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疫情期间全家颐和园半日游小记:半日走过颐和园几乎全部知名与不知名的桥!</p><p class="ql-block">题图是52年前的8月,无鱼同父母兄弟一家人第一次游颐和园的全家福留影。</p><p class="ql-block">您注意到没有,当时的颐和园改名叫“人民公园”,这也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烙印🙏🙏🙏</p> <p class="ql-block">一家人再游颐和园,按女儿元旦期间的策划,是安排在“五、一”节,结果因北京疫情突发,使计划推迟。</p><p class="ql-block">6月初北京疫情清零后,女儿看天气预报说2022年6月11日周六气温下降,适合出游,就把一家人游颐和园安排在了这天。</p> <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11日,阴,天气预报最高气温26℃,北京非常难得6月有低于30℃的天气,虽无蓝天白云,也是出游好日子。👍🙏</p><p class="ql-block">早八点多,一家人吃完早饭,做完当天的核酸检测后,整理好要带的零食、饮水,就背上小背包出门了。</p><p class="ql-block">走出单元门,我突然想起,应该查一查北京健康宝的核酸检测报告情况,结果一查,报告没出来!😓只能郁闷的回到家里写了<a href="https://www.meipian.cn/48x47v7j?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核酸报告为啥25小时都不出来?!</a></p> <p class="ql-block">等到上午11:10左右,我N次打开自查,也没有报告,女儿又提醒用“核酸检测结果查询”键,再查一次,发现报告出来了,报告发出时间竟然是10日22:55,这从检测公司到北京健康宝竟然走了12个小时之多,且此时用扫描自查仍是4天,女儿说还是出发吧!</p><p class="ql-block">乘地铁,下午13:15到达颐和园北宫门。</p> <p class="ql-block">女儿去办理门票,购买吃食时,老伴儿在北宫门大照壁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p><p class="ql-block">她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p><p class="ql-block">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p><p class="ql-block">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p><p class="ql-block">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p><p class="ql-block">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p> <p class="ql-block">再打开北京健康宝,我们老两口儿的核酸信息都显示了1天字样。</p><p class="ql-block">看来这信息在北京健康宝内部,又走了两个来小时。</p><p class="ql-block">看来这京城的“堵”,不光在体现在实体公共道路上,在信息高速路上也有体现啊!😔😔😔</p><p class="ql-block">一家人用北京健康宝扫码入园。这是今年新增的仪式。</p><p class="ql-block">老两口儿也是首次在北宫门留影。</p> <p class="ql-block">娘俩进入北宫门,女儿网上预约30元一张门票,老两口儿连问也不问就摆摆手让我们直接进去。</p><p class="ql-block">颐和园目前共六个出入口,分别是:北如意门,北宫门,东宫门,新建宫门,南如意门,颐和园西门。</p> <p class="ql-block">进入北宫门就是今天走的第一座大桥——颐和园苏州河上的长桥。</p> <p class="ql-block">今天,苏州街店铺不开放,我们只在桥上看看拍拍,没再另外购票下去参观。</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苏州街,位于皇家园林颐和园的后湖(苏州河),是一个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即是一处历史人文景观,又是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列于宫苑之中,小巧玲珑,依山面水,宛如江南图画点缀在后山后湖的建筑轴线上,更加衬托了后湖的宁静典雅,成了乾隆皇帝的母亲最喜欢游玩之处。</p><p class="ql-block">苏州街1860年被列强焚毁,现在的景观为1986年重修,是中国古代“宫市”的唯一孤本。</p> <p class="ql-block">网上搜到长桥侧面图片。可以看到长桥是座三孔拱桥,底下可以通行小画舫。</p> <p class="ql-block">娘俩在苏州河长桥之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过了苏州河,就是慈福牌楼。高大精美牌楼,位于松堂入口处,始建于乾隆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修。</p><p class="ql-block">松堂是一座古松参天的大庭院,清漪园时,松堂的北、东、南三面各有1座牌楼,东牌楼题额:旃林(面东)、莲界(面西) ,北牌楼题额慈福(面北)、慧因(面南),西牌楼题额宝地(面东)、梵天(面西)。现除北面的慈福牌楼恢复外,其它2座仅存雕刻精美的夹杆石。慈福牌楼坐北朝南。黄色琉璃瓦。</p><p class="ql-block">慈福——慈母赐福,寓意很是吉祥。这慈母爱女自然应该留影。</p> <p class="ql-block">松堂不开放,看着这只狮子面相很慈善,拍上一张。</p><p class="ql-block">狮子身后高处有西藏建筑特色的建筑群,应该就是四大部洲。继续攀登就可以等到万寿山顶,看到佛香阁顶尖。