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山人

<p class="ql-block">北京的朋友都知道在北三环联想桥北侧有一个“大钟寺”,因寺内珍藏一口明永乐年间所铸巨大佛钟而得名。其实它的名字叫“觉生寺”。</p> <p class="ql-block">大钟寺规模宏大,是清代雍正皇帝下令建造。有山门、天王殿、正殿、后殿、藏经楼、大钟殿、配殿建筑,原是皇帝祈雨和信徒朝圣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1985年10月在原基础上设立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钟的出现最早是作为祭祀或宴飨礼器的用途。起初钟的种类有木制的有陶制的。在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钟,铜钟有着王权的象征,又是佛教的法器,铜钟的文化价值从此达到了顶峰。中国是铜钟的故乡,流传于世、难以尽数的古铜钟作为中国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老、优美、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侧面,对研究中国的断代史、礼乐制度、思想史、音乐史等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并且由于荟萃了我国古代工艺技术之精华,代表了当时的铸造、声学、乐律学、力学等高超技术水平,更是研究我国传统科技的宝贵实物。</p><p class="ql-block">大钟寺馆藏古钟类文物比较齐全,有乐钟、朝钟、佛钟、道钟、金刚铃等古钟类文物 4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6件。古钟共222口、铃192只,大的近7米高,小的可放在手掌之中;年代最远的为西周编钟,近的为民国道钟。</p> <p class="ql-block">寺院东殿内汇集了各时代不同种类的古钟(有部分复制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存最早的佛钟是铸于南朝陈太建七年(575 年)的佛钟。此钟已流失到日本,藏于东京井上 源太郎处。生铜铸造,略呈圆柱形,圆口,有钟钮。佛钟创制于魏晋南北朝时期。</p> <p class="ql-block">秦公镈通高75.1厘米,镈身高53厘米,舞宽30.4 X 26厘米,重62.5公斤。秦公镈造型雄伟,鼓部齐平,中起四道飞棱,侧旁的两道飞棱,形状是九条蟠曲的飞龙,前后两条则是五条飞龙和一只凤鸟。舞部各有一龙一凤,背对背,向后回首。纽上有环。镈身上下各有一条带状花纹,由变形的蝉纹与窃曲纹组成。</p> <p class="ql-block">羊角编钟是一种古代乐器春秋至西汉流行于云南广西等地从云南出土的羊角编钟计21件可分为三型,其中最古老者为楚雄万家坝M1号墓出土的羊角编钟。经过测音发现羊角编钟可与铜鼓合奏也可与环钮编钟合奏此外也可用于独奏。</p> <p class="ql-block">龙纹铜钟,明代文物。高25.8厘米、口径16.5厘米。顶端圆弧近平,由细凸弦纹分为内外二区,内区饰四朵对称如意云纹,外区饰十六瓣变形莲瓣纹,顶部正中有直径1.5厘米的圆孔。钟身上部由凸弦纹划分为八区,区内浮雕八个云龙图案,区间各饰一朵如意云纹,共八朵。下部有一圈海水波涛纹,口沿均匀地分布着四个大圆饼。口部铸正楷阳文十六字:“大明弘治丁已年十二月吉日坤宁宫施”。现收藏于襄阳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弘治道钟,铸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通高124.5厘米,口径89.5厘米,重514千克。钟钮为交龙蒲牢钮,龙身相互交缠。钟肩饰莲瓣花纹二十八朵,莲花瓣内铸二十八星宿名。钟体无任何分区,铸满文字。钟腰处有莲花牌位,铸有“大明弘治壬子仲夏吉日制”款,钟身文字全部为横向排列,其中起始部位铸有《北方真武经》。钟体下部平均分布八卦符号,钟裙部铸满道教符号。</p> <p class="ql-block">宝光禅寺钟</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秦晋会馆铜钟</p> <p class="ql-block">编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是钟的一种。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编钟为东周时期(战国早期),周王族诸侯国中姬姓曾国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体现了周王朝治国基础的礼乐制度。总重2567公斤,长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短钟架长335厘米,高273厘米。</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编钟是考古所见最大、最重、音乐性能最完好的打击类乐器。全套编钟重5吨,共65件钟,十二律齐备,每件合瓦形钟均能演奏呈3度音阶的2个音。编钟上的铭文记录了一部金光闪烁的乐律经典。1978年出土于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乾隆朝钟,该钟为皇帝用钟,通高254.2cm,口径157cm,重3108kg。该钟铸造精美但却无任何铭文,因钟体上铸有二十二条神态各异的龙,钟群部铸有八个“乾”卦符号,合在一起即“乾隆”之意,乾隆朝钟由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元代更钟,铸造于元代(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通高211.5cm,口径130cm,重量2048kg。它体量巨大,造型敦厚质朴,钟钮作蒲牢状,腹部装饰有弦纹,钟口作莲花状。</p> <p class="ql-block">三十五佛名钟,铸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通高105.3厘米,口径68厘米,重188千克。青铜材质。钟钮为双龙头蒲牢钮。钟肩饰莲瓣花纹十六朵。钟体上半部铭文区内铸满三十五佛名号。下半部铸有捐资铸钟的太监姓名。钟裙铸满波浪及四个钟月。</p> <p class="ql-block">柏林寺铜钟,铸于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钟体通高236、口径为168厘米,重量为2268千克,钟体呈青绿色,保存较为完好。