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2年6月1日17时00分,在四川芦山与宝兴交界处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雅安成都重庆等地均有强烈震感。……几分钟后又发生4.5级余震。该地区山高谷深,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p><p class="ql-block"> 和朋友事先约定的丹巴行程,恰在地震的次日。震发当晚,没有一个同伴质疑预定的行期。车过雅安,蓝天白云,路畅车少;山摇地动的震区迎面而来,全车人的淡定都化作一句笑谈“地震大省的人要有骨气,八级以下晃荡不要开腔——人家要笑!”</p> <p class="ql-block"> 西去甘孜州,又见二郎山!</p><p class="ql-block"> 自2018年雅康高速通车以后,我已经在这条举世闻名的“藏区天路”奔跑了多次。每每看到二郎山隧道口筑路工人的青铜群雕时,还是忍不住小小的激动。</p><p class="ql-block"> 作为自驾20年的旅游爱好者,深知一条宽阔顺畅的道路,可以把人们送到千山外、天尽头!而蜀道艰难的川西高原,筑路工人要付出多少血汗、智慧甚至生命,才能换来这一条跨越天堑的通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穿过全长13.5公里的二郎山隧道,紧接着就是飞跨惊涛骇浪的大渡河桥……去往丹巴从泸定下高速转向318国道,透过移动的车窗仰望大桥的钢筋铁骨,恰似一支大大的路标高悬头顶,随路转峰回指向远方……。看着它你会浮想联翩,顿然而生豪情。</p><p class="ql-block"> 车上,大家从6.1级的芦山地震,说到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儿童节,感慨人生苦短岁月如梭。我也胡诌了几句:</p><p class="ql-block"> 人活九十三万天,</p><p class="ql-block"> 花甲过尽余七千; </p><p class="ql-block"> 腰直腿健能几时?</p><p class="ql-block"> 日日珍惜过余年!</p> <p class="ql-block"> 丹巴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端,幅员面积5649平方公里,总人口7.02万,是藏汉羌等15个民族合谐共生的大家园。大金川、小金川、革什扎河、东谷河与大渡河,五条河流在此交汇。</p><p class="ql-block"> 丹巴文化底蕴深厚,是嘉绒藏族的故乡,是川西北文化旅游经济带,更是嘉绒文化的发祥地。虽然高山险峻、江流湍急,却素有“古碉.藏寨.美人谷”之美誉,人称“大渡河第一城”;这里保留了党岭、牦牛谷、墨尔多山这样国家级自然景观。冰川雪线之下,丹巴山地散布着建筑各异、气韵不同的“中国最美丽乡村”——名气最大的当数甲居、中路、巴底、梭坡、蒲角顶。</p> <p class="ql-block"> “嘉绒”名称因嘉莫.墨尔多神山而得名。汉文史料记载,活动于岷江河谷、大小金川地区的土著先民们,被称之为“嘉良夷”“歌邻人”“白狗羌”“戈基人”等。唐代与吐蕃移民及驻军融合后,逐步形成藏族。金川、汶川等地方土司常说自己祖先来自西藏,而《安多政教史》记载:唐代吐蕃法王(松赞干布)治理蕃王割据,统一了含嘉绒在内的吐蕃,并大量驻军以靖边安邦。</p><p class="ql-block"> 嘉绒人一直到1954年之前都被认为是独立的民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宣布将“嘉绒族”识别为藏族。