</p><p class="ql-block">老伴儿登山有点不方便四大部洲就不上去了。</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四大部洲</p><p class="ql-block">颐和园四大部洲是根据古印度哲学观念进行建造的。它是颐和园万寿山后山中部的一组汉藏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排列在象征世界中心弥勒山的香岩宗印之阁的周围四方向。在阁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建设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四大部洲与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之一:普宁寺的四大部洲用了同一图纸,因此一模一样。</p><p class="ql-block">我们只登了这层台阶。</p> <p class="ql-block">向下观看了松堂及“须弥灵境遗址”。国耻不忘,警钟长鸣!</p> <p class="ql-block">中间的大殿就是修复后的四大部洲之“香岩宗印阁”,其前侧下面的大空场是须弥灵境遗址。</p><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后面可以看到高大智慧海大殿、佛香阁的尖顶。</p><p class="ql-block">题图四大部洲俯瞰照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我们只从四大部洲前面的通道向西,绕过香岩宗印阁外围墙,经过</p><p class="ql-block">八小部洲与四智” 四塔之 一,代表“成所作智”的红塔,下山转向西……</p> <p class="ql-block">来到颐和园六大关城之“宿云檐城关”。</p><p class="ql-block">颐和园的前后山及东西两侧共有六座城关。依次是文昌阁城关,宿云檐城关,紫气东来城关,寅辉城关,千峰彩翠城关和通云城关。这些城关有装点,赏景和防卫的作用。是颐和园中重要的建筑组成。</p> <p class="ql-block">宿云檐城关位于颐和园的西北部,石坊之北。与东部的文昌阁相对应,一东一西,一文一武。</p><p class="ql-block">在乾隆时期,昆明湖三面设有围墙,这座城关就是从西部入园的门户。原来关楼内供奉关羽、周仓、关羽银铸塑像。 咸丰十年(1860年)为英法联军掠去并烧毁关楼。光绪年间改建为八角亭,并改供关羽牌位。城外有古松一株,枝干扶疏,为乾隆时旧物。</p> <p class="ql-block">从宿云檐城关,我们先去了大船坞,回拍宿云檐城关。</p><p class="ql-block">1860年,清漪园惨遭荼毒,英法联军一把大火将这座秀丽的园林烧得面目全非。慈禧建颐和园时,恢复了原有的大船坞,并在其东侧新建了两座小船坞。大船坞宽18.46米,进深50.21米,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的船坞建筑。</p> <p class="ql-block">而后过澄怀阁走到了荇桥,老两口儿在荇桥西南角栏板侧观赏石舫并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我们身后就是颐和园著名的西洋式建筑清晏舫景点。</p><p class="ql-block">1970年无鱼第一次来颐和园时,我们一家人还登上过石舫的二层楼。</p> <p class="ql-block">老伴儿至少应该是第二次在这个角度拍石舫了。</p><p class="ql-block">颐和园石舫,取自“海晏河清”之意,取名清晏舫。石舫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万寿山的西麓岸边。</p><p class="ql-block">在园林中建石舫不仅是为证明水是活的、可坐舟,为的正是在“舟自横”中,突出“野渡无人”的境界。</p><p class="ql-block">北京颐和园石舫又名清晏舫,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万寿山的西麓岸边。</p><p class="ql-block">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船体乃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有砖雕装饰,精巧华丽,是颐和园内著名的建筑珍品。</p> <p class="ql-block">女儿和我是第一次在此拍合影。</p><p class="ql-block">石舫上的舱楼原为中国古建筑形式,但在英法联军入侵时,舫上的中式舱楼被焚毁。</p><p class="ql-block">光绪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意图,将原来的中式舱楼改建成西式舱楼,窗上镶嵌五色玻璃,是园中唯一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西向东侧走过荇桥。回拍荇桥。</p><p class="ql-block">荇(Xing)桥位于石舫西北侧,武圣祠岛与寄澜堂之间的河道上,该河道颐和园内称为“万字河”。</p><p class="ql-block">荇桥以北为万字河北段,蜿蜒北行,直通“宿云檐”城关。荇桥以南可观望石舫,面临昆明湖盛景。</p> <p class="ql-block">荇桥,始建于乾隆23年(1758年),深受乾隆帝喜爱。后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现在看到的为光绪重修之后之样式。</p><p class="ql-block">建造制式</p><p class="ql-block">荇桥为东西向,桥面标高2.53米,占地面积约237平方米,方砖地面,东西两侧各有25步台阶,</p><p class="ql-block">18块勾栏栏板,16个望柱。桥下三孔分水桥洞,中间桥洞宽大高敞可通画舫。</p><p class="ql-block">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桥洞南北两边的分水金刚墙为棱柱样式,雕工精美。