铜钟的钟钮为常见的双龙头蒲牢雕塑造型,构思巧妙,两条龙的龙头垂首俯瞰,龙身上下交叠缠绕在一起,龙的尾部分别缠绕于对方的左前肢上,双龙身体区分明显,均为五爪龙,双龙共捧一火珠。雕塑工艺细腻、龙身整体线条流畅,龙纹清晰可见,四肢遒劲有力。</p> <p class="ql-block">智化寺铜钟</p> <p class="ql-block">清代石灯庵铜钟古钟</p> <p class="ql-block">东岳王庙铜钟</p> <p class="ql-block">寺院西殿,展示了我国礼乐重器的历史和制造工艺。</p> <p class="ql-block">古代中国的失蜡铸造技术原理起源于焚失法,失蜡铸造法最初是应用于青铜器物的一种精密铸造方法,失蜡法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由于蜂蜡较软可以进行精细的雕刻和热加工,工匠们可以对蜂蜡模具进行精细加工,从而制成复杂的铸件模具。模具制好后,再用耐火的泥料等材料填充模具的空芯部分形成泥芯,并进一步对模具包敷制成外范。外范固化定型后,对整个模具加热烘烤,蜂蜡受热后熔化并流失,这时整个铸模就变成可以浇铸的空壳。铜水灌注在“空壳”的模具内冷却后,便铸成器物。失蜡法制成的模具造型可以达到玲珑剔透的镂空效果。</p> <p class="ql-block">古代泥范法铸造技术,是用泥土按照器物原型雕刻成泥模。翻外范,将调合均匀的泥土拍打成平泥片,按在泥模的外面,用力拍压,使泥模上的纹饰反印在泥片上。等泥片半干后,按照器物的耳、足、鋬、底、边、角或器物的对称点,用刀划成若干块范,然后将相邻的两泥范做好相拼接的三角形榫卯,而后晾干,或用微火烘烤,修整剔补范内面的花纹,这就成了铸造所用的外范;制内范,将制外范使用过的泥模,趁湿刮去一薄层,再用火烤干,制成内范。刮去的厚度就是所铸铜器的厚度;合范,将内范倒置于底座上,再将外范块置于内范周围。外范合拢后,上面有封闭的范盖,范盖上至少留下一个浇注孔;浇铸,将融化的青铜溶液沿浇注孔注入,等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掏出内范,将所铸的铜器取出,经过打磨修整,一件精美的青铜器就制作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寺院中轴线上最后一个大殿是大钟楼。</p> <p class="ql-block">大钟楼是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的核心建筑之—。它矗立在一座巨大的青石砌成的台阶上,主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圆形,下层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在每条脊上都有砖制的五小兽和垂兽。在殿外檐下,有乾隆御笔的“华严觉海”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整个展览,最有名的莫过于永乐大钟了。永乐大钟有“钟王”美誉,通体褚黄,高6.75米,直径3.7米,口外径3.3米,重46.5吨。钟唇厚18.5匣米,钟体光洁,无一处裂缝。钟身内外以楷书字体铸满二十二万七千多字的佛经,版面安排得匀称整齐,从头至尾绝无空白,又一字不多一字不少,真要经过一番精心的运筹和计算。据说是大书法家沈度率京中名士先在宣纸上把经文写就,然后用朱砂反印到钟模上,再由工匠雕刻成凹陷的阴文。剩下的事,便是以火为笔,以铜为墨,将这光洁挺秀、见棱见角的23万金字一挥而就了。大钟铸造工艺之精美,为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珍品。《大英百科全书》更是将永乐大钟列为世界著名大钟。</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大钟是采用泥范法铸造的。先在地上挖一个大坑,用草木和三合土做好内壁,上面涂上细泥,把写好经的宣纸反贴在细泥上,刻好阴字,加热烧成陶范,然后再一圈圈做好外范。铸时,几十座熔炉同时开炉,炉火纯青,火焰冲天,金花飞溅,铜汁涌流,金属液沿泥作的槽注入陶范,一次铸成。</p> <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每年的12月31日都会被敲响。每次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复两遍,共108下。对敲响108下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格致镜原》引《绀珠》云:“凡撞钟一百零八声以应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五天为一候)之数。”合为108,其象征一年轮回,天长地久。这表明在农耕社会里,人们希望通过佛来保佑丰衣足食。另一种说法是,佛教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钟鸣108响,以尽除人间烦恼,佛教上称为“百八钟”。</p> <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钟声悠扬悦耳,经专家测试,其声音振动频率与音乐上的标准频率相同或相似,轻击时,圆润深沉;重击时,浑厚洪亮,音波起伏,节奏明快优雅。声音最远可传90里,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令人称奇叫绝。这口大钟已敲击了五百多年,仍完好无损。</p><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的铸造成功,是世界铸造史上的奇迹,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也难以实现。</p> <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造好后曾三次移位搬家。第一次搬家:从铸钟厂到汉经厂。第二次搬家:从汉经厂到万寿寺。第三次搬家:从万寿寺到觉生寺。</p><p class="ql-block">采用了滚木、冰面滑移和堆土提升等方式,对当时来说也无异于愚公移山,着实令人感到惊奇。</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你会被中国古代劳动人们聪明才智和高超铸造技艺所震撼,那种工匠精神值得今天的我们继承和发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