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日前,河南省偃师高中 64 级校友微信群中,来自偃师一中的校友对母校进行了回忆活动。王海潮是我偃师一中时的同班同学,他通过微信给我传来了同学聚会的照片(我遗憾没能参加)。整整一个甲子过去了,昔日青涩年少,今日白发苍苍,六十年弹指而过。看着一个个陌生似乎又熟悉的面容,我仔细捕捉回忆以前那青葱的模样。回想学校生活的一桩桩事,一幕幕景,初中阶断的岁月片断,模模糊糊地又回到了我的脑际。</p> <h3>|</h3> <h3>偃师一中 613 班聚会合影</h3> <h3>|</h3> <h3>|</h3> <p class="ql-block"> 偃师县第一初级中学,简称偃师一中。位于当年的偃师县南蔡庄公社(今偃师首阳山区)大塚头村东,故又俗称大塚头中学。</p><p class="ql-block"> 大塚头村,因有吕不韦墓塚位于村旁而得名。据说,当年大塚顶面积达十亩,并有房数十间,曾驻扎过镇公所 . 区干队,可见其封土堆之高大。我们 60 年代在此读书的时候,高达数米的塚顶上还存有房屋,饭余课后我们还到上边去玩。学校始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初依吕不韦陵墓之一座庙堂而建。 1953 年定为偃师县第一初级中学; 1982 年升格为偃师第一高级中学 。1994年有关单位为校园内的吕不韦墓塚竖立了墓碑。墓碑正面篆刻“秦相国 齐禧侯 吕不韦陵墓”的字样,背面刻有墓碑记。</p><p class="ql-block"> 吕不韦人称古今中国第一商人,具有商人之心,政治之脑。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主持编篡的《吕氏春秋》,“一字千金”, 尊儒墨,含名法,史称“杂家”。司马迁将吕不韦与周文王 . 左丘 . 孔子 . 孙膑 . 屈原等人并提,其在政治 . 经济 . 军事 . 思想文化等领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代著名学者吕思勉先生评价他说:“实不在商鞅 . 范睢 . 张仪 . 李勘诸人之下也”。</p> <h3>|</h3> <h3>|</h3> <p class="ql-block"> 吕不韦墓塚 . 墓碑</p> <h3>|</h3> <h3>|</h3> <h3>|</h3> <h3>|</h3>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些来之农村的孩子,是 1958 年经过升学考试进入偃师一中的。全校共有 12 个教学班,每个年级 4 个教学班,我们是 613 班,每个班级约有 50 名学生。一九五八 年,那是个疯狂的年代,“总路线 . 大跃进 . 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迎风招展”,“ 赶美超英一天等于二十年”…… 语文课上学的一篇诗歌课文至今难以忘怀,背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 我 来 了 》 </p><p class="ql-block"> 天 上 没 有 玉 皇 ,</p><p class="ql-block"> 地 上 没 有 龙 王 ,</p><p class="ql-block"> 我 就 是 玉 皇!</p><p class="ql-block"> 我 就 是 龙 王!</p><p class="ql-block"> 喝 令 三 山 五 岳 开 道 ,</p><p class="ql-block"> 我 来 了!</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一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很受领袖的欣赏 。</p><p class="ql-block"> 大雨欲来风满楼,开学不长时间,学校就宣布,为适应大跃进的形势,我们这个年级实行教学改革,学制由三年缩短为二年。刚刚开讲的外语 . 地理 . 音乐等课程停止授课,、各门课程都要删繁就简,加快进度。比如数学课,厚厚的一本“算术”教课书,原来要学整整一个学年,现在要求半年讲完,一年级下学期就要开讲几何和代数。逼得授课老师“隔三插五”地讲“重点”,象读小说一样,一节课讲几十页。本是循序渐进 . 由浅入深的数学科学,被弄成支离破碎,囫囵吞枣的夹生饭。更可悲的是,站在我们班数学课讲台上的老师,变成了原来给我们讲地理的任老师。地理课上任老师口若悬河 . 滔滔不绝,还经常把课本内容编成一段顺口溜,既有趣味性,又便于记忆。但数学课上,任老师好似变成了另一个人,“手不失卷”,结结巴巴,还经常出错。“我们的数学是地理老师教的!”</p> <p class="ql-block"> 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领袖一声令下,男女老少齐上阵。处处点火,小土高炉林立,遍布神州! 我们学校也开赴公社炼钢工地。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别出心裁地办起了工地课堂,同学们露天席地而卧。支起个小黑板,挂了个小灯泡就开课了。不多时,劳累了一天的同学就东倒西歪了,有的还打起了呼噜。讲课的数学老师王玉森叹气到,这课怎么上呢? 本是辩论(批斗)对象的他又加了一条罪状,“对教学改革不满,对大跃进不满,对社会主义…… ”。从此,讲台上再没有了他的身影!</p> <h3>|</h3> <h3>|</h3> <h3>|</h3> <p class="ql-block"> 粉笔写下了师恩,课桌留下了记忆。我们回到了学校,又坐到了课堂上。记得几何老师张新猷,他一边教毕业班的数学,一边给我们代几何课。他不修边幅 . 不苟言笑,戴着两只高度近视的眼镜。上课不带教案和课本,随手一枝粉笔走上讲台,声音宏亮 . 音仰顿挫,重点突出 . 条理清晰。听这样的老师讲课,实在是一种享受! 