棱柱上层雕成建筑斗拱之样式,斗拱之上各立一汉白玉石狮。石狮形态威猛,造型朴拙,形神逼真,为颐和园诸多亭桥中最精美者。</p><p class="ql-block">荇桥东西各有三间四柱牌楼一座,上有乾隆皇帝手书对于荇桥景色之描写:东部牌楼题“蔚翠”“霏香”,西侧牌楼题“烟屿”“云岩”。</p><p class="ql-block">两侧牌楼青石台基,正脊吻兽。与荇桥相对,尺度合宜,造型精美。 </p> <p class="ql-block">荇桥之名是如何来的?</p><p class="ql-block">荇桥的名取之于《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笔之”。</p><p class="ql-block">荇,是一种水生植物,既可食用,也可药用,根在水底,茎叶飘浮水面。</p><p class="ql-block">《诗经》中描写的妇女采摘荇菜的语句,是一种比兴,和对“窈窕淑女”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得以淑女配君子,爱在进贤,不淫女色。</p><p class="ql-block"> 古代把关雎篇章,延伸为“后妃之德”。荇桥地处石坊北面的河道入口,临近妃子们居住的西四所,引用《诗经》名篇中的植物来命名这座桥,是有其深意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老伴儿在荇桥东部牌楼下留影。</p><p class="ql-block">留影之后,为了完成今天游览颐和园的主要内容——西堤。</p><p class="ql-block">我们又重新返回宿云檐城关,过后溪河,赏半壁桥,走林彪桥。</p> <p class="ql-block">穿过宿云檐的门洞北行,可见到有一座半圆形的石拱桥,呈南北方向横亘在后溪河上,许多人把它称作半璧桥。</p><p class="ql-block">此桥为清漪园时的建筑,桥拱高大,形同半片玉壁,所以称半壁桥。桥下可以通行皇帝的画舫,桥上连接南北御路,是通往万寿山西部的必经之道。</p> <p class="ql-block">在半壁桥东侧几十米处,建有一座很平坦,可以通行汽车的现代仿古石桥。这座桥就是有名的“林彪桥”。</p><p class="ql-block">传说,文革时期,林彪曾经住在颐和园,因乘车无法进入前山的寓所,于是,就在半璧桥的东边,新建了这座可行车的水泥桥,同时,又开辟了一条与之相应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走过林彪桥,向北转西走过一座很一般的水泥桥,看了整个颐和园水源的入口闸桥建筑,向南一拐,我们就来到了颐和园著名的西堤。</p><p class="ql-block">颐和园西堤,是颐和园昆明湖中一道自西北逶迤向东南的长堤。</p><p class="ql-block">颐和园西堤,完全是仿制杭州西湖苏堤的,苏堤上有六座桥,这里的西堤上也共计建了六座有名字的桥。从北至南依次为: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除了界湖桥和玉带桥,其余四桥为亭桥。</p><p class="ql-block">在练桥和柳桥之间还建有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的景明楼。</p><p class="ql-block">就连苏堤沿岸种的柳树也复制到了昆明湖的西堤。目前还有十九株当年的柳树依然有绿荫。</p><p class="ql-block">同样是景色妖娆的湖堤。但不一样的是苏堤是笔直的,而西堤是蜿蜒曲折的。</p><p class="ql-block">走上西堤,第一座有名字的桥,就是“界湖桥”,这是西堤最北头的桥</p> <p class="ql-block">界湖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内外湖与后溪河的分界处,是西堤最北面的桥梁。该桥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焚毁,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在清漪园时代,这座桥叫柳桥,而西堤南端的柳桥则称为界湖桥,慈禧太后重建颐和园时将这两座桥的名称互换了。</p><p class="ql-block">界湖桥下有三个方形桥洞。界湖桥全长31.43米,桥身最宽处6.52米,最窄处4.28米,桥高约5.84米南北两侧各有20层台阶,桥身两侧各有27个栏杆。</p> <p class="ql-block">进入西堤可见到堤边有不少满目沧桑的古柳,西堤目前仍存有乾隆年间建西堤的时候栽种的19棵古柳树,现称之为乾隆柳。</p><p class="ql-block">这些柳树是北京年代最久、遗存数量最多的古柳群落,已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行走西堤之上的母女。</p><p class="ql-block">疫情期间,可以看到西堤的游人十分稀少。</p> <p class="ql-block">从界湖桥看昆明湖与万寿山。</p><p class="ql-block">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临昆明湖。</p><p class="ql-block">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园静寺,清初,曾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p><p class="ql-block">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p><p class="ql-block">建筑群依山而筑,现存的是英法联军烧毁后慈禧重新建造的。