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父亲是一座山,是一座令我仰望的山,更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高校的一名普通教师,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92岁高龄,仍显得精神矍铄,一头花白的自然卷发,映衬着一张刚毅的方脸和一双略显凹陷而深邃的眼眸。他步履稳健,神情淡定,思维敏捷,谈吐自如,充满自信,被校园里的师生称为“不老松”。父亲喜欢回忆过往的人和事,徜徉在他的人生旅途中,不难感受到充满着波澜起伏。</p><p class="ql-block"> 艰难的求学之路</p><p class="ql-block"> 几年前,我和妻子陪父亲一同回四川老家祭祖,老家地处县城的偏僻一隅。</p><p class="ql-block"> 我们坐车沿着蜿蜒的道路行驶好长时间才到家。妻子是第一次回老家,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环境,她很难把这个穷乡僻壤与父亲大学教授的身份联系起来,便不解的问,在这样的环境中,当年您是怎么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的?父亲沉思片刻说:“回答这个问题,话就长喽”。因为父亲走的是一条艰辛的求学之路。</p><p class="ql-block"> 父亲家中兄弟里排行老三。当年奶奶说,家里没有一个识文断字的,老三身体弱,就让他去读点书吧。这一读就一发不可收了。上小学时实行走读制,每天往返学校十几里,年幼的父亲风雨无阻,从不耽误一节课,他从学习中获得知识,收获快乐,渐渐的对读书产生了难以抑制的渴望。好景不长,父亲小学毕业后,我的爷爷武断地阻止父亲继续读书。爷爷是个地道农民,为了维持一家人生计,日夜劳作。学费对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父亲犹如晴天霹雳,天塌一般,他不顾一切与父母软磨硬泡,说尽好话。奶奶和两个伯伯被震撼了,也被感动了,在爷爷面前百般说情,终于得到应允。中学校址离家四十几里路,父亲每月回家一次背口粮。他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吮吸着各种知识的营养,各科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回到家,父亲抢着干活,放牛割草、插秧割稻,不知疲倦,就是要哄着爷爷开心,免得断了他的学习之路。天有不测风云,父亲中学和高中期间,有过三次辍学经历,都是由于天气大旱,粮食严重欠收,交不起学费所致。来年收成一好,父亲就吵着要复学,每次都免不了与父母“缠斗”一番,以父亲取胜告终,父亲的求学路一路磕磕绊绊,充满不确定。</p><p class="ql-block"> 好事多磨难,父亲终于迎来人生中第一件大喜事,1952年,他摘得全县高考桂冠,获得北京农业大学(后改名中国农业大学)录取通知书。他顾不得高兴,一路狂奔回家,要及时把这个好消息与家人分享。没想到的是,一盆冷水泼来,父亲的心顿时凉透了,父母一脸愁云,路费到哪里筹?无奈之下,父亲拿着全家仅有的两元钱,踏上了更远的求学之路。经过长途跋涉,父亲来到重庆市,找了所有亲戚,均没有借到钱。在几乎绝望时,父亲遇到至今没有找到的贵人。原来父亲在街上漫无目的走着,忽然看到对面山上竖着几座铁塔,径直走了过去,来到一个大院门前,牌子上写着“西南广电局”,两位站岗的解放军战士挥手拦住去路,父亲说明了情况后,其中一位战士进了大楼,不一会儿,出来一位身着中山装的首长,他慈祥地看着父亲问,遇到什么困难了?父亲给他看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说没有钱买车船票。他先让战士把父亲带到食堂吃饭,之后写了一张字条递给父亲,要他到银行兑钱。据父亲回忆说,当时他觉得是在做梦,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只是本能地给首长深深鞠了一躬。一路周折,父亲来到学校报到时,已开学二十多天。</p><p class="ql-block"> 大学里的一切对父亲来说,都是那么新鲜。他倍加珍惜,除了刻苦学习,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由于表现突出,不久就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之后又担任班干部。四年的大学生活,父亲没有回过家,寒暑假均在图书馆伴着书本度过,以优异的成绩结束大学生活是对父亲最好的回馈。毕业后,父亲曾回到重庆市寻找在关键时刻帮助他的“贵人”,以报大恩,可惜未能如愿,成为终身憾事。</p><p class="ql-block"> 倾尽全力报党恩</p><p class="ql-block"> 1956年,父亲大学毕业,主动放弃了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来到条件相对较差的山西农业大学。父亲进入角色快,不久就成为教学骨干,也成为重点培养对象。1959年,组织上安排他赴苏联留学深造,在即将成行时,由于中苏关系恶化,留学计划被迫取消。