</p> <p class="ql-block"> 丹巴县城坐落在大小金川汇合的Y形山谷低处,全县相对高差达4120米,“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其地势局促,山陡水急,巴顔喀拉—邛崃山脉地震活跃带,恰好穿过沟壑交错的深谷。</p><p class="ql-block"> 1980年代,丹巴城遭遇过一场罕见的地质大滑坡。国家调集了强大的工程技术团队,埋头苦干十多年,采用减载、疏水、基桩锚固等技术措施综合治理,稳住地质构造,再将数千只钢筋混凝土锚杆打入山体,死死锁住移动滑坡体,保护了民众平安,也保住了这座古城。接着,工人们又在河床上建桥墩、架桥体,凌空飞跨起四车道的绕城路,解除交通拥堵、拓展新区规划,才有了今天的新丹巴!</p> <p class="ql-block"> 甲居藏寨距县城8公里,是丹巴最具特色的藏文化景观,评定为国家AAAA级景区。进村的“甲居成华路”盘旋向上,平整畅通,单循环行车,由成都成华区对口援建。几十公里盘山路从最低处的游客中心,到举目对视墨尔多神山的五号观景台,九曲十八弯、三十六道拐——海拔整整上升了400多米!</p> <p class="ql-block"> “甲居”藏语是“百户人家”之意。星罗棋布的寨楼从大金川河谷层层向上、攀缘而建,顺山势一直延伸到卡帕玛群峰脚下,相对高差近千米,区域面积达五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晨昏时刻,炊烟袅袅;风雨来袭,溪流淙淙;雾起山间深谷,心似飘飘欲仙。绿树寨楼、梯田菜园、鸡鸣狗吠,伴和着人声嘻语、天籁山歌,构成天地之间活鲜鲜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丹巴藏寨多建于向阳避风的坡地,坐北朝南,以几户至几十户为一寨子;而每户又独立居住,有的三五成群、相依为邻,有的则离群索居、孑然独立。各家各户以果园、沟渠、庄稼地为天然分隔,很少砌筑厚篱高墙。</p><p class="ql-block"> 而藏房墙体大多就地取石,砌石如同砌砖——先把大小不等、厚薄不均的石块分类;大石块砌外圈,用小石块、边角料填充捣实,以粘土塞紧取平;再往上砌第二圈——逐层砌筑,疏密得当,并形成自然的石料色泽。</p> <p class="ql-block"> 我们当中,有人初到甲居啧啧惊叹,有人旧地重游赞乡村大变;有人曾春风沉醉、梨花带雨来踏青,也有人十月迷途、流连忘返在秋色斑斓“调色盘” ——2005年,在《中国国家地理》组织的“选美中国”活动中,以甲居为代表的丹巴藏寨,以它独具特色的美,高居“中国最美六大乡村古寨”榜首!</p><p class="ql-block"> 今天,在甲居最早的那块景观石碑前,我们留下了彼此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甲居藏楼的木质构架和屋檐、门框窗棂都涂成红色,檐头下飘荡着红黄黑相间的色带,满满的藏式装修风格。</p><p class="ql-block"> 二层以上的墙体,常常在屋角四周涂刷白色顔料;远远一望,整体建筑如虔诚的佛教徒盘腿端坐、颂经冥想的微妙姿态。</p> <p class="ql-block"> 每年藏历的虎月十三日为藏历年,寨房主人会依照传统习俗,以当地白坭为原料,通过配方煎制成白色顔料,再精心涂刷寨楼墙体,让整个村寨都披上圣洁的盛装。嘉绒藏族的古老传说,就是以藏房染白为约,认定为阿弥各尔冬神探亲的日子;当天各家各户还要煨桑焚香、设隆重家宴,祈愿神仙下凡能来自己家中过年。</p> <p class="ql-block"> 防疫期间游客稀少、景区冷清,甲居镇群众在寸土寸金的寨中,裁弯取直、挖高垫低,依起伏的山势精心建成了“高山玫瑰园”,一下子窜红网络!在春雪梨花,秋色五彩之外,甲居增添了夏日玫瑰新景观。</p> <p class="ql-block"> 心心念念高山玫瑰的女同胞,宛如一群花蝴蝶,东一闪、西一扑;叽叽喳喳笑逐颜开,游入花海没了身影……</p> <p class="ql-block"> 致敬我们的“专属摄影师”,烈日下奔前跑后、侧立下蹲、躲闪腾挪,举着相机拍遍了大红、紫红、桃红、粉红、嫩红……各色花丛。