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p><p class="ql-block">今之万寿山,元朝名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学家郭守敬开挖通惠河,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湖内,注入宫墙,接济漕运,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由此至明,环湖先后建有多座颇具影响的寺观,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规模最大。万寿山楼宇恢弘,汉白玉钓台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鱼垂钓。</p> <p class="ql-block">老两口儿第一次在西堤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北京留念。</p> <p class="ql-block">母女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时候虽然昆明湖上还有画舫在穿梭,但是码头已经在13:00,以有大风预警为由不再售票。</p> <p class="ql-block">走到了西堤第二座桥豳风桥,母女留影。</p><p class="ql-block">豳风桥的桥身与界湖桥的桥身相比,除尺寸略小外,桥洞的造型也稍有不同,中间的桥洞为方形、两边为圆形。桥洞有调节湖水的作用,中间宽大的桥洞下还可穿行小船。通过桥体形态及所处环境的变化,让游客在观赏过程中产生一种新异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豳风桥坐落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西堤,在清漪园时代称为桑苎桥。为了避咸丰皇帝奕詝的名讳改为豳风桥。豳风桥在清漪园时代称为桑苎桥。桥亭作长方形,重檐四坡顶,是一座屋桥。新旧两个桥名都是与农业有关的,因为在这座桥的西部原来还有耕织图、机织房、络丝房、水村居一组模仿江南农村景色的景点。</p><p class="ql-block">豳(音bīn)风,语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地方民间歌谣;“雅”主要是朝廷乐歌、贵族的宫廷正乐,分大雅和小雅;“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风”的意思是土风、歌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代表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即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 </p><p class="ql-block">豳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豳地的民歌,反映西周豳地的生产状况和风土人情,多描写农家生活,辛勤力作的情景,情感质朴,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p><p class="ql-block">“豳”同“邠”,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彬县。豳风共有诗八篇八十八句,其中《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最为大家熟知。</p><p class="ql-block">《七月》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记录从春耕到冬藏,把月份与二十四节气结合在一起,“衣冠古朴,天真烂漫,熙熙乎太古也。”生活气息浓厚,形象生动鲜明,真实细腻。它的史料价值对当代天文、历法、地理、农业、民俗等各个领域都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注:古时的七月,指的是农历七月。</p> <p class="ql-block">路边有分区导览图</p><p class="ql-block">主要指明了西堤路线景点等我们目前仍在西堤北段</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看万寿山,景色略有变化</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芦苇塘边,我们一家人在这个小小的天鹅集聚地,看着两只黑天鹅在旁若无人似的仔仔细细洗涤、打扮自己。</p><p class="ql-block">现在黑天鹅已经成了北京好多景区的遛鸟,也不怕人了!呵呵😊</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有点郊野田园景色</p> <p class="ql-block">停航的大龙舟,泊在豳风桥东侧的码头边。</p><p class="ql-block">现在疫情期间,游人稀少,大船开航成本颇高只能停航。</p> <p class="ql-block">继续南行,突见路中出现高凸桥面,我知道玉带桥到了!</p> <p class="ql-block">女儿牵着妈妈的手登上凸起陡峭的桥面。</p><p class="ql-block">玉带桥在西堤六桥中是最令人喜爱的一座。它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桥,是当年乾隆从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桥身用汉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洁白的桥栏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飞翔的仙鹤,雕工精细,形象生动,显示了雕刻工匠们的艺术才能。</p><p class="ql-block">玉带桥拱高而薄,形若玉带,弧形的线条十分流畅。半圆的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一轮透明的圆月,四周桥栏望柱倒影参差,在绸缎般的水面上浮动荡漾,景象十分动人。</p><p class="ql-block">它是颐和园里著名的建筑物之一。蛋尖形桥拱,特别高耸,好似玉带。