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观海山

大方无隅

<p class="ql-block">青岛是一个山海城浑然一体,又气候宜人的地方。在青岛的老城,有很多山头公园座落其中。当年康有为笔下“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署、可舟可车、中国第一”的描述,成了青岛经典的广告语,而“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风貌,至今也是青岛的魅力所在。在这些山头中,能以“观海”为山名的却只有一座,如今更是隐藏在市井烟火的深处了。</p> <p class="ql-block">观海山公园很小,小到常常被人忽略,我问过不少去过市南老城区爬过山的人,你如果问他们观象山、信号山,他们都知道;如果你问他们观海山,往往大家就是一脸的迷茫, 因为这座山目前只是附近的居民遛弯散步的地方,可以看山观海,对于游客而言便算是一个很小众的地点了。</p> <p class="ql-block">我自东向西沿着海边骑行,到了江苏路开始向北爬坡,一气到了老山大医院的门口,然沿着平原路继续爬坡。平原路是青岛的老路,修在观海山和观象山之间,由于临着山大医院(现在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历史上也叫过病院路。就在这寻常巷陌的平原路上,我也会与一些历史名人相遇,这里有蔡元培在青岛的寓所,也住过京剧名家言少朋,这也正是老城吸引我的地方,有故事也有历史。</p> <p class="ql-block">从平原路绕到观海山的北边,沿着一条长长的台阶,就可以去到观海二路,观海二路是一条挺有意思的路,完全是绕着观海山修的环型路,“转了一圈又回来”的路说的就是它。路不宽也不算长,却在不知不觉当中记取了青岛的许多曾经。时光平平常常,季节来来往往,我沿着台阶上行,搬起我的单车,去往这座叫作“观海”的山。</p> <p class="ql-block">台阶行将到顶的时候,路边有一处不起眼的老房子,墙上的铭牌标注着这是王献唐先生的故居,门牌号是观海二路13号。王献唐先生的书斋应该是叫作“双行精舍”的,那么多的研究文章就曾经出自这里。</p> <p class="ql-block">王献唐先生是日照人,是我国著名的金石学家,文献学家和考古学家。他曾经就读于青岛礼贤中学,毕业后又在德华大学学过土木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和先生算是同行。眼前的这栋房子,就是王献唐先生亲自设计,监督建造的自家住宅。</p> <p class="ql-block">早些年,我参与过在青岛百花苑做的名人雕塑园项目,里边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和青岛城市历史相关的文化名人,那里面就有王献唐先生的雕像。我也专门到宁德路附近去拜谒过先生的墓园,记得那块墓碑还是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先生写的,两个人也是至交,还有过在抗战时期联手保护文物的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台阶到了顶上就是观海二路,这里有观象山公园的入口,迎面我读到了观海山公园1985年重建时的碑记。那一年,青岛市重新规划建设了十处山头公园,这观海山公园便是其中的一处。碑记上方是花窗,样子像一只大大的眼睛,而上边的混凝土饰条就像是长长的睫毛。</p> <p class="ql-block">观海山的海拔比观象山还要低一些,只有六十几米。</p> <p class="ql-block">山虽然不高,却处在凭海临风的好位置,德国人占领青岛时修建的胶澳总督府,也就是青岛老市政府的办公楼就在山的南坡下,所以这座山在那个年代曾经被叫做总督山。在那之前,这座山一直被称为“小北岭山”,我想或许是因为位于天后宫北面的缘故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德曾经在青岛交战,日军占领青岛后,这座小山被更名为“八幡山”。</p> <p class="ql-block">直到近百年前青岛重归中国,这里才成了“观海山”。</p> <p class="ql-block">1927年,当时的政府在山顶修建了一座四方形“观海台”,周围的居民便称这座山为“晾台山”。那时的青岛不大,登临此山就可以一揽仙境般的可人之城。</p> <p class="ql-block">进了公园,我的自行车就只能推行了,沿着山势,公园里边有一个环形的长廊,长廊的地面是用鹅卵石铺砌而成的,廊架上的藤萝郁郁葱葱,廊道非常的安静,只有我一个人,而我也十分享受这样的安静,与那些熙熙攘攘的喧嚣相比,这样的安静在城市当中更是难得。再往上走,廊道一侧的墙上,有一幅马赛克的壁画,这种风格的壁画让我想起了欧洲的教堂和莫斯科的地铁,那里面的马赛克壁画真是精美绝伦,从远处看,就完全是油画的效果,到近处看细部才知道那是用一片一片的彩色石头拼接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这一幅壁画也是在1986年重修山头公园的时候创作完成的,现在看上去也有一些时代感了。