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橱房的冰箱上放着一个戥秤,这个戥秤对我来说基本上用不上,我也不做买卖生意。虽然用不上,但是,它是我家的老物件,一直舍不得扔,因为,做戥秤的这个行业渐行渐远。</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有一天,我放学从小新桥向北路过鱼市口,走到日杂店门口,一位老奶奶叫住一个戥秤匠要戥秤。这个戥秤匠五十岁上下,两鬓白发,身穿蓝色解放装,放下肩上挑的秤担,在随身携带的秤担中取出秤钮、秤钩、秤锤和工具配件,准备给老奶奶戥秤。</p><p class="ql-block">我出于好奇,站在旁边,只见他截取一只膀子长的硬木杆,就地将木杆用刨子刨成锥形。用木锤将木杆两头稍微锉一下,安装铜管。在木杆上钻三个秤钩和秤钮小洞,安装秤钮和秤钩。在木杆的大头前方安装秤钮和秤钩。木杆粗头叫“大锤头”(大色头),另一端称“小插头”,安装铜管,既牢固又不用钉子。戥秤星前用“步弓”(圆规)按标准等分距离的标记,作为锤眼洞。在木杆分距的标记上,小心细致,丝毫不差地用手工木钻子锤洞。在木杆的星眼上,用细铁丝栽进约两毫米,并用刀子割断,随手敲打两下,固定秤星。全部秤星戥好后,用两个秤锤校正。并刷上黑矶(硫酸亚铁)使秤杆变黑,一支木杆秤就这样在这个戥秤匠手上做好了。</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中,大概六七十年代,宝应南大街有家衡器社,就从事戥秤、杆秤制作。秤是以带有星点和锥度的木杆或金属杆为主体,并配有砣(法码)、砣绳和秤盘(或秤钩)的小型衡器。按使用范围和秤量的大小分为戥子、盘称和钩秤三种。到了七十年代,这家衡器社搬迁到五条街东边,从制作戥秤、杆秤,又扩充了标准件产品,规模不断扩大,后来成立了宝应阀门厂,工厂征用土地,搬迁到苏中南路。换句话说,宝应衡器社是宝应阀门厂的前身。</p><p class="ql-block">也许有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对戥秤还不是太了解,鉴于我在阀门厂工作多年,阀门厂有相当一部分老职工都是原来衡器社的。听他们讲:戥秤是一种小型的秤,主要用于称一些贵重的黄金、白银、珠宝、中草药等分量小的东西,以克为计量单位,最大单位是两。</p><p class="ql-block">民间最普遍使用的是钩秤。钩秤由秤杆、秤钩、秤纽(绳)和秤砣等组成。按其称量多少分为大秤、中秤、小秤三种。戥秤从体形上来分,可分钩秤、盘秤、戥秤三种。据说,戥秤清代流行小秤盘,铊为黄铜或白铜。秤杆有骨质、象牙、虬角、乌木等,最好的是象牙杆,其价值也高。</p><p class="ql-block">据衡器社的老职工讲:“秤子制作,民间叫‘钉秤’;钉秤的人叫戥秤匠。钉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到用碱水浸泡,打磨,钉秤花(星)等多道程序,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取秤杆,要选择一根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的木杆,大多选红木等上等的材料。接下来是钉秤花(星),在打磨好的秤杆挂上秤盘后定支点,用砝码校验,这是一个极为精细的工序。当木杆处于平衡时,再用双脚在木杆背面划一道印记,叫定盘星,其余便按此推断重量,一一刻下记号,耐心细致地下针和钉秤花(星)。最后一道程序是上色,秤的颜色完全凭客户的喜好来定。以‘权衡’二字慎重而行。这个‘权’指的是秤砣,‘衡’指的是秤杆。秤砣和秤杆一定要合在一起使用,正如民谚所云‘秤不离砣,公不离婆’。”</p><p class="ql-block">戥秤虽小但工艺并没有想象得那样简单。戥秤制作工艺独特,一杆戥秤从选料、打磨、校准、抽线、打星眼、制作外盒、刻花等,前后工序多道,手艺历来由师徒相传,特别是校准、抽线、打星眼等工序,要求工匠有高超的手艺,才能制作出一杆精准完美的戥秤。</p><p class="ql-block">戥秤的使用和称量,据医药师讲:“在调配中药处方时,常用的戥称有大小两种,大的主要用于调配一般饮片药物处方,其称量范围在1-500克之间,小的主要用于调配一些细料贵重药和毒性中药处方,称量范围在200mg-50g之间。抓药时戥称的正确应用法应为‘秤杆不过鼻尖,称砣挂小指端,抓药用前三指’,称量时,称杆放在左手中指端和虎口(合谷穴)上,用右手前三指抓药,靠左手中指和食指的伸屈活动来带动砣绳的进退移动。称量顺序一般可按处方上药名的排列顺序进行称取、放置,不得相混,以便于检查核对,注意秤量正确,不得手抓估计。称量时一般采用减重法倒药.即一次秤总量,而后分次倒药,待处方上药叶全部抓齐后,应检查各味药物、药量与处方是否符合,为了便于复核检查倒放时药物,应对体积大的药物,如茵陈、丝瓜络等可先称倒在药盘(纸)的中心,然后将其它药物,按—定方向绕倒其四周,也可先称其他药物,最后称量大体积大的药物,放在它药的上面,对易抛散滚动颗粒性药物,如蔓荆子、苏子等最好最后秤量,倒在它药中间,以免抛散损耗。”</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载:“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范蠡,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都是用眼估算,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产生了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一天,范蠡在经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中汲水,方法极巧妙:在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再将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上石块,彼上彼下,轻便秤省力,即杠杆原理!范蠡顿受启发,急忙回家模仿起来:他用一根细而直的木棍,钻上一个小孔,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的一头拴上吊盘,用以装盛货物,一头系一鹅卵石作为砣;鹅卵石搬动离绳越远,能吊起的货物就越多。于是他想:一头挂多少货物,另一头鹅卵石要移动多远才能保持平衡,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但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不得要领。一天夜里,范蠡外出,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便突发奇想,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p><p class="ql-block">戥秤作为一种小型的杆秤,早在古代就是度量衡发展史中的一朵奇葩。因其用料讲究,做工精细,技艺独特,外盒精美,形似如意,寓意“称心如意”。,随着电子秤的普及,传统的戥秤已绝迹市场,其制作工艺也濒临失传。戥秤匠打磨秤杆,岁月也在打磨中逝去!那些戥秤匠们,渐渐地将退出人们的视野,如今有戥秤的人,把它当作一种收藏品,品位也是非常高。</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