此桥旧名“穹桥”俗称驼峰桥,均以形象命名。</p><p class="ql-block">玉带桥的造型具有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石拱桥的风格,以纤秀挺拔,轻巧为其之特色。拱高而薄,成流畅挺拔的曲线。桥身、桥栏选用青白石和汉白玉雕砌,洁白如玉,宛如玉带,故名。</p><p class="ql-block">桥下原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也是帝后乘船至玉泉山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登上桥顶了!</p><p class="ql-block">回看是挺陡的!</p> <p class="ql-block">老两口儿在玉带桥顶眺昆明湖。</p><p class="ql-block">昆明湖,古称“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西湖”。颐和园内湖泊,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古代源于玉泉山诸水,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后,水源多来自此渠。出水为南长河(京密引水渠下段)。</p><p class="ql-block">昆明湖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元代始为通州漕运的水源地,金代以后逐步建设皇家园林,至清代形成规模宏大的颐和园。民国以后,成为公园。</p><p class="ql-block">昆明湖是元代京城漕运航道通惠河、元明清帝王赴西山浏览的水道。清代京城用水的水源地。直到1956年永定河引水渠工程建成以前,昆明湖始终是北京城的唯一地表水源。1966年建成的京密引水渠也把昆明湖作为主要的调蓄水库,堪称为北京城的生命线。</p><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22日,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水利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桥西面,以玉带桥为背景留影。</p><p class="ql-block">全国各地有许多桥梁名叫“玉带桥”。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位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西长堤上,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p><p class="ql-block">该桥单孔净跨11.38米,矢高约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桥面是双反向曲线,组成波形线桥型,配有精制白石栏板,显得格外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玉带桥为清乾隆时建造,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据说,乾隆皇帝每次去西山必从此桥下经过,不仅因为这座桥交通方便,还因为它造型玲珑秀美,深得乾隆帝喜爱。</p><p class="ql-block">桥头还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题,</p><p class="ql-block">东面是“螺黛—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p><p class="ql-block">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这里也是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游览欣赏形态优美的玉带桥。</p> <p class="ql-block">老两口儿在此休息片刻,女儿拍了背影。</p> <p class="ql-block">过了玉带桥,西堤拐向东南方位。</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东南方前行一段长堤,我们就来倒了桥面之上有座重檐八角亭的镜桥。</p><p class="ql-block">唐朝诗人李白有“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这就是镜桥名称的来源。</p><p class="ql-block">镜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上有一座八角重檐的桥亭。从东堤上观望,镜桥位于西堤中部,其八面玲珑的姿态既宜于观赏周围的景致,又能营造出有别于其他桥梁的艺术特征。</p><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年时,乾隆皇帝曾为“镜桥”题诗:</p><p class="ql-block">冰镜寒光水镜清,</p><p class="ql-block">清寒分判一堤横。</p><p class="ql-block">落虹夹水江南路,</p><p class="ql-block">人在青莲句里行。</p><p class="ql-block">诗句中可以看出,其周围的风景之美和乾隆对镜桥的喜爱。</p><p class="ql-block">略有遗憾的是,桥西侧的大片西湖布满莲荷,但是荷花还</p><p class="ql-block">没有开,这样也好,为我们下次再来这里赏荷花留下了机会后天……</p> <p class="ql-block">内中华丽的亭顶。</p> <p class="ql-block">这里看到的是海天一色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就是西堤六桥中的“练桥”。</p><p class="ql-block">练是白色的丝绸,因为这座桥架在像白练一样的水面上,所以名为练桥。