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根在松江,松江之根在中原——广富林遗址公园游记

洛阳才子

<p class="ql-block">  上海广富林文化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从广富林遗址出土的河南玉油坊文化特征的陶片陶器可以推断出,上海人最早的祖先是河南人。哇塞,原来我们中原人还有这么一支大名鼎鼎的老乡亲唉!难怪在上海常听人说“上海之根在松江,松江之根在中原”。这引起了我这个土生土长中原客的极大兴趣。于是饶有兴趣地访问了上海广富林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  广富林遗址位于上海松江区广富林村北侧,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广富林遗址的发现填补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谱系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  1977年,广富林遗址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点。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1958年,广富林遗址在广富林村村民开河时发现大量文物。1959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部在松江县进行文物普查,于富林村新开河沿岸采集到新石器良渚文化时期与商、周时代陶器残片,遗址由此被确认。</p> <p class="ql-block">广富林遗址简介。</p> <p class="ql-block">  广富林文化分三层:上层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文化层、中层为夏商时代的马桥文化、下层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层。广富林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广富林文化内涵以该遗址出土的广富林文化遗存为代表,根据考古学文化定名原则称之为“广富林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故而得知其是环太湖地区介于良渚文化与马桥文化之间一种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末期考古学文化。典型器物为侧装鱼鳍形足或三角形足鼎等,受到鲁、豫、皖交界地区龙山文化的强烈影响。文化年代为距今4300一4000年。</p> <p class="ql-block">  广富林遗址是上海历年发掘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考古遗址。广富林遗址的发现填补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谱系的空白,得证上海不是一个滩,而是一个同样有着深厚底蕴的城市,说明了上海最早的城镇并非文献所载的唐代,而是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从广富林遗址出土的河南玉油坊文化特征的陶片陶器可以推断出上海人最早的祖先是河南人,而出土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遗存等,则是史前的上海人生活的见证。广富林遗址的发现明确了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至广富林文化的地层关系,丰富了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谱系。</p> <p class="ql-block">  广富林遗址公园建有一座水上浮宫。浮宫延伸入水底,藏着一座千年遗址。整座公园如同宫殿一般漂浮在水面上,是上海首个水下博物馆,展示了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游览广富林文化博物馆,追溯广富林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正如阅读隐藏的上海人文。上海不仅仅是有它灯红酒绿的奢华,更有冰山之下深不见底的人类文明之根。</p> <p class="ql-block">  广富林水下博物馆入口。</p> <p class="ql-block">  广富林遗址公园的主要建筑有知也禅寺、名人墓、富林塔、藏书阁、水下博物馆、艺术中心等十多个功能分区。其建筑群融合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斗拱飞檐。</p> <p class="ql-block">  知也禅寺是为纪念流传松江民间的知也禅师施医救人之善举而复建。禅寺的重建旨在弘扬祖师的慈悲大德,以供后人永恒追思、效法古德、励志后学。</p> <p class="ql-block">  富林塔是广富林文化遗址中的最高建筑。广富林并无建塔记载,修建这座塔,主要是观景功能和建筑文化展示。</p> <p class="ql-block">  骨针广场是广富林公园的一个地标建筑,几乎在广富林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这根骨针,高耸入云,象征着之前的人们用骨针缝补衣服、渔网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广富林郊野公园以农耕生态自然景观为基础, 以农业采摘、果林风光、湿地渔村、露营基地四大板块为主, 辅以文化展览、房产露营、采摘垂钓、观光漫步等功能设施。</p> <p class="ql-block">广富林夜景。</p> <p class="ql-block">航拍广富林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航拍广富林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航拍广富林遗址公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