到晚上,每人的手机都“叮叮当当”响到半夜,收到一大摞可以上图发圈的美照!</p> <p class="ql-block"> 甲居二村保留着红五军政治部旧址,至今已有88年。旧址过去是巴旺土司下属头人的一座碉楼,用于栓马圈羊、储藏粮食,占地约550平方米。1935年10月红五军(时任军长董振堂,政委李卓然)进驻丹巴后,以此作为红军长征途中宣传群众、组织筹集粮草衣物的后勤策应地。</p> <p class="ql-block"> 日头偏西了,民宿客栈的丹巴兄弟电话催、微信找,还发了高德定位,让我们快到他的家。</p> <p class="ql-block"> 镜头里那座寨楼,就是我们下榻的客栈。车停在百米开外,拐上曲折的小路——走过青绿的包谷地、闻着黄熟的麦香,耳畔是燕子呢喃、鸟雀啁啾、昆虫鸣噪……,此生花甲,还是第一次走进藏族同胞的家。</p> <p class="ql-block"> 大家跨进家门新鲜好奇、东张西望,欢喜豆龚妹儿蓦然回首,手机一举,摄下了这个温馨的镜头——</p><p class="ql-block"> 丹巴兄弟的父母,安详慈爱地两两对坐。阿爸看着手机刷屏,巴望家里来更多的客人;阿妈扪着隐痛的膝盖,指望新贴的膏药有点疗效。……可她万万没想到,住在她家我们的摄影师颇懂中医,经他几次经络疏通、点压穴位,阿妈居然就走着去看寨子里跳锅庄了!</p> <p class="ql-block"> 这家民宿有六七间客房,分布在二层三层,房间宽大敞亮、整洁卫生,窗外就是菜园子。电视机、电热水器、开水壶齐全;WIFI信号特强,上网传照片绝不卡顿。特别是走廊里明艳的藏式壁画赏心悦目,让人不由得停下脚步。</p><p class="ql-block"> 晴天的上午,你若把被子抱到“拉吾则”露台晒上一天,夜里的被窝一定温暖疏松,阳光的味道送你香甜入眠……</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胭脂红的晚霞映衬着钢蓝色群山,一暖一冷、亦柔亦刚,这幅美景不远不近恰好嵌在窗前。</p><p class="ql-block"> 窗边的餐桌摆开了农家晚餐:土豆烧鸡、酸菜乌鱼、炝炒鸡心白、青椒茄子、腊肉香肠、油酥花生米……,满满一大桌。大家奔波一天大快朵颐,直呼“再添素菜”,就见阿爸去地里摘菜、淘洗、下锅快炒,眨眼功夫就端上了桌!</p> <p class="ql-block"> 夜幕落下,我们的摄影师抬头看天、环顾看云,迅速找好了机位。他支起三脚架,喜孜孜地对我说:“今晚运气好喔,有戏!”</p> <p class="ql-block"> 马乏了人倦了、鸟雀归林、牲畜入圈,只有谷底的金川河不息流淌,远远的涛声像甲居人劳作后的鼾声,起伏有韵、细密绵长……</p><p class="ql-block"> 抬头仰望,明净的夜空如水洗过一般;忽然一星半点、三五成簇——高原夜空蹦出的星星点点,宛如溅开了水银,一下子布满视野!摄影师俯仰推移、快门声声,留下了如此惊艳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丹巴藏楼民居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底层为畜圈,二层为厨房、储藏室和锅庄房,三层作居室、经堂,现在兴办旅游民宿,每户都辟有精心装修的五六间客房。四层称作“拉吾则”,预留着厚厚的墙体,意即“建造碉楼的地方”。房体外墙多以白、褐、黑色圈涂成条纹,并绘以日、月、星辰或宗教图案,显示整洁美丽的外观。</p> <p class="ql-block"> 嘉绒藏族房屋的二层和三层屋顶,有L形平台,是家人休憩和晾晒粮食衣物的晒坝。屋顶四角各供一块白石,它们代表四方诸神;从形状看颇像牦牛头,代表嘉绒藏族的图腾崇拜。角后还专设留有孔洞的石柱,能插入玛尼旗。