</p><p class="ql-block">桥亭为重檐四角攒尖顶。</p> <p class="ql-block">练桥的亭子坐凳上有数位青年在边欣赏风景,边惬意畅聊。</p> <p class="ql-block">离开练桥,南行不远处就遇到一座封闭维护的老桥。</p><p class="ql-block">本图为将手机举过封闭栏板,拍到的是有不少破痕的桥踏步与桥栏板。桥面之上也没有亭子建筑,查百度地图,也不显示桥的名称。网上也查不到名字。</p> <p class="ql-block">行人只能走建在湖中的临时通道通行。</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只有一个跨度较小的方形桥洞的平顶小桥。查百度地图,只注明为“石桥”</p><p class="ql-block">不知道当初为何不给他起一个正式名字,还被排除在“西堤六桥”之外。</p><p class="ql-block">是延误它的简单而朴素的外形吗?呵呵😊</p> <p class="ql-block">走到无名桥南侧的这个角度,可以将万寿山与南湖岛、十七孔桥与廊如亭、东堤连成一线。</p><p class="ql-block">现在,我开始遗憾阴天的不如意了,呵呵😊</p> <p class="ql-block">桥的西南侧是大片的荷花飘在湖面之上,可惜没有开花,估计再过一两周,我们就可以欣赏到莲花开放的盛景啦!</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就来到了在练桥之南的无名石桥与柳桥之间的,取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的景明楼。</p><p class="ql-block">我们分别在景明楼观景平台的北头与南头分别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注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网上不论是百度或者各种资料都说景明楼在练桥与柳桥之间,都是不合适的,这样写是直接忽略了那座正在维修中的无名石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西堤不是只有六座桥,而是只有六座桥有正式的名字,还有一座小石桥在练桥与景明楼之间,不知道为什么初建的乾隆皇帝与后来重修的光绪皇帝或者慈禧太后们没有给这座小石桥起名字!害的百度地图只能用“石桥”称之,呵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照为观景台北头的留影。我们老两口儿背后的右边是万寿山,左边是十七孔桥。</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用“景明”二字作楼名,</p><p class="ql-block">一方面是景明楼具有“柳绿桃红、岸芷汀香”的春和佳景,</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是借《岳阳楼记》中的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自己在游娱之中“偷闲略赏还知愧”,“后了先忧缅前贤”。</p><p class="ql-block">北侧的配楼</p> <p class="ql-block">景明楼,始建于乾隆年间,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光绪十二年重修六桥时,并未重建景明楼。</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看到的景明楼是1992年重建的,所悬匾额也均为新制。</p><p class="ql-block">目前,有部分楼阁已经被栏板围了起来,应该是在维护之中。</p><p class="ql-block">这些建筑满打满算也只有三十年的使用历史,现在就重新维护,是不是感觉这寿命也忒短了一点儿,呵呵</p> <p class="ql-block">围在栏板中的景明楼</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景明楼观景平台南侧的留影,我们身后的右侧是连成一线万寿山南湖岛十七孔桥,左侧是昆明湖东堤。</p> <p class="ql-block">南侧的配楼</p> <p class="ql-block">在景明楼观景平台游赏一阵子之后,我们继续南行,不长时间,我们就来到了西堤六桥最南侧的一座——柳桥。</p><p class="ql-block">柳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一句诗:</p><p class="ql-block">“柳桥晴有絮”。意思是绿柳荫中的桥上,晴天有柳絮飘飞。</p><p class="ql-block">因为西堤上遍植垂柳,这座桥也是掩映在柳色之中,所以名为柳桥。柳桥也是一座屋桥,桥亭为重檐歇山元宝脊。</p> <p class="ql-block">走出柳桥的母女俩,到此我们的西堤之游已经接近尾声。</p> <p class="ql-block">掩映在林荫之中的柳桥侧面照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外湖中:</p><p class="ql-block">碧绿莲叶接天际,</p><p class="ql-block">可惜未到荷开时。</p> <p class="ql-block">走出柳桥不远处西堤继续向东拐,几乎与远处的十七孔桥平行,一位男士请女儿给他们一家四口儿拍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也请这位男士给我们一家拍了今天颐和园游的唯一一张一家三口的合影!</p><p class="ql-block">我们背后是自西堤柳桥开始的西堤→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游船→南湖岛→十七孔桥→及不长的东堤。</p><p class="ql-block">一张照片就包含了颐和园的各大景点!不得不说哪位男士取景实在是高明!