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背上背包出门,总是赶不上那一班早到的地铁,跑的再快,在关门的那一瞬间,身子被急促的滴滴声堵在站台上。</p><p class="ql-block"> 从事人力资源的老友们并不在一个单位,相约周末一大早自驾去秦岭山脉七十二峪之一的抱龙峪。抱龙峪在西安正南35KM处,从子午大道南行,穿越子午镇就进入抱龙峪。据说唐太宗李世民幼年曾到过旁边的天子峪,战乱时期,为逃避追兵,宫女将他从抱龙峪中抱出,故而得名。如今,抱龙峪成为驴友们耳熟能详的地方了,听说那里走时尚建起帐篷营地,让人不免心动。发在网上的木桌竹椅、马灯旧物,实景照片看起来唯美浪漫。</p> <p class="ql-block"> 进山游玩,吃吃农家乐,每逢节假日是这个秦岭边的城市人们独一份的享受。巍峨绵延的秦岭,北坡的众多小河流汇聚而成峪口蜿蜒曲折,鬼斧神工。三俩好友驾车出行,是最合适的地方,毕竟自从城市有了疫情,再没有机会和山野亲近了,虽然距离只有几十公里,时不时听到各个峪口封闭的消息,出行的步子一直停在了念想之前。</p><p class="ql-block"> 从城里到环山路不到一个小时,再驶入乡间小路,打开车窗,自由吮吸,弯弯绕绕七公里就到了BOLO抱龙营地部落三号。这是搭建在河边山腰间的休闲地方,主人根据地形精心设计,木栅竹篱、蓑衣碎石装饰,稍远处林间帐篷可以让人驻足休息。走进自然,河道弯弯,小溪顺流而下,拍打着两岸,石上青苔郁郁葱葱让呼吸都能受到洗涤。林间阳光穿透树叶映在帐篷上面,在丝丝凉爽中小憩片刻,让职场思绪有个转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一走進山林/时间便真实了自在”。诗人子页老师在我们群里,有感写了一首诗《抱龙峪记》,读来把出游地方和愉悦心情表达的相得益彰,如临其境。自在的感受像时间的存在一样真实,这种映衬的感情从心里掠过,恍如一梦。看到远处林中偶有羞羞两腮的少女走过,目光所及还有所留恋,仿佛会心的暖流已经款款走来,一时让人茫茫然分不清是哪种蝶绣罗裙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初进帐篷,就像过家家一样,只够两个人休息。大家围桌茶话,话题聊着聊着就回到了农村,回到了暑假,回到了野外。好友老苏说,“想我的小时候,在池塘抓青蛙、上树抓知了、光屁股下渠、开裆裤上学、偷西瓜被狗追、偷核桃罚站、鸡屁股掏蛋、墙头看戏、提水灌黄鼠、苜蓿地抓蚂蚱......等等,无忧无虑,心思没放在学习上,玩、恶做剧的玩”。而我记得小时候也会上树抓知了,工作后才得知“蝉”,因与佛家用语中“禅”的音相同,而被寓意为 “知了”:知是智慧,了是觉悟。对我来说,这些玩乐倒是没有长啥智慧和觉悟,只是上树抓知了时,经常被知了尿了一脸清醒。</p><p class="ql-block"> 午饭时间到了,营地的餐食基本上都是包桌定餐,以山里农家菜为主,土豆炖土鸡、清蒸红鳟鱼是这里的特色菜。秦岭山野的红鳟鱼,因其体侧线中部有一条鲜艳的紫红彩带,适宜在流水、清水等无污染的水质中生存,口味鲜美,自然大快朵颐一下。</p><p class="ql-block"> 午后的山林少了喧闹声,听得见溪流淙淙的声音,该歇息一下的太阳都变得慵懒了。躺在竹椅上,阳光在眼前织出一幅抒情达意的立体美图。也许听到的是蝉鸣,体验的是“蝉噪林逾静”;也许拍到的是细语,体验身边“鸟鸣山更幽”。都是对生活感悟的智慧创作,诗词和镜头记录了怀抱清幽的一天,欣赏起来会把人带入这个初夏。斑驳的树影落在石阶上,耳边小风私语,莺歌微醺微醉,好像这个夏天都是自己的。</p><p class="ql-block"> 聊天的话题不时转换着。也许借着走过半生,浮现在眼前的人和事,能让人看的更透彻一点吧。只在闭上眼静下心的那一刻,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时不时的涌上心头。从孩童走入学校,走入职场,退休回家,大多数人走的都是一样的历程。好友们的年龄大多经历过各种“运动”,面对过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得有多少话题说不完。</p> <p class="ql-block"> 山林里的帐篷和桌椅很应景,沏一壶好茶畅叙“革命”友情,是什么样的缘由走到一起来了?彼此认同、志趣相投,不居才自傲,不妄自菲薄。老友们相互间的忠诚与不弃,让人从容放下牵绊,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诗人说 “好日子只能用常青的友情来买”,感悟花钱能买来的只有物质,建立在物质上的友情可能就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而建立在简单、平凡、欣赏、珍重之上的一种交集会很暖,不偏不倚,融化于心灵之间。</p> <p class="ql-block"> 太阳落山了,天空渐渐昏暗,营地却熙熙攘攘起来了,人们拖家带口,也带着愉悦的心情,徜徉山水之间。有的人是要留宿一晚了,烧烤架的炉火映在脸上,让每一个离开家的人,都有可以期待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按下单反相机最后一个快门,我们也该收拾行囊走了。</p> <p class="ql-block"> 离开抱龙峪的路都是下坡,出山后道路两边的麦田刚刚收割完毕,望着高高的麦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儿时割麦子、拾麦穗的情景历历在目、久难忘怀,想多了会梦不醒 。城市里的节奏让已经放缓的心情无处搁置,一起出游,寄情山水,老友们告别时依依不舍。</p><p class="ql-block"> 抱龙峪的营地、树林、帐篷与老友都增加了记忆的厚度,这趟出行少有爬山,却有诗词欣赏,有照片传递,经过友情的滋润,这样的好日子何尝不会重头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