教物理的宋老师,讲课慢条斯理,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能把难懂得物理概念条理化。很受同学欢迎! 年轻的化学老师李克仁,和同学打成一片,象朋友一样,讲课一丝不苟,不厌其烦,课堂上经常累得满头大汗 。感恩那些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身影,那些为了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俯首贴心的我们的恩师!</p> <p class="ql-block"> 不平凡的年代,酿就了跌宕起伏的日子!天灾人祸,伴随了我们初中岁月的全过程。河南是重灾区,吴芝圃争做排头兵,要提前进入共产主义! 在全民抗旱的号令下,学校放了抗旱假。靠天吃饭的邙岭人,无法和老天抗衡。学校决定家在邙岭的学生留校,以班为单位到附近农村劳动。马坤五同学带领着我们到沟口头村参加劳动。每天口粮不足半斤,天天是照见人影的红薯面糊糊,还有定量。在学校上课时中途都要跑去厕所,两泡尿后肚子就开始叫了。在学校可以爬在桌子上,这要在地里干活,哪受得了! 马坤五做出了“英明”的决定:留下身材最瘦小的我(身高刚过一米五,体重不足六十斤),给大家煮野菜加餐。我洗干净了放在教室外.早先养猪时用来熬猪食的铁锅,学校操场上有野生扫帚苗,我采揪回来洗干净,架起铁锅煮了起来。到了开饭时间,我到学校食堂领回了我们几个人的稀饭,掺和了煮熟的扫帚苗,饭量增加了一倍。食堂领来的稀饭每人只够喝两碗,现可达到四碗,基本可以填饱肚子了。大家高兴地向我们的领导马坤五竖起了大拇指,也向我投以甜密的微笑。记得好象放了十多天的抗旱假,我这段当“炊事员”,煮野菜的经历终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 时间来到了一九六一年,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中央执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公社的大食堂办不下去解散了,并给农户分了自留地。记得初三开学没几天,学校接到了放假的通知,放多长时间学校也不知道。我们都回到了农村自已家里参加劳动,我还当上了队里的记工员。不过形势仍没有改观,整日为吃不饱饭而发愁。处于生命挣扎 . 物质极度匮乏的阶段,无暇再去奢求上学的精神需求了!</p><p class="ql-block"> 日子艰难,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忽然接到通知,要求我们返校复习功课,参加当年的升学考试。时间只剩一个多月了,前面的学得稀里糊涂,也忘的差不多了,后面的课程又没有学完。但还是心存幻想,渴望着继续自已的学业。就这样懵懵懂懂地,赴偃师高中参加了升学考试。</p><p class="ql-block"> 这次回忆母校偃师一中的活动,落实了母校考入偃师高中的同学情况,名单如下:</p> <h3>|</h3> <p class="ql-block"> 偃师一中的同学,都来之偃师首阳山地区的农村,每月都要回到农村老家背上粮食,跋山涉水到学校交给食堂。生活困难,营养不足,发育缺缓。一些人没有返校参加复习考试,或没有被录取,既有生活困难的原因,也有年龄和“政治”的因素。进入高中阶段学习,仍是大部分同学的愿望。但偃师一中,作为一个老资格的中学,当年四个班 200 名左右的毕业生,仅有 二十五名同学被偃师高中录取。我所在的 “ 613 班 ”,只有五名同学取得了偃高的入学资格( 鲍中立. 王海潮. 李振钧. 魏信康. 石德午 ) 。 回想我们初中阶段,学校盲目进行教育学制改革,打破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混乱,“胎死腹中”; 好大喜功的学校大礼堂建设,中途而废; 企图青史留名的造纸厂,劳民伤材,有害无益。 少一些跟风趋势的领导,多一些真才实学 . 兢兢业业的老师,这才是搞好学校教育工作的正途!</p> <h3>|</h3> <h3> 偃师一中老校门</h3> <h3>|</h3> <h3>偃师一中 611 班毕业照</h3> <h3>|</h3> <h3>偃师一中 614 班毕业照</h3> <h3>|</h3> <p class="ql-block"> 母校偃师一中,现在已发展成了洛阳市偃师区的一所高中——偃师第一高级中学。牢记“至严 . 至精 . 至雅 . 至谐”的校训,秉承“团结 . 求实 . 开拓 . 创新”的校风。学校现有高中阶段三个年级,每个年级24 个教学班,全校共有72 个教学班,近四千名在校学生。学校教学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学校教育质量逐年在提高,为偃师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2020 年,学校迁入了纸庄新校区。新校区占地面积 121.38 亩,总建筑面积达 68666 平方米; 功能分区明确,分为教学实验区,图书馆行政区,生活区和体育运动区等。</p><p class="ql-block"> </p> <h3>|</h3> <h3> 偃师第一高中新校区</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p class="ql-block"> 人生漫漫,母校相伴永远!母校已经和我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是六十年代偃师一中的老校友;我的外甥偃一高毕业,现在是河南某高校的教授; 我的侄孙现正就读于新的偃师第一高中。新校区位于洛河之滨,东汉蔡伦造纸的故地“纸庄”。背依邙山,面向洛水;风水宝地,人杰地灵。愿母校握举“河洛文化”巨笔,铺就“蔡伦”宣纸,饱蘸“洛水”为墨,续写“春秋”的新华章!</p> <h3>|</h3> <h3> ( 图片和资讯除同学校友提供者外,均来之于微信网络。自已的回忆和感受,错误之处敬请斧正。)</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