每年人们依循藏历节气耕耘播种、收获储藏,祈福避灾、年节祭祖,嘉绒同胞都要面对白石诚心祭拜。</p><p class="ql-block"> 传说远古时期,羌人与嘉绒藏族在迁徙途中,遭遇身强力壮、彪悍善战的戈基人阻拦,不得已准备弃地远迁。恰在此时,一位头领在梦中得到神的启示,让所有藏羌同胞在颈上系羊毛绳作标志,再以坚硬的白石和棍棒作武器,终于打败了戈基人,从此藏人羌人得以在大小金川的大山深谷间耕耘繁衍、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藏楼顶层叫“拉吾则”,屋顶靠山的一方,常有一个白石垒砌的鼎状物,顶端置陶罐,每逢佛教礼日或家有要事,就收拢松柏枝、坎帕花,再撒上糌粑粉,小心点燃袅袅的煨桑~供奉天上神灵,祈求菩萨保佑。</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甲居逗留的几天,恰逢端午节长假。因疫情防控,客源比往年大幅减少,但十里八乡的嘉绒同胞照样聚会郊游、野餐、走亲戚,逛远近闻名的玫瑰园。穿上节日盛装的姐妹们朗声大笑,一群群在花丛中自拍、上抖音、发小视频,好不自在!</p> <p class="ql-block"> 甲居的孩子早就习惯了镜头前牵红裙、摆POS,大大方方表演才艺,引来观众的掌声笑声赞叹声。</p> <p class="ql-block"> 山巅的白塔,是藏族同胞心中的圣物,逢吉日良辰都要转山祈福。端午节这天煨桑袅袅、梵音不绝,前来塔林供奉祷告的藏羌同胞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甲居最高处的卡帕玛群峰下,有一道高三米、宽三十多米的铜雕纪念墙,庄严肃穆,记载了红军史上第一支以少数民族命名的建制部队。</p><p class="ql-block"> 1935年11月,红军将丹巴所有的游击队整编为丹巴藏民独立团。两个月后,红四方面军总部和川陕省委又决定其扩建为独立师,由马骏任师长,李中权任政委。红31军抽调百余名干部战士到独立师工作,全师共两千余人,编为三个团,师部就设在聂呷乡甲居藏寨,为红军北上筹粮筹款,准备物资。1936年2月的独狼沟一战打败当地土司武装,为红军主力北上打开了通道。</p> <p class="ql-block"> 纪念墙附近就是甲居藏寨最高处的五号观景台,站在此处山风劲吹、阳光如瀑;猎猎长风来自天外,墨尔多神山矗立眼前!……就在大家面朝雄奇山川屏息注目时,一扭头,我看见了这尊藏寨墙头的佛手石,你说神奇不神奇?</p> <p class="ql-block"> 在丹巴中路乡,有一处大峡谷——重重大山夹峙着谷底九曲十八弯的小金川河,迎面高耸的是嘉绒藏区“四大神山”中的墨尔多神山(其它三座分别是雅拉神山、青绕神山和党岭)巍峨而神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相传丹巴人是西夏王族的后裔,他们的王国被成吉思汗的铁蹄踏平之后,残存的人马沿甘南草甸、阿坝大草原一路南下、长途迁徙,其中一部就在贫瘠蛮荒的大小金川停下了脚步,搭棚垒灶、繁衍生息,重建自己梦想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 绿荫如盖的果园树丛、明艳精美的藏房彩绘,与灰涂涂的峭岩乱石形成鲜明对照,说明丹巴嘉绒同胞世世代代都洋溢着对生活、对梦想炽热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一路格桑花,穿行在丹巴。到中路藏寨时,我们恰好遇到藏族同胞的端午节锅庄。“锅庄”原本为藏区帐篷内的火塘,藏区寒冷,人们生活起居大都围绕火塘,因而锅庄舞起初是“围绕石锅而舞蹈”的意思,系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丹巴锅庄形成革什扎、巴底、小金区、二十四村四大流派,丰富多彩,意蕴纷呈。