</p> <p class="ql-block">长廊地面的鹅卵石湿漉漉的,每一块上都有了岁月的包浆,也折射着历史的光亮,在闹市当中,有这样僻静的所在,实在是青岛令人羡慕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出了长廊,继续沿着山道缓缓前行,继续绕行,向观海台转弯的地方有三座白色的小凉亭,三座小凉亭紧挨着分别做成了模仿水母、扇贝和海星的形状,凉亭并不大,有实用功能又更像是一组雕塑,洁白的颜色在苍翠欲滴的浓荫里显得格外耀眼。</p> <p class="ql-block">凉亭的对面还有一座安详的石雕,是一个孩童坐在莲花座上的形象,莲花座有些残缺,看不出年代了,据说这是哪咤的形象,这和我们平常看到的脚踩风火轮,手拿乾坤圈的哪吒形象完全不一样, 倒是很适合山上这种宁静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拐过凉亭就可以看见方方正正的观海台了,观海台就是一个正方形的高台,建设的也是那种西洋风格。观海台下边是一个不大的广场,几位街坊正在那里聊天,地地道道的青岛话,让人听得乡情澎湃。</p> <p class="ql-block">我把自行车停到了小广场旁边的平台上,这以前也是一处可以观海的去处,近些年,山上的林木长势高大茂盛,却也是遮挡了一些视线。在这样的地方,我可以闻到树林的清新,可以把呼吸的节奏放缓,安静地体会熟悉的城市,静静地凝视微风掠过树梢,在这样的时刻,目光所及之处全都是诗意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我通过楼梯登上了观海台的台顶,这里的视野就真的不一样了。</p> <p class="ql-block">山坡上的植被很茂盛,雪松、黑松应该是最多的树种了吧。当我登台眺望的时候一只灰喜鹊悄悄地飞过来,落在了雪松的枝头,喜鹊也来这里居高望海,这才是真正的鸟瞰。</p> <p class="ql-block">其实山上也不止那些松树,林相还是十分丰富的,我的目光掠过法国梧桐、红叶李、银杏和侧柏的树梢可以环视风情万种的老城。我望的见信号山上的红色圆球建筑,这是遥望信号山的一个很特殊的角度。</p> <p class="ql-block">透过槐树的枝叶,我也可以看见观象山上城堡似的观象台。在那里工作过的前辈们第一次用科学的眼光向我们讲述了天上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双塔耸立的天主教堂也在我的视线范围之内,教堂标志性的哥特式尖顶曾经是这座城市当中的制高点,更像是来往船只的航标。</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台上向南张望,隔着苍翠的雪松便是隐约露出红色的屋顶,再远处是一片蓝色的海,青岛栈桥长虹卧波般的横在水面,展示出青岛才有的模样。海面上有一些薄雾,透过淡淡的雾气,凤凰岛甘水湾那边的山如海市蜃楼般浮在海面上,所谓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就这样汇聚在一幅画框之中了。</p> <p class="ql-block">遥遥的望着栈桥,想起曾有人在青岛写下这样的诗句:烟水苍茫月色迷,渔舟晚泊栈桥西,乘凉每至黄昏后,人倚栏杆水拍堤。是呀,“人倚栏杆水拍堤”是把自己置身海边的享受,而我现在身处观海台之上,用这样奇特的角度俯视栈桥,这种登高望远的酣畅确实别有一番风味了。</p> <p class="ql-block">熟悉青岛的人都知道“小青岛”和栈桥经常出现在同一帧画面里,它们晨昏相依,带给我们四季欢喜。不知道是谁曾经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风帆叶叶远浮空,海色天光上下同,最是雨余东望处,红楼翠罅夕阳中”。登临观海山巅的我,更可以真切地体会到琴岛那份“海山写意”的意韵,体味平静的港湾中轻舟栖稳的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从栈桥再往西望,可以看到中山路以西,后来生长出来的那些高楼,高楼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另外的一种便利,但我却在这里怀想当年没有这些高楼的时候,属于青岛的那一份别样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高台之上,向胶州湾中大港的方向张望,居然可以清楚的看到山东港口大厦的样貌,</p> <p class="ql-block">大楼伫立在薄雾中,好像一叶鼓满的风帆。百年的青岛,从那片港湾发端;未来的青岛,又必将赋予那古老的港湾以最新鲜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观海台周围的雪松挂果了,雪松当然有果实,只是一般并不容易看到。雪松的果实也是球果,和我们见到的其它松球的形状相似,隔着一段距离看,松球的颜色有一些青里透红。</p> <p class="ql-block">雪松的原产地是喜马拉雅山麓,这或许也是它叫做雪松的原因吧!雪松的树形很美,也是青岛市的市树。雪松既有松的刚劲,又有柳的婀娜,坚定又活泼、高洁而不自傲,可以很好的代表青岛人的性格吧!