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柏冶胡氏族人们迎接“脸子菩萨”回娘家的日子。山</span>湖村非遗传承基地一大早就热闹了起来。族人们早早地来到这里。迎驾的仪仗正在整装待发。</p> <p class="ql-block"> “脸子菩萨”驻驾在毗邻杜氏一族的茅坦村,离这儿大约六、七里地的距离。这菩萨乘座的“龙亭”,本来是要人来抬的,因路途远,就与时俱进地抬上了农用车改成“辇”了。</p> <p class="ql-block"> 茅坦杜氏这边也摆开仪仗,礼送“脸子菩萨”回娘家。</p> <p class="ql-block"> 两支仪仗在傩庙旧址广场上相会了。乡贤胡小根先生告诉我:这是傩神会中断了六十二年后,胡、杜两族的再次携手联欢。</p> <p class="ql-block"> 就地摆上供桌香案,焚黄表、燃香烛,献上牺牲鲜果,三叩九拜,行起了迎送大礼。</p> <p class="ql-block"> 礼毕,胡氏一族起圣迎神,簇拥着龙亭、日月箱,举旗擎伞, 鸣锣开道,走村串巷地开始了巡游。</p> <p class="ql-block"> 从茅坦到山湖村,沿途有好几个自然村落。每到一地,村民们莫不翘首以待,设香案置供桌,焚香燃炮夹道迎送。</p> <p class="ql-block"> 巡游的仪仗穿行弥漫的烟雾里,仿佛身处天上的街市,迷离惝恍间,旌旗伞盖若隐若现,宛如神仙下凡,亦真亦幻。</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锣鼓阵阵,鞭炮不断。迎驾的仪仗进入活动主场时,更是旗伞林立,香烟缭绕,礼花绽放,锣鼓声、鞭炮声,震耳欲聋,响彻天外。</p> <p class="ql-block"> 龙亭、日月箱落圣神堂,照例是牺牲供果、香案烛火伺奉一番。仪式气氛神秘,执事们神情庄严。可我却看得一头雾水:这些傩戏的面具就是“脸子”吗?这么多的脸子中哪一个是菩萨?</p> <p class="ql-block"> 有朋友告诉我,这些面具就是“脸子”,这些“脸子”都是菩萨。我怔了一下,又似乎恍然有所悟:别说佛教中有诸多菩萨,仅观音菩萨就有三十三个应化之身呀!这个念头只是一闪就被否定了:我分明地看龙床中有戏曲人物的面具。</p><p class="ql-block"> 这个疑惑直到秀山门博物馆非遗展销会上,求教了两位傩面具制作技艺传承人,我才搞明白:池州人口中的傩戏不仅仅是“戏”而是集傩仪、傩舞、傩戏于一体的祭祀活动;而“菩萨”,也不是狭义的佛教中菩萨的概念,而是杂糅了儒释道文化,流传于传说、故事、戏曲中人、神、仙、鬼,甚至是观念中那些令人或敬或畏的灵异!</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便又想起随朋友下乡拍民俗时,曾多次看到过的五猖庙。庙里供奉着五尊神像,被人们尊为“五猖菩萨”。“五猖”的概念,最初是在东至县文化学者谢先生那里知道的。他告诉我,东至县的一个小山村有个驱疫袪邪的“非遗”活动叫作“打五猖”的。既然是“驱疫袪邪”,而且要用“打”来对待,这“五猖”一定是些邪魔歪祟吧?况且,猖獗、猖狂等词义指向的也都非善类。</p><p class="ql-block"> 查阅到的资料至少有五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就是“邪神”,有如“猖”的本义。而这种说法又在当地好友W先生讲给我的一个故事中得到了佐证:他下乡插队时,与同伴们曾把老乡家的鸡呀、狗呀的偷偷抓来吃掉。老乡们知道了是这帮家伙干的坏事后,就把“五猖”菩萨的“雅号”送给了他们。</p><p class="ql-block"> 既然把邪神称为“菩萨”,而且要建庙供奉,让他们享受人间香火,怕也是这里的乡民们的生活智慧吧?内敛、含蓄,韬光养晦,明哲保身。“惹不起还躲得起,躲不起就供着你”,“不与小人仇雠,小人自有对头”!趋吉避凶,趋利避害,本来就是傩文化的源头嘛。</p><p class="ql-block"> 我不确定,柏冶胡恭迎的脸子菩萨中有没有“五猖”菩萨。插入这番叙述和议论,只是为了说明池州人口中的“菩萨”一词词义的多元性。</p> <p class="ql-block"> 在龙床上安顿好脸子菩萨,主祭执事人等又去请神。那是族人们的列祖列宗,他们要与各路神灵一道共襄傩神盛会,共享族人们敬奉的烟火呢。</p> <p class="ql-block"> 长辈们燃烛、焚香、化纸钱,口诵祭文。</p> <p class="ql-block"> 族人们无论长幼, 长跪聆听。</p> <p class="ql-block"> 祭祀仪式繁复冗长。上香、敬酒,三叩九拜。</p> <p class="ql-block"> 这是表演傩舞的后生们在行祭礼,一如前辈们祭礼的繁复。</p> <p class="ql-block"> 也如同长辈们一样的虔诚。</p> <p class="ql-block"> 但是,他们英气逼人的脸上更多的是果敢和坚毅。他们知道自己来自哪里,更知道要向哪里去。</p> <p class="ql-block">娃娃们也依样学样,行着叩拜礼。</p> <p class="ql-block"> 行完祭礼 ,开场锣鼓又响了起来。人神共娱的傩戏开始了。剧情简单,表演古拙。村民们却兴致盎然,本来不大的场地,早已是里三层外三层。挤不进来的,就拥在窗口向里张望。</p> <p class="ql-block">《舞狮子》</p> <p class="ql-block">傩戏《採花》</p> <p class="ql-block">傩戏《舞土地》。</p> <p class="ql-block"> 常常听到城里人抱怨年味越来越淡。在这里,你感受到年味了吗?这些神情专注的孩子们,能记住的,和传承下去的不仅仅是年味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柏冶胡氏族人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鸣谢</p><p class="ql-block">摄友/胡国宾 吴平安</p><p class="ql-block">东至县文化学者谢忠惠</p><p class="ql-block">傩面具非遗传承人/姚维耘 刘千祥</p><p class="ql-block">山湖村乡贤胡小根先生及柏冶胡氏族人</p><p class="ql-block">在拍摄、民俗文化及成文后征求意见中及予帮助和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