👍👍👍🌹🌹🌹</p> <p class="ql-block">走出西堤后的最紧急的事项,就是赶紧找卫生间,西堤自北向南至少有几公里,慢慢游赏需要几个小时,但一路上竟然没有卫生间,不能不说是这座五A景区的一大缺憾,呵呵😊</p><p class="ql-block">我们目光一扫,就在这座紧邻昆明湖西堤外侧的,架在京密引水渠上的石桥之南侧,就有一个卫生间。过桥,排除内急之后,我们可以慢慢看看这位摄影师,用自备的鸟食投喂黑天鹅了!</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是中国京杭大运河的源头,是京城自然水系的源头。</p><p class="ql-block">在西堤与东堤的结合部——绣漪桥西侧 又“大运河文化遗产一—颐和园水路枢纽及景观牌”</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文化遗产一—颐和园水路枢纽及景观牌示</p><p class="ql-block">元朝初年。水利专家郭守敬引白浮泉水入瓮山泊(昆明湖前身),经金代故道入城内积水潭,出城至通州入白河,与京杭大运河相接,就是著名的通惠河引水工程。</p><p class="ql-block">在乾隆十四年(1749),鉴于白浮至瓮山泊水道早已坍塌,乾隆皇帝梳理香山、玉泉山一带泉脉水道,展拓昆明湖,既解决了西郊水患,又为城市供水、农田灌溉、漕运以及园林建设提供了充沛的优质水源,最终形成了玉泉山一玉河一昆明湖一长河—护城河一通惠河—大运河,这一京城水系,昆明湖成为北京历史上第一坐大型水库。昆明湖在北京水利史和京杭大运河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如今在昆明湖沿岸仍保存有大量当年的古码头、桥梁、石坝、涵洞、水闸等水利工程遗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走到了昆明湖西堤与东堤的结合点“绣漪桥”[xiù yī qiáo]</p> <p class="ql-block">绣漪桥在北京南如意门内,位于昆明湖与长河、东堤与西堤交界处。清代帝后来颐和园时,经常从西直门外倚虹堂或乐善园(今北京动物园)上船,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p><p class="ql-block">我们老两口儿在2017年5月9日,也曾经从动物园那里乘坐画舫直上颐和园。<a href="https://www.meipian.cn/j7yvdco?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搭乘游船御河游,轻舟直上颐和园</a><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来到颐和园见到的的第一座桥就是绣漪桥。</span></p> <p class="ql-block">长桥湖口锁烟霞,</p><p class="ql-block">荡桨过桥景倍嘉。</p><p class="ql-block">白水平拖如匹练,</p><p class="ql-block">红莲绣出几枝花。</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乾隆皇帝笔下的绣漪桥。</p><p class="ql-block">为满足通行龙舟大船的要求,绣漪桥建成高拱形单孔桥,老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p><p class="ql-block">绣漪桥建造于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p> <p class="ql-block">这漂亮的桥,每人都应该留个影。</p><p class="ql-block">绣漪桥在颐和园的南如意门内,是颐和园中最南端的桥。是昆明湖和长河的界桥,也是东堤连接西堤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绣漪桥和和西堤上的玉带桥长的模样相同,所以说这两座桥为“姐妹桥”。只是绣漪桥尺寸较玉带桥略小。</p><p class="ql-block">女儿也以绣漪桥为背景同老爸老妈分别合影。</p> <p class="ql-block">桥两侧栏板中部镌刻着乾隆皇帝手书的“绣漪桥”匾。</p><p class="ql-block">绣漪桥两面还刻有乾隆御笔所题的对联:</p><p class="ql-block">其一(南面)</p><p class="ql-block">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p><p class="ql-block">鳞纹千叠壁月漾金波。</p><p class="ql-block">其二(北面)</p><p class="ql-block">路入阆风云霞空际涌;</p><p class="ql-block">地临蓬岛宫阙水边明。</p><p class="ql-block">“乾隆爷的题联你看清楚了吗?!”</p><p class="ql-block">老伴儿风趣的提问。我告诉她,“我没看清楚,但是我可以上网查询!”</p><p class="ql-block">这不,我真查到了!</p> <p class="ql-block">绣漪桥为全石结构单孔高拱劵桥。桥身长32.2米,全长44.8米,宽5.8米,桥堍外口宽19米;</p><p class="ql-block"> 由于此桥桥身高,坡度大,上下桥比较吃力,所以在此桥的南侧修建了一座石平桥,以利于人们行走和车辆通行。我们今天就是走的石平桥,并在平桥上用绣漪桥为背景拍照。</p> <p class="ql-block">绣漪桥昆仑石碑</p><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九年立(1764年)。</p><p class="ql-block">石碑四面阴刻乾隆御笔行书御制诗,描述夏季乾隆皇帝从西直门外高梁桥乘舟至清漪园避暑时长河两岸美景及水利设施与农事景象。</p><p class="ql-block">本图及文字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欣赏游玩一会儿,又有雷声轰隆隆响起来,赶紧离开绣漪桥,走东堤,经过绣漪桥昆仑石碑,没有拍照片大步走向十七孔桥。</p><p class="ql-block">途中拍了西山玉峰塔景色。