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俗话说:“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习惯” 的培养</p><p class="ql-block"> 小学和幼儿园相比,比较大的变化是班级孩子数量增多,老师不是时刻跟随,一些简单的事情必须孩子自己去做。这就要求孩子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p><p class="ql-block"> 1.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培养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自理能力,逐渐减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顾。</p><p class="ql-block"> 例如: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培养孩子整理书包、课本、文具和玩具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学会使用剪刀、转笔刀、尺子、橡皮和其他工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学会保管自己的物品,经常用一句顺口溜教育孩子们“自己的东西保管好,别人的东西我不要”。其实就是让孩子树立边界意识,同时明白:父母不在我身边,很多事都要靠自己了。</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p><p class="ql-block"> 例如:会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在活动、游戏或开饭前后,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图书和其他用具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虽然幼儿园的孩子没有打扫清洁区的任务,但保持自己课桌椅以及周边一小块区域的整洁还是需要一点劳动技能的。</span></p> <p class="ql-block">3.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做到今日事今日毕。</p><p class="ql-block"> 例如:明白一分钟、十分钟、半个小时等时间段有多长,可以做哪些事情。</p><p class="ql-block"> 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些事情,比如上厕所、喝水、看一本书、完成一幅绘画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逐步让幼儿对小学的作息时间有一定的了解与适应。</span></p> <p class="ql-block"> 4.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p><p class="ql-block"> 例如:进入小学后,孩子从早到晚都待在学校,在学校的时间是分块的。就是作息时间表和课程安排表会将这一天划分成几块,每一块对应相应的任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孩子们在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时,其实就是在安排自己的“一日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 5.听老师的话,遇到生活上的问题及时报告老师。</p><p class="ql-block"> 例如:家长要帮助老师树立在孩子心中“威严”的形象,也要引导孩子不要过分惧怕老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比如吃饭没吃饱、和小朋友私下发生摩擦受伤、学习用品不慎丢失等情况,不要因为害怕而不敢告诉老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