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洪洞县赵城镇有一种独特的鼓乐,乐队由十多个人组成,围成一个圆形,滚动式前进,大家众星拱月地把打鼓者围在当中,打鼓者步履矫健,反应敏捷,或弯腰,或跨腿,或跳跃,行进时驾轻就熟,摇头摆尾,悠然自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种鼓乐的特点是鼓点子比较密,节奏明快,传得也远,因为源自南边的新绛县,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的称之为南县鼓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据上年纪的人回忆,大约在民国时期,北街村的石牌坊处住着一户新绛人,以售卖动物皮毛为生。闲暇之余就是敲锣打鼓,时间一长,这种鼓乐受到了周围人的喜爱,不少年轻人便去拜师学艺,那时候上台表演要剃个光头的,头顶上还要粘上一个朝天辫,后脑勺再画个人脸。当时的人们,只要一听见敲锣打鼓,就好像打了一针强兴剂,马上就来了精神,兴奋劲十足。那个年化,没有什么文化娱乐项目,学习南县鼓乐就成了一些年轻人的乐趣。也正因为如此,南县鼓乐在赵城也就逐渐传播开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虽然敲的是南县鼓乐曲牌,但因为都是些年龄大的老人,已经敲不出南县鼓乐的神韵来。一些动作只有年轻人才能做,而这些花甲之人、古稀之人是想做却心有余而力不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别于流传临汾周边的威风锣鼓。南县鼓儿的演奏乐器由鼓、点锣、锣、钹组成。其中鼓是总指挥,比花鼓稍大,比锣鼓稍小,点锣主要填补音乐空当。一般来说,在整个演奏过程中,点锣一刻都不能停,但人们为了躲懒,‘填空’就成了点锣的主要功能。其实在演奏过程中还有一段笛子演奏的过渡乐谱,名叫《流水》。笛声比较悠扬,节奏舒缓,这也是紧张的鼓乐手休息的时间。目前已经几近失传,没人专门学习吹笛子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锣是指挥,这是在关帝庙会上表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演奏南县鼓儿至少需要四个人 ,每人操持一种乐器。若要组成一支乐队,乐器的搭配也是有讲究的。四个鼓配两面锣,再加8对点锣,特别注意的是,一个鼓至少需要配一个点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南县鼓儿的发展初期,对于乐器的要求非常高,铜器是在长治专门定制的,而鼓则在襄汾定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乐谱发生了一些变化,就连乐器的要求也降低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演奏的过程中,鼓手们浑身充满了“神奇”的力量。由于南县鼓儿的鼓点非常紧凑,曾经还打乱了威风锣鼓的节奏。有一次在广胜寺同威风锣鼓斗鼓,双方乐器数量所差无几,但由于威风锣鼓的鼓点相对比较稀疏,便被南县鼓儿打了个“落花流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赵城县,乐队多为老中青配合默契的“窝子班”,演奏浑然一体,大家陶醉其中,闭目皱眉,表情传神,虽有时与其它乐队相邻或相遇、并行,但其音色独特,难以覆盖,竟也能步调不乱,稳住阵脚,最后杀出重围,方显英雄本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现在社会发展迅速,小学生都以学习、唱歌、跳舞其它一些副科为主,而一些人钟爱威风锣鼓,而小一点的南县鼓儿似乎成了一些老年人的专利。作为老赵城县独有的一种鼓乐,老一代人坦言,现在的年轻人只顾抓经济挣钱,却不愿意学习这种鼓乐,如果不对南县鼓乐加以保护、传承,估计过不了多少年,就会失传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人人有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街行动起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