</p><p class="ql-block">玉峰塔也称“大塔”或“定光塔”,位于北京西北的玉泉山主峰上香积寺内。“玉峰塔影”是静明园十六景之一,塔顶距地面150米,是北京地理位置最高的塔。</p> <p class="ql-block">可以越来越清楚看清楚十七孔桥了</p> <p class="ql-block">从东堤眺望昆明湖西堤、西山、佛香阁、十七孔桥雾蒙蒙的景色,别有风情!👍🌹🙏</p> <p class="ql-block">一路走着,桥一点点变大了</p> <p class="ql-block">来到了十七孔桥附近处,可以清晰看清十七个桥洞</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东侧的八角亭——廓如亭</p><p class="ql-block">廓如亭位于颐和园新建宫门以南的东堤上,俗名八方亭,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光绪时重修。与十七孔桥、南湖岛在空间上互相映衬。</p><p class="ql-block">廓如亭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84.&&95平方米,平面呈八方形,每面显3间,周围有廊,重檐八脊攒尖圆宝顶,亭中共有42根柱子。亭内每面各有一块木匾(共8块),上镌乾隆御制诗文。</p><p class="ql-block">目前仍在维护中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东桥头两侧的瑞兽</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p><p class="ql-block">清乾隆时(1736—1795)建,是园内最大的石桥。 桥由17个桥洞组成,长150米,状若长虹卧波。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p><p class="ql-block">桥额北面书“灵鼍偃月”,南面书“修蝀凌波”,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栏板上的一只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桥下一只鸭妈妈带领六只鸭宝宝欢快的游过,比石狮子更吸引我们的眼球。</p><p class="ql-block">石刻虽然很精美,但谁都更喜欢鲜活的爱…</p> <p class="ql-block">女儿给妈妈买了一根16元的文创冰糕。这糕上也是十七孔桥景色。</p> <p class="ql-block">按着网上的图片实例,也拍一张《金牛望阁图》,呵呵😊</p><p class="ql-block">想拍一张出新意的图片不是太容易,呵呵😊</p> <p class="ql-block">今天铜牛附近几乎没有游客,这是与往次来看铜牛的最大不同。</p><p class="ql-block">拍了不同角度的铜牛,集合在一起留个纪念!</p><p class="ql-block">清乾隆皇帝,好大喜功,仿盛唐而自比尧舜禹,袭古人而又标新立异。于乾隆二十年(1755),沿用大禹治水的传说,仿唐朝铁牛上岸的做法,命匠人铸造了一只铜牛,为了表示大清王朝的繁荣强盛,铜牛全身镀金,并在金牛背上用篆文铸了《金牛铭》,其全文是:</p><p class="ql-block">“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 (音驮,一种爬行动物)鼋(音元,俗儿鼋)。 (音湾)潫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p><p class="ql-block">铸造镀金铜牛,放置在昆明湖岸边,还能起到考查昆明湖水水位的作用。据科学考证,昆明湖的东堤,比故宫的地基高约10米。以前,遇到大雨之年,昆明湖一带便成水患之地,为了防止昆明湖东堤决口,殃及紫禁城受害,在此设置铜牛,观察湖水水位线,随时知道水位比皇宫的城墙高多少,以便加强防护,免使皇宫遭受洪水之灾。</p> <p class="ql-block">老伴儿在仔细的观察铜牛。</p><p class="ql-block">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颐和园东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p><p class="ql-block">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铜牛是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我们每次来颐和园都会看看这只铜牛,只有这一次观看最仔细。</p> <p class="ql-block">跟女儿聊天很高兴的老伴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背后只有一位游客的母女与铜牛和十七孔桥之合影。</p><p class="ql-block">留下了疫情期间特殊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女儿与爸爸在铜牛十七孔桥的合影这是第一次。</p> <p class="ql-block">我们老两口儿以前在这个角度拍过多次合影,但只有今天——2022年6月11日这张画面最干净!是应该永久保存的!</p><p class="ql-block">拍完了这座十七孔桥,也算走完今天在颐和园的最后一座桥梁。</p><p class="ql-block">今天一家人能在疫情期间用半天时间,走完了颐和园几乎所有的著名或不著名的桥梁,这是一次难得的假期记忆。</p> <p class="ql-block">下午17:15,我们一家人走出了颐和园新建宫门。</p><p class="ql-block">在颐和园四小时,一家人游玩、欣赏、行走了从北宫门苏州河→后溪河→万字河→西堤→京密引水渠→东西堤结合部→东堤与南湖岛结合部的大小十几座桥梁,这些桥几乎涵盖了颐和园的所有主要桥梁,感觉很有收获。</p><p class="ql-block">希望我的这次分享,也能给您带来快乐和收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