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临《鲜于璜碑》(碑阴3)

隶书学友会

<p class="ql-block">《鲜于璜碑》是鲜于璜之孙鲜于鲂、鲜于仓、鲜于九等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十一月为鲜于璜树立的歌功颂德的墓碑。[5][6]两汉时期,民族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作为华夏民族“核心文化”的汉文化凝聚着华夏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汉朝幅员辽阔、制度完备,汉族人口众多且分布广泛,周边的各民族受汉文化的影响和同化,源源不断地融入于汉文化的怀抱之中。汉文化除博大精深、厚重雄强外,还往往表现为精密、瑰丽、华饰等,集壮美和华丽为一体。汉代的审美文化在壮美与瑰丽的基调之上,呈现出多元的审美倾向。汉代碑刻也不例外,其审美风格,现实与浪漫并存,质朴与华丽和合,凝重与飞动兼容。东汉晚期,官方碑刻制度的建立与隶书本体语言的高度成熟造成了刻碑之风盛行的局面。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云:“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朱剑心《金石学·说石》说:“其时门生故吏,为其府主刻石颂德,遍于郡邑,风气极盛。”《鲜于璜碑》风格雄强朴厚,且不失灵动自然,正是这一时风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据碑文记载,鲜于璜小时候聪明好学 ,孝顺父母 ,尊敬老师 ,言行规矩 。青年时期被地方推举孝廉,后来升迁为郎中。东汉永初元年 (107年),鲜于璜被任命为雁门太守。为政期间,鲜于璜严于律已,勤政廉洁,注重教化,对匈奴恩威并重,使得边关安宁,百姓能安居乐业。后来年事已高,以病去官,最终于东汉延光四年 (125年)逝世。[8]《鲜于璜碑》立于鲜于璜卒后四十年,其原因可能是:①社会刻碑盛行风气使然。两汉经学兴盛,而尤重《孝经》,东汉晚期以厚葬为德,以薄葬为不孝。鲜于璜的子孙多在朝廷任官,其后辈为了门庭荣誉,为其曾经颇有功名业绩的祖父立碑也在情理之中。②碑面出现下葬使用的碑穿,如果碑穿的形成不是按通行的碑刻习惯凿制的,则有可能是鲜于璜的子孙们发达,新寻一块风水好的墓地,整个祖坟迁移,于是有刻立碑铭之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