1960年,组织上再次安排父亲到中国科学院一边深造学习,一边跟随老科学家们做课题研究,这为父亲后来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1962年,对父亲来说是次严峻的考验,上级给学校安排两个到内蒙古支边的名额,要求自愿报名,父亲与母亲经过短暂商量,义无反顾地报了名,很快就得到组织批准。父母没有休整,就到内蒙古农业大学报了到,立马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之中。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们遇到的困难将是前所未有的,也许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们必须拿出百倍的勇气来面对。</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选择科研课题时了解到,甜菜是内蒙古的重要经济作物,不仅含糖量高,而且制成的白砂糖细腻,主要供应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但由于象甲虫的危害,甜菜产量严重减产,不仅给当地经济造成严重损失,还直接关系到北京等大城市的供给保障。</p><p class="ql-block"> 父亲明白如果选择这个研究项目,不利因素很多,且不说工作量繁重、周期长,最重要的是成功概率不高,一旦失败,就意味着所有的付出将付之东流,对声誉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思想的激烈交锋,孕育出的结果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得失不足挂齿。</p><p class="ql-block"> 父亲下定决心搏一把,选择了《甜菜象甲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课题。困难接踵而来,首先是因国家经济困难,下拨的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其次是科研基地距离学校六十多里的路程,且不通车;第三是在几个月的作物生长期中,要一直坚守在田间地头。在这些困难面前,父亲表现的十分淡定,他背着行囊和实验用品,徒步六十多里,在一户农民家里安营扎寨。象甲虫危害甜菜的方式很独特,它是藏在土壤里,从甜菜幼苗的根部开始啃咬,常规的在植物体上直接喷洒农药的防虫方法是行不通的。为了摸清象甲虫的生活习性,父亲经常是二十四小时蹲守在田间,观察、纪录虫体的形态变化和习性规律。一次深夜,父亲正在田里观察虫情,几只野狼悄悄围了过来,此景让他惊出一身冷汗,情急之下,父亲找到一棵树,顺势爬了上去,算是躲过一劫。尽管科研的过程很艰辛,由于路径和方法选择正确,进展一直朝着预设的方向顺利推进。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了高校,父亲的研究项目被迫停了下来,让他痛心疾首。十年浩劫刚一结束,他就刻不容缓地投入到科研当中,经过近十年无数次的反复试验,1980年,父亲的科研成果经内蒙古自治区专家委员会及中国科学院专家论证评审,一致通过。</p><p class="ql-block"> 父亲还没有来得及回味成功的喜悦,一项新的考验又摆在面前,经自治区有关部门批准,他的研究成果可以获取推广地增产值利润5%的提成,作为对此项成果的奖励。这样一来,他的技术成果在不断推广中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回报,这是一笔不菲的可观收入,而且在他之前已有先例。经过权衡,父亲做出了令很多人难以理解的决定,放弃自己科研成果的所有奖励,无偿贡献成果,无条件向广大农村推广。在自治区甜菜科研推广应用会议上,父亲亲自讲座,培训科技人员,以便其尽快掌握此项技术,应用到生产当中。自从农村广泛推广使用父亲的科技成果后,内蒙古的甜菜产量大幅提升,初步统计,仅1981年,内蒙古糖产量增产25%以上,为国家和集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父亲的义举受到方方面面的称赞。</p><p class="ql-block"> 有人曾问过父亲,做出这个决定是否后悔过,父亲说,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孰重孰轻我是掂得出来的,我是党和国家培养出来的,要知恩图报!父亲用他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博大胸襟。</p><p class="ql-block"> 体察民情申正义</p><p class="ql-block"> 1977年,父亲回到阔别多年的四川老家探亲,然而呈现在他眼前的景象,令人难以置信,农民依然过着食不果腹的贫困生活。新中国建立近三十年,农民依然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怎么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四川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吃饱饭应该不是问题,那么眼前的景象是何故?