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二十四年前的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崩殂于应天府,皇太孙继位(史称建文帝),遂启用地宫将明太祖与马皇后礼葬孝陵。<br><br>1402年(明建文四年),皇叔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失踪,诸王群臣纷纷上表劝进,朱棣称帝,改年号为“永乐”。<br><br>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于孝陵的正南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北面的碑楼内。<div><br></div><div>历史记载,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楼是明孝陵主建筑群的引导,是进入陵区正门后的第一座主体建筑,也是现存明、清两代皇家陵寝同类型建筑中体量最大的。因碑楼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又被称为“四方城”。大明神功圣德碑的碑座、碑额及驮碑的龟趺,总高近十一米,其雕琢瑰丽气度非凡。<br><br>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太祖一生功德:仰惟皇考,备大圣之德,当亨嘉之运,受上天之成命,正中夏文明之统,开子孙万亿世隆平之基,予小子棣恭承鸿业,夙夜靡宁,图效显扬,思惟罔极……<br></div> 明孝陵正南第一道大门“大金门” <div>“大金门”基座<br></div> 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楼,因碑楼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又被称为“四方城” 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太祖一生功德 大明神功圣德碑的碑座、碑额及驮碑的龟趺,总高近十一米,其雕琢瑰丽气度非凡 1853年(清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战事不断,生灵涂炭,古迹不保。明孝陵四方城的建筑遗存仅剩四壁。 历经六百多年沧桑的孝陵碑楼,尤其是近一百年来缺少屋顶庇护之后,碑楼内的大明神功圣德碑在风吹日晒下,碑身、碑座上均出现了多处裂纹,不仅碑上的文字模糊不清,墙体也受损严重。 以下照片拍摄于2005年,那时四方城还未加屋顶。 2012年5月,为了恢复历史原貌,保护古迹,国家文物局批准给四方城加盖屋顶。依据是明人凌大德所绘的《灵谷寺》一图中的明陵建筑,以及明初《中都志》所载明皇陵的建筑图样,两书中所绘的碑亭建筑图均为重檐歇山式屋顶。至于孝陵碑楼的屋顶琉璃瓦的颜色,也是依据此地考古时所发现大量留存的金黄色琉璃瓦而定的。当然,对古建筑加顶重建还是原物保护,是个有争议的话题。 《灵谷寺》一图 四方城加盖的大屋顶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民国时期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四方城四面的“壸门”拱形面上有几个突起样式,形成若干个大花瓣式弧形,造型极为独特。如此美轮美奂的装饰何时被毁?为何修建时被忽略?没有答案,令人遗憾! <p class="ql-block">四方城基座,又称须弥座、金刚座</p> <p class="ql-block">四方城须弥座束腰部的石雕图䅁</p> <p class="ql-block">历经六百多年,石雕花纹依旧清晰可见</p> 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在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下建造了一座帝陵以图不朽,如今只剩得残桓断瓦。 朱元璋雕像 山风吹过,松涛阵阵。<br><br>如今这里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年复一年,人们结伴来此,穿行于大金门和四方城之间,品味历史,放飞心情……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9.cn/49bij9nk?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阳山问碑】</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