能在北方看到雪松结果也应该是一个奇观,百度上也说,雪松在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开花结果的现象极为罕见,因为结果的雪松树龄要在30年左右,而雪松绝大多数又是雌雄异株,雄花和雌花的花期还有差异,自然授粉便很难。今日得见,也算有缘不过,在青岛雪松挂果的现象还是挺普遍的,不愧是一番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从观海台上下来,我沿着山上的甬道下山,有时候也不得不走一些台阶。</p> <p class="ql-block">在山上四面眺望老城的感觉很美, 我脚下的单车也变作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行,让风光入眼,用心灵体会。</p> <p class="ql-block">从观海山下来,我又回到了观海二路上,这一条环形的道路很有趣,不久我便经过了王统照故居,现在的门牌号是观海二路49号。</p> <p class="ql-block">王统照在这个院落里居住生活了近30年,也留下了《青岛素描》这样的散文。俞平伯、闻一多、老舍、吴伯萧、臧克家都曾经是小院落的座上客。在这里,王统照编辑出版了青岛历史上第一个文学刊物《青潮》,我想这也是《青岛晚报》文学副刊“青潮”这个名字的来历吧。如今的院落看上去有一些破旧失修,让人有一些感慨。我在门前短暂的驻足,怀想当年王统照凝望山海,疏解胸臆那些岁月。王统照曾在旧居照片上题写了这样的一首诗:</p><p class="ql-block">卅载定居地,秋晖共倚栏。</p><p class="ql-block">双榆仍健在,大海自安澜。</p><p class="ql-block">风雨昔年梦,童孙此日欢。</p><p class="ql-block">夕阳绚金彩,天宇动奇观。</p><p class="ql-block">诗句不长,却可以看出王统照先生对这里的眷恋之情。</p> <p class="ql-block">回到家中,我翻出了青岛名人故居介绍的书,在介绍这座故居的时候,用的副标题是本埠文学拓荒者的光辉,而蜡笔画的故居形象,又透露出了这座城市无处不在的文艺气息。</p> <p class="ql-block">青岛名人雕塑园当中,也专门有王统照先生的青铜塑像, 也算是这座城市对先生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观海山的周围承载了许多故事,在每一条寻常的巷陌和每一栋不起眼的建筑里,都可能遇见你史料未及的惊喜。</p> <p class="ql-block">顺着山势再往下骑行,我便来到了观海一路,青岛老市政府的后门就在这条路上,道路的两旁也散落着许多漂亮的建筑,不动声色地展示着一座城市的温文尔雅。</p> <p class="ql-block">再往下走便是沂水路,位于沂水路上的老市政府,建筑端庄工整,石头的立面厚重大方,我二十几岁的时候,曾有幸在这栋建筑里工作过,每当经过这里,总有满满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沿沂水路向东,我又来到了七号的门口,我也在这个院子里工作过好几年。</p> <p class="ql-block">隔着铁艺的大门, 我又看到了那条熟悉的坡道,里面正对着的便是我曾经的办公室。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其实人也和这些建筑一样,每个人的气质里都会沉淀下着他经过的路,读过的书,更少不了它爱着的城。</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沂水路会变成一个早市,新鲜的瓜果蔬菜和日常用品在这里都能买到,让我体会着这座城市的温度。我们也会说诗和远方,也会看星河闪烁,而最平实的温暖却来自这柴米油盐的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观海山畔,既有人文历史的光泽,更有人间烟火的气息,交织在岁月的长河和氤氲的时光里。潮涨潮落,云卷云舒,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风来听风,雪来听雪,让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生命顺其自然最好,花开花落,宠辱不惊。</p> <p class="ql-block">一个平常的日子,我骑着单车又一次历阅老城,日复一日的平淡无奇里,我也体会出坚持的意义。不知不觉之间,单车已经成了我亲密的伙伴。自己坚持骑行了这些年,也有一个小小的感悟,那就是想做的事情就应该立即付诸行动,不要总以为来日方长,一不小心便会是蹉跎的岁月,甚至可能就是永远的后会无期。</p><p class="ql-block">“愿以素心,阅来日方长。以欢喜之心,领岁月之教诲”。</p> <p class="ql-block">观海归来,愿我们都能够心宽如海,从日常的琐碎中去汲取生命的营养,永远保持一份热爱的心。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放得下过往,也装得下未来。</p><p class="ql-block">活在当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