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赏摩崖』千山“虚度时光”指南--石刻篇(三)

千山文旅

<h5><font color="#9b9b9b">  甲午之冬,倭夷犯辽,大军未集,予号召民勇,独扼凶峰。幸叨天子威灵,得保危城。今议和已成,江山如故,游览至此,见斯石挺然独立,障蔽千山,因题四字以志感云。</font></h5><h5><font color="#9b9b9b"> ——光绪廿二年十月既望古越徐庆璋题</font></h5> <h5>  千山龙泉寺西阁,王尔烈书房下有一处小山峰,名为“净瓶”。上有四个大字“屏藩独峙”。以上便是其下所刻小字,是屏藩独峙之由来,也记载着一段发生在千山的悲歌往事。</h5> <h5>  时间回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倭夷犯辽即日军入侵辽宁,因事发突然而清军大部队未能及时赶到。时任辽阳知州的徐庆璋号召组织民兵,英勇抗日,最终保得辽阳不失。<b>“屏藩独峙”指身为地方官,要向屏障一样将敌人阻挡在祖国河山之外。</b></h5> <h5>  乍看之下,这故事显得稀松平常。的确,在中国的历史上论爱国壮举比之悲怆者比比皆是,但只要走近,你就能发现,这些看似雷同的故事之下,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他们各有不同,又殊途同归。</h5> <h5><font color="#9b9b9b">  徐庆璋,字玙斋,清代浙江山阴人。初佐都兴阿戎幕,累保知县,历奉天、宽甸、盖平、义州,进兴京同知。所历多善政,常微行于市,遇有讼争者,即为剖其曲直而遣之;创办养济院,收养贫民。兴京民俗春耕迟,庆璋集合村民,讲明农事不违时之理,民从其教,有“早种一天,早收十天”之谚。</font></h5><h5><font color="#9b9b9b"> ——摘自《清史稿》</font></h5> <h5>  徐庆璋,字玙斋,祖籍在今浙江绍兴,与鲁迅同乡。<b>一个南方秀才偏偏在东北做了大半辈子的官,</b>奉天、宽甸、盖平、义州都在他的履历表里。清朝的知州既是现在的市委书记,“徐书记”在任期间,经常以便装到街头巷尾体察民情。遇到有诉求的民众,他总是为其解决了问题曲直后才肯作罢。他创办收容所,收养贫民。兴京有春耕较晚的民俗,他就集合村民,为其普及科学种植知识,老百姓听了“徐书记”的话,还留下了“早种一天,早收十天”的谚语。</h5> <h5>  这段文字记载了徐庆璋的日常工作,可以说他把知州一职做到了极致,古代的政府系统不如现在完善,<b>从司法审理,到下乡扶贫,再到宣传科普。“徐书记”可谓一肩挑,事事亲力亲为,真正做到了与群众打成一片。</b>《清史稿》记载:“庆璋才而负气,其平日为政宽猛兼施,<b>众畏之如秋霜,爱之如冬日,有徐青天之称。”</b></h5> <h5>  然而知州属文官,并无兵权,他已经出色完成了本职工作。因此在日寇入侵的那一年,时任辽阳知州的徐庆璋完全可以等待援军,即便辽阳丢了,也没有人会指责他。<b>但在国家危难之际,英雄总会挺身而出。</b></h5> <h5><font color="#9b9b9b">  光绪二十年,由凤凰厅调辽阳知州。值中日战亟,省东南各县相继沦陷。仅辽阳为盛京门户,赖先事筹备。募饷练兵,号镇东军,沿边设防。自辽阳而岫严、海城、复县三千六百村士民,编团数万人,以辽南靦峒徐珍为练长,勒以兵法。</font></h5><h5><font color="#9b9b9b"> ——摘自《清史稿》</font></h5> <h5>  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辽宁省东南各县相继沦陷。仅剩辽阳作为盛京沈阳的最后屏障,徐庆璋事先筹备粮饷训练民兵,沿边设防。从辽阳发展到岫岩、海城等地,数万人汇编成团,徐庆璋任命徐珍为这支军队的统帅。</h5> <h5>  从这短短数十字中,可以看到徐庆璋对局势的预判能力,提前筹备;动员号召能力,连点成片;以及识人善用的气度,权力下放。<b>这一切都表明徐庆璋并不是空有一腔爱国热情,而是一个真正有勇有谋的领导者。</b></h5> <h5>  然而,徐庆璋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组织起一支足以与侵略者抗衡的民兵团,正因他多年心系百姓,人民爱戴他,信任他,追随他。<b>这不是攻于心计的权术,而是将心比心的真诚。</b></h5> <h5>  <font color="#9b9b9b">日兵至,庆璋语众曰:“敌迫矣!援师未集,汝等自为计,毋与我偕亡。我死,分也!”众感奋,皆请杀敌,遂迭败日兵,俘百数十人。</font></h5><h5><font color="#9b9b9b"> ——摘自《清史稿》</font></h5> <h5>  日军压境,徐庆璋对将士们说:<b>“敌人来了,但我们的援军未到,你们自谋生计,不要跟我一同赴死。我死了,就散了吧。”</b>全体将士都被感动了,纷纷请愿上阵杀敌,战胜了日军,俘虏数十人。</h5> <h5><font color="#9b9b9b">  如议成,擢甘肃庆阳知府,迁甘凉道,积劳致病,卒於官。</font></h5><h5><font color="#9b9b9b"> ——摘自《清史稿》</font></h5> <h5>  甲午战争结束,徐庆璋被派到甘肃庆阳任知府,<b>最终积劳成疾,死于工作岗位上。</b></h5> <h5>  这就是徐庆璋的一生,平凡又壮烈。今天,<b>对于他的记载不足半页纸,身为文人却没有留下半个字,没有照片也没有画像,甚至他生于何年也无人知晓。</b></h5> <h5>  <b>生于江南,扎根东北,卒于大漠。</b>正如他给千山留下的石刻一样,徐庆璋用一生向后人诠释了,何为“屏藩独峙”。</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