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湖英魂今犹在

神脑

<p class="ql-block">  纺织工业部所属企业咸阳纺织机械厂子弟学校三年级学生邵萍、芦春芝、王红艳,正在渭滨公园青年湖畔看书温课。这时,一个戴眼镜的摄影爱好者,让三个小朋友从假山上来到青年湖边,用脚戏水,拍几张写生照片。拍完照后,三个小朋友继续在湖边玩耍,年仅九岁的邵萍一只凉鞋掉入湖中,在俯身拾鞋时,不慎跌入湖水之中。</p><p class="ql-block"> 岸边的王红艳、芦春芝,看着在湖中挣扎的小伙伴,高声惊叫:“救人呀!快来救人呀!”危急关头,从湖边走过来一个身体强壮,身穿制服的中年汉子,可他望了望正在水中挣扎着的小学生,拂袖急急离开了湖边。正在附近土丘上读书的邵小利听到呼叫,寻声望去,只见沉浮的小生命正在水中挣扎。她没有犹豫、没有思索,扔下手中的书本,飞身冲向湖边,奋不顾身地跳入深水之中。无情的湖水淹没了她的头顶,但她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将邵萍一次又一次地推到岸边。由于湖岸光滑,无法攀缘,邵小利和邵萍一次又一次滑入深水之中。在这生与死的关键时刻,邵小利鼓起了全部力气挺立在深水之中,用双手高高地将邵萍举过头项,托出水面,再次推到岸边。在公园工人师傅焦亚东、陕西第二印染厂青年工人张军杰的帮助下,邵萍被救上了湖岸。邵萍得救了,邵小利却因精疲力尽而沉入了湖底。</p><p class="ql-block"> 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生在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渭滨公园青年湖中,时间是1982年6月17日清晨。</p><p class="ql-block"> 救人要紧!正在公园内施工的山阳县五星公社民工杨来富闻讯后,急忙跳入水中,同大家一起将邵小利救上湖岸,在现场进行抢救后将她送到中医学院的附属医院。经过二十五人抢救小组九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邵小利终因溺水窒息时间太长,抢救无效,于当日下午五时光荣牺牲,年仅二十二岁。</p><p class="ql-block"> 历史按其固有的规律推进到2022年6月。悠悠四十年,消磨了我太多的记忆。然而,我怎能忘记​渭滨湖中那感天动地的一幕,怎能忘记那熟悉的芳名?从童年时候,邵小利就成为刻在我内心深处的一个励志人物。</p><p class="ql-block"> 邵小利舍己救人的优秀事迹,是我从小学时期老师张恒的口中得知的。1982年​秋天,从岐山县境内千山余脉脚下的四方山小学调来的二十开外的张老师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他思想活跃,经常给我们讲优秀人物的故事,邵小利就是其中一位。我记得,在学习《井冈翠竹》的作者——作家袁鹰的散文《渡船》(小学阶段按记叙文对待)时,张恒老师给我们讲了邵小利奋不顾身救人的感人事迹。《渡船》创作于1960年秋天的杭州,讲的是在浙江省某地,素不相识的同船共渡的人们一起关心一位年轻妈妈的孩子的病情,孩子最终治好病的故事,赞颂了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充满着爱的共产主义新风尚。</p><p class="ql-block"> 邵小利,1960年5月5日(农历四月初十)生于陕西省富平县洪水公社赤兔大队(今梅家坪镇赤兔村),位于咸阳市的陕西中医学院(今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一九七九级二班学生,舍己救人时,已是大三第二学期的学生了。那天,她在中医学院南门对面的渭滨公园认真地看着《内科学》课本里《黄疸》一节,边看边联系自己看到过的病人,分析着病理、症候,记着药名、处方,迎接期末考试。</p><p class="ql-block"> 然而,优美的旋律之中总会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出现。当时,谈起邵小利舍己救人一事,有些人把自私当作“人的本性”,颇有点哲学家风范的人淡淡地说什么“救了个小的,死了个大的,太划不来了”。那些“看破红尘者”则叹息什么“唉,当个英雄顶个啥?反正人已死矣”。更有自以为绝顶聪明的“精灵鬼”们说什么“她太傻了,不会游泳就往湖里跳,岂不是自己寻死么”。对那些说风凉话的,张恒老师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我们幼小的心也是义愤填膺。然后,带着对英雄的景仰,我们学完了《渡船》一文。</p><p class="ql-block"> 噪音毕竟是噪音,必定被主旋律淹没。邵小利牺牲后,共青团陕西省委授予她“模范共青团员”的光荣称号;陕西省委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陕西省委科教部、陕西省高教局、陕西省卫生局和共青团陕西省委联合隆重召开了“舍己救人的优秀大学生邵小利表彰大会”,陕西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作者注)周雅光作重要讲话;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她为革命烈士,她的父母热泪盈眶地从省长于明涛手中接过革命烈士证书;卫生部发出《关于开展向邵小利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中省媒体对她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咸阳市人民政府在她牺牲一周年之际,在渭滨公园青年湖北岸竖立了一块纪念碑。 </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来,一想起邵小利的名字,我心里时常涌溢着激动,感佩她的无畏精神。不过,英雄的壮举不是偶然的,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普通的凡人。在邵小利的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的好家风、对人生的理解铸就了她美好的心灵。她从小学时候就自喻为“乌龟”,学习上狠下功夫,终得品学兼优,中学时还是班团支部书记。上大学时,泼辣的邵小利任班团支部书记、副班长,还被评为1982年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先进个人。邵小利生前曾经说过:“生命不是私有的,不能储藏起来,如果社会和人民需要,那我就要无私地贡献出来。”她不是行动上的矮子,危急关头,挺身诠释了自己的壮言。虽然她还有两年学业,但实际上,她已合格毕业了。</p><p class="ql-block"> 当年,关于该不该救人的那些议论还没有从我心头抹去。的确,在人生的天平上,有的人可以活到七十、八十,甚至百岁,尔后寿终正寝。但是,如果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对事业毫无作为和贡献,那他的生命,只不过是一种生物生命的延续,其生命的全部意义,不过是轻如鸿毛而已!然而,那些真正的人,那些为祖国为人民而献出自己一切的人,他们的生命也许会像燃烧一根火柴那样短暂,但其生命的分量却重如泰山!美籍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严正地指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p><p class="ql-block"> 岁月是最有感情的,也没有忘记邵小利烈士。2018年3月21日,民政部向她的父母颁发了烈士证明书。证明书上写着:“邵小利同志因抢救、保护公民财产牺牲,被评定为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同年9月30日,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致信邵小利父母:“挂念您,关怀您,是我们一辈子的事情。”其实,早在1987年6月17日,英雄牺牲五周年纪念日的时候,复刊刚一周年的《富平报》记者就前往她的家看望她的父母。她的母亲很坚强,没有表现出思女哀伤之情,激动而喜悦地告诉记者,被救的女孩邵萍十四岁了,逢年过节都从咸阳来赤兔村看望他们一家。邵萍对她说,姐姐不在了,一定尽心赡养老一代。</p><p class="ql-block"> 我从没到咸阳市区走过,从未到渭滨公园游览过,更没有到青年湖畔停留过,但一提起不负韶华一词,邵小利的音容笑貌就浮现眼前,她是真正的不负“邵”华。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一百周年,也是邵小舍己救人献出宝贵生命四十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百般寻找,我找到了关于邵小利烈士的大量资料,对邵小利烈士的了解更加立体化,终于,我郑重地拿起了笔,将童年的记忆放大开去。</p><p class="ql-block"> 邵小利,人去了,英名永存,虽死犹生。什么时候,我要到青年湖畔那块纪念碑前,与邵小利——当年我称之为大学生大姐的她说说心里话。几天前,媒体披露了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让人痛心的是,看客太多。如果有人见义勇为,几个女孩不就少受不受伤害了吗?但愿少一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的麻木者。</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我想,如果邵小利健在,今年,她该是六十二岁的人了,我一定要去拜访她这位楷模。我敢说,她健在,一定还是火一般的热忱,因为,是金子,到哪里到什么时候都会发光。据说,邵小利烈士即将九十高龄的双亲邵增民、王凤贤夫妇还健在,我衷心祝福二老健康长寿,以表我对邵小利烈士的深深怀念。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14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小贴士:</p><p class="ql-block"> 王凤贤(1935—— ),邵小利烈士的母亲,现与老伴邵增民居于咸阳小女儿邵阿利家中。两位老人在老家盖起了新房,邵小利当年居住过的土坯房还在。邵阿利已于陕西中医药大学后勤处退休。邵小利的弟弟邵新文(邵阿利的哥哥)大学毕业后供职于陕西省环保厅。邵小利牺牲后,被救者邵萍(今年四十九岁)每年都从咸阳去看望她的双亲。王凤贤夫妇身板硬朗,非常开明,家风非常好。</p><p class="ql-block"> 邵萍,时为咸阳纺织机械厂子校三年级学生。为了永远纪念邵小利,她将原来的名字改成了“邵小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