</p> <p class="ql-block"> 丹巴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史书更有“夷人每逢喜庆,辄跳锅庄”的记述。丹巴锅庄由藏族舞蹈历久演变而成,形成于唐,兴盛于近代,是丹巴舞蹈中最富民族和区域特色的艺术明珠。</p> <p class="ql-block"> 嘉绒藏胞在节庆日、丰收季、婚嫁喜庆、修房造屋,及庙会、郊游等一切联欢场合,都要载歌载舞,连日欢庆。乡亲们说,端午锅庄刚好契合了趋利避害、农忙耕作的嘉绒文化,所以他们要跳三日锅庄。</p> <p class="ql-block"> 丹巴还有“美人谷”之称,高原的水土和阳光,即塑造了英武彪悍的康巴汉子,更养育了美丽健硕的嘉绒美女。聆听他们天籁般的歌声,欣赏他们优美飘逸的舞蹈——所有的人都陶醉在他们的欢乐中。</p> <p class="ql-block"> 场边的藏族大嫂们,静静观看嘉绒帅哥美女的锅庄舞——起舞时她们合声哼曲,高潮到又大声喝彩;姑娘们渴了她们送水,汉子们歇息她们又提壶斟酒……。假若时光倒转,这些大妈嫂子当年还真是“美人谷”的亮眼明星!</p> <p class="ql-block"> 一夜的急雨敲打屋檐,穿透窗棂的凉风,给早起的人一身爽气!任淅淅沥沥的晨雨飘荡,我登上“拉吾则”看山、看水,听瀑布喧哗、望云雾涌动。</p> <p class="ql-block"> 退隐在云中的墨尔多神山,衬几缕蔚蓝、裹半身雾气;遮掩了刚毅、显露出柔美——</p><p class="ql-block"> 神山多妩媚,山神亦多情!</p> <p class="ql-block"> 风停雨住,我们走出丹巴兄弟之家。山间浓浓的潮润裹着麦香、草香、野花香,还有泥土牛粪的气息,都在挽留我们离开的脚步。……再回头望望这座藏楼吧,让美好的甲居长留心底!</p> <p class="ql-block"> ……进入梭坡古碉群,必须徒步攀上这道陡坡,陡窄的山路边全是300年树龄的黄连木,连片成林,属国家二级保护古木。黄连木树冠宽展,叶片繁茂而秀丽,入秋时能渐变成艳红、橙红、深红……,是摄影家们拍摄大片的天堂。</p><p class="ql-block"> 相传古东女国就曾建在山巅的大坪台。</p> <p class="ql-block"> 山有多高水也多高。植被繁茂的梭坡寨子,到处是溪水、时时闻水声。有人把转经筒建在溪涧上,嗡嗡的转经声传得好远好远……</p> <p class="ql-block"> 梭坡古碉的山涧溪流,跌宕欢势汇入大渡河,就像行军的武士总要追随远去的部队;浩浩荡荡是它的军容风纪。</p> <p class="ql-block"> 嘉绒藏寨自古以来就利用当地多石之特点,用黄泥作粘合剂,砌墙造房。不论藏房还是碉楼,其墙体厚实、隔热避寒,整体呈下宽上窄、内直外收,遮风避雨、冬暖夏凉。仔细研究藏房结构,以巨木为梁,横搭杂木,覆粘土于上,捣捶千遍万遍,形成坚固油亮的地坪屋面耐踩踏、防渗漏、抗暴晒;5.12汶川大地震后,又添加钢筋水泥立柱,浆砌石块勾缝,更提高了嘉绒藏房的安全系数。</p> <p class="ql-block"> 丹巴古碉群分布在全县15个乡镇,共有古碉562座(含79座遗址)其中梭坡乡就有175座。碉楼是一种军事建筑,高约二三十米,是藏人和羌人独创的建筑形式。据说西藏山南是高碉的发源地,伴随战争逐步蔓延到嘉绒藏区,而丹巴的碉楼又最为密集。史书记载,古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现存的碉楼大都是清代大小金川战役的遗存。</p> <p class="ql-block"> 八角碉的传说很多,有说它是风水碉,四面八方的好气息集中到此,从而人丁兴旺;有说是权力财富的象征,代表碉主人的身份地位。当社会发展、文明提升,产生了“智慧服众”的新观念。随之出现的五角、八角、十三角碉楼,都被看成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 碉楼分村碉、寨碉、家碉,荒野中的古碉多是寨碉,如《皇朝武功记盛》中说:“一碉不过数十人,万夫皆阻”。