父亲一边想,一边带着疑惑和不安询问哥嫂,为什么口粮这么少?他们抱怨道,大部分口粮都被生产队扣了,每月发放的口粮最多够吃十天。</p><p class="ql-block"> 父亲觉得问题很严重,必须查个水落石出,于是将这次探亲变成了广泛的社会调查,他走村串户,挨家访问,初步结果是生产队克扣了农民的口粮。父亲又分别找到生产队队长,质问其为什么克扣农民的口粮?经过一番“苦战”,终于揭开了谜底,是上级要求他们虚报产量,因此农民的部分口粮也成为公粮上交了。父亲满怀悲愤的心情找到了公社党委书记,把调查的情况向他反映,他说:“没办法,县里不看田里的产量,数字是他们想出来,硬压下来的任务。”父亲又到其它县调查走访,结果基本相同。父亲终于明白了,邻近几个县领导阶层为了图政绩,相互攀比,大搞浮夸风,逼着下面虚报粮食产量,超收公粮,搞得民不聊生,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这是典型的官僚主义!招致党的威信受到严重损害。父亲十分清楚,单凭一己之力是无法扭转这个局面的,于是他准备采取特殊行动。</p><p class="ql-block"> 父亲返回学校后,立即写了一份长达数千字的署名《调查报告》,直接寄给时任四川省委书记赵紫阳。这一举动,在当时条件下,是要冒一定的政治风险。因为“文革”结束时间不长,左倾思潮尚没有彻底肃清,四川省委能否正确对待这份调查报告,父亲心里没底。不过他已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做好了最坏的准备。事后我问父亲“为什么要冒这个险?”他回答的很简单:“良心使然,我不能因有风险,而置成千上万农民疾苦于不顾”。父亲怀着忐忑的心情观察着事态的发展,当然他关心更多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农民们能否早日摆脱贫困的窘境。时隔二十多天,四川省委给父亲回信,说非常重视来信,将速派工作组调查核实。</p><p class="ql-block"> 应该称赞的是四川省委的行动非常迅速,他们派出由厅长带队的若干工作组,分赴农村多地调查核实,先到农民家中入户调查,然后再由下至上逐级调查,调查组事先不打招呼,突然到访,令所到县的领导层惶恐不安。三个月后,四川省委在父亲家乡所在县召开全省现场会,全省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悉数到会,主要内容是“坚决反对浮夸虚报说假话,不顾群众生死的官僚主义行为”,一批搞浮夸风的地区行署和县级领导干部均受到撤职等不同程度的组织处理,并在全省通报。正义有时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此次查处事件在当地百姓中产生了强烈轰动,在政界产生了巨大震动。四川省委由此在全省开展了彻查浮夸风,保护农民利益的行动。农民有饭吃了,父亲脸上的阴云也散去了。</p><p class="ql-block"> 携手并进伴终身</p><p class="ql-block"> 父亲和母亲是大学同班同学,业务上有着共同语言,很容易沟通。父亲对母亲的帮助体现在及时性,母亲教学忙不过来时,他会主动帮助制作教学挂图;母亲科研遇到困难时,他会主动与母亲讨论沟通、分析症结所在,并给予她鼓励;上世纪“文革”期间,实验室经常停水,严重影响母亲的科研工作,父亲知道后,每天清晨到很远的地方,帮助母亲提水,解决其后顾之忧。为了让母亲集中精力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父亲不顾自己工作繁忙,默默地将家务独自揽了过去。尽管他们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但父亲的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以及建立在共同事业上的坚强信念不是一种更潇洒的浪漫吗?难怪母亲说,她的成就有一半是父亲的。</p><p class="ql-block"> 母亲73岁那年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由此带来的痛苦难以名状,而且国内外均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这对我们家庭尤其父亲是个巨大考验。父亲要求全家,不惜一切代价将母亲的痛苦降到最低限度。他率先垂范,日夜守护在母亲身旁,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从没有半句怨言。长达五年多的时间,父亲不离寸步,以最大的热情温暖着母亲,给予她精神上最大的慰藉。期间,父亲因劳累过度吐血,母亲感动得老泪纵横,动情地说,是父亲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医生说,母亲患此病创造了五年多的生存期,是个奇迹!父亲功不可没。母亲走的非常平静、非常安详,这是对父亲巨大付出的最好回馈。</p><p class="ql-block"> 父亲象山一样,挺直脊梁,一肩扛起事业,一肩担起家庭。永不向困难低头的乐观精神,将伴随他续写人生新的华章,创造更加精彩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