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真情是一条河,永远随着我的美篇流淌;<br>缘份是一座桥,永远通过我的美篇相连;<br>友谊是一棵松,永远在我们呵护下长青;<br>问候是一朵花,永远在你我的心中绽放!</h3> <h3>上篇回顾:<br>1、什么是格律?<br> 格律是由“格”和“律”组成的。“格”和“律”并不是一回事,“格”包括:起、承、转、合、平仄、字数、对、粘、替、偶句和押韵;“律”包括:音律、声律、韵律。“格”和“律”合起来就是格律。<br>2、什么叫格式<br> 格式是指对律诗的八个分句里字的平仄的严格规定。律诗的四联,每联都有两个分句,一首律诗共有八个分句。以七言律诗为例组成这八个分句的句子,就是以下的四个基本句式:<br>①平平仄仄平平仄;②仄仄平平仄仄平;<br>③仄仄平平平仄仄;④平平仄仄仄平平<br> 如果把这四种句式的每一句作为律诗的第一句,我们可以得到律诗的四种格式(句式是指单个句子的平仄,格式是指全诗的平仄):<br>⑴、仄起仄收格式 <br>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br>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br>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br>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br><br>⑵、平起仄收格式<br>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br>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br>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br>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br><br>⑶、仄起平收格式<br>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br>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br>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br>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br><br> ⑷、平起平收格式<br>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br>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br>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br>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h3> <h3>什么叫平仄?<br> 汉语语音通常都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构成,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其中以高低、升降为主要的因素。汉语有声调,是其一大显著特点。<br> 比如同一个音qing,按现代普通话,就可以读出“清、晴、请、箐”四个声调来。<br> 清 晴 请 箐<br>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br>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与现代汉语的四个声调有所不同。格律诗词正是利用了汉语的这个四声特点,让不同声调的文字搭配,从而构筑生出一种音乐般的美感。<br> 现代汉语的四声,就是汉语的四个声调。而古典诗词中的四声,并不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的四声,而是指古代汉语的四声。<br> 汉语在其历史发展与沿革过程中,音、声都是不断变化着的。音韵学家们把汉语的读音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涵盖范围为周秦及两汉)、中古音(白魏晋南北朝,以迄于唐宋)、近古音(元明至清末甚至包括民国初)、现代音(民国到现在)。<br> 我们现在所说的依据古代汉语区分四声,主要指的是中古音系统的四声(北曲除外,北曲按近古音)。中古音系统以《切韵》为代表,我们现在使用的“平水韵”就属于《切韵》体系的。《切韵》系统的中古音,把汉语的声调分为四个,即:<br> ⑴、平声:到现代逐渐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br> ⑵、上声:到现代有一部分变为了去声。<br> ⑶、去声:到现代仍作去声。<br> ⑷、入声:这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在现代汉语中已派入了平、上、去三个声调中。<br> 入声在目前普通话中己经消失了,派入了其它几个声调之中。在有些地方,比如在广东、四川、江浙、湖南等地的方音中,部分入声读音依旧存在。<br> 依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关于四声,古人有一首歌诀,可以大致说明其高低升降的状况。《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这个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br>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变为”的“为”就读wéi;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wèi。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br>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br>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br>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br>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br>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br>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br>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br>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br>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br>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忘”、“叹”、“看”字都属于这一类。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br>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也是学习诗词格律的难点。不能很好的辨别四声,对于写出符合格律的诗词来说是难以想象的。现在许多人学诗词格律觉得困难,原因之一就是与入声的掌握上比较困难有关。<br> 知道了四声,平仄就很容易懂了。平仄只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在诗词中,不同平仄声调(有些词还要区分四声)的文字交错配置,那就能使句子的声调丰富起来和多样化,不至显得单调,构成一种错落的节奏与平仄谐和,形成一种音乐般的美质。<br>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br> ①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br> ②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br>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基本句式和格式的基本原理。 比如 本人所攒《七绝·神舟十三圆满返回有感》(发表于《作家文学社》第113期) <br>直上重霄对九歌,神舟逐浪撼银河。 <br>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br>三英半载巡天问,敢侮中华恶梦多。 <br>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br> 由于该诗是首句入韵,第一联的两分句的第五字和第七字平仄不相反之外,余者均为平仄相反。<br>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和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br> 平仄,就是为了吟诵起来有抑扬顿挫的美感。其实我们在取名字时也要注意平仄的合理使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