丹巴藏寨里,数量最多的还是家碉。作为藏寨房屋的一部分,说明在嘉绒人眼里,生活与战争从来都是一体的。冷兵器时代,各个家碉组成错综复杂又彼此呼应的军阵,使村庄拒敌入侵变成雄关险隘。</p> <p class="ql-block"> 离开丹巴藏寨,来到天全的喇叭河景区,看过了大山大水,再亲近涓涓细流。那年随闫摄影师到汉中黎平秋赏红叶,刚学着拍摄“流水拉丝”,疫情防控两三年技艺都生疏了。管束在城里除了自来水,哪见过活蹦乱跳的山涧溪流?</p> <p class="ql-block"> 这天,在我们住宿的紫石关镇,偶遇一位单人单骑决心从国道318进入西藏的“摩托侠”。他辛苦骑行了一天,正在村委会屋檐下停好摩托车、搭起帐篷,准备烧水做晚饭。</p> <p class="ql-block"> 他愉快地与我们交谈,说自己退休前在理工大学工作,年轻时入伍当过特种兵,习惯野外生活、喜欢挑战极限。退休后他单人单骑走通了河西走廊,还去过金银滩、青海湖,这次准备G318进藏、G317返回。唯一的遗憾是疫情防控没申请到边境通行证,去不了珠峰大本营。</p> <p class="ql-block"> 我们途经的318国道网红多年,从上海的长江口到西藏的樟木,全程5000多公里,横穿我国大陆的东中西部,被誉为“中国最美公路”、“中国人的景观大道”。</p><p class="ql-block"> 夏秋两季,是向往雪域高原的旅行者心动行动的繁忙季节,自驾车、摩托侠、骑行者在车身贴上“此生必驾318”的盾形车标,或者插一杆飘扬的小红旗很是拉风。而沿途村镇、道班、服务区都为这些“318勇士”设立了水电卫齐全的“宿营驿站”,为他们服务、以他们为荣。</p> <p class="ql-block"> 而在我们驶过国道318的险坡弯道时,一对徒步西藏的年轻人迎面走来,深深打动了我:</p><p class="ql-block"> 他俩各推一辆简陋的自制四轮车,载着一路衣食住行的所有装备,一步一步走向高原——车头是“徒步”的红色徽记,车上挂着洗了未干的衣物,还带上两只小狗;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一天能走多远,今晚的宿营地在哪里?更不知道西去拉萨连绵的高山、坡道、空气稀薄的风雪垭口,他们怎么迈过……?</p> <p class="ql-block"> 就在同车伙伴降下车窗为他们拍照时,小伙子回头一瞥的微笑与自信,清晰地留在了镜头中……</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篇文章的结尾时,这对徒步的年轻人已从我身边走过了半个月;按每天50公里匀速步行计算,此刻他们已经翻越了二郎山、折多山、高尔寺山,正向着海拔4000米的理塘,向着圣洁的雪域进发……,衷心祝福他们一路平安,扎西德勒!</p> <p class="ql-block"> 画家黄永玉说过: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所站的位置,而是你所朝的方向;不论任何艰难困苦,一个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永远不会丢失自己!</p><p class="ql-block"> 那天傍晚,我们与素昧平生的“摩托侠”兄弟告别时,他大声说出了最有底气的话: “ 318 一路都是牛人!”</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特别鸣谢我们的“专属摄影师”闫维中先生,他提供的精美摄影作品,不仅为美篇增色,还扩展了我写作的想象空间。更感激一路同行的老朋友老伙伴们,他们的手机随拍、欢声笑语都是快乐旅途的营养包,给难忘的行程增光添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