遗爱杭州的大儒充满无尽的感激。所以,上至来浙任职的官员,下到普通的杭州儒生,对天真书院的增建和讲学都非常重视。据邹守益所记《天真书院改建仰止祠记》所载:嘉靖三十六年(1557),总制胡宗宪平海夷而归,思敷文教,以戢武事,命同门杭二守、唐尧臣重刻先师《文录》、《传习录》于书院,以嘉惠诸生。增修祠宇,加丹垩,搜泉石之胜,辟‘凝霞’、‘玄明’二洞,梯上真,穴蟾窟,径三峡,采十真,以临四眺;湘烟越峤,纵足万状,穹岛怒涛,坐收樽爼之间。四方游者愕然,以为造物千年所秘也。文明有象,先师尝咏之,而一旦尽发于郡公,鬼神其听之矣。这是杭州儒生们追思阳明学说的高潮。<br>由是,天真山上,湖海之中,每每有朗朗不绝的吟诵之声。一派天真出自然,仰止亭下悟良知。从公元1530到1579年的数十年间,天真书院持续不断的祭祀和讲学,使杭州城成为守仁圣学当之无愧的传播高地,而天真书院的持续数十年的儒家经典讲学,也对杭州文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br>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王阳明可能没有想到,身后会有学生完成他的夙愿;更没有想到毁弃书院政令的发起者,竟然是自己的门人之后。明万历七年(1579年),张居正奏毁天下书院,天真精舍亦不能免。而这个张居正应是守仁的再再传弟子。张居正是徐阶的弟子,而徐阶则是聂豹的弟子,而聂豹则是王阳明的弟子。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天真精舍”得以恢复祭祀功能,题额“勋贤祠”,但仍不能讲学。如今在玉皇山南麓建一座亭,并赐名“天真亭”不仅仅单为保护一块碑石题刻,应该也是为了弘扬天真山的历史文化,与这段已隐去的史实有一定的关联。<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