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在脑际并让其不断回味的状况。也就是指好的作品给人留下余味的效应。</p> <p class="ql-block">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可见音乐欣赏活动中的延留效果。好的艺术作品,让人惊叹!让人倾心相爱!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关系》中指出:“读《红楼梦》竞者,必有余恋,亦有余悲;读《水浒》竞者,必有余快,有余怒。”这便是指文学作品阅读之后的延留特征。</p><p class="ql-block">延留在文学作品中要作者创造作品的目的与构成的内在规定性有关,这也是作品生命力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实践证明,这种延留不仅体现为读者对作品含英咀华及一时情感的变化,还体现在对读者审美趣味、精神气质以及人格规范潜移默化的久远影响。比如庄子作品与陶渊明的作品,建安风骨与《离骚》,《诗经》,对中国文化与创作者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引领与示范!再譬如,黄庭坚特别效仿杜甫,徐志摩对英国罗素的崇拜,其中的缘源与圭臬影响是惊为叹止的!</p> <p class="ql-block">鲁迅特别倾向于19世纪末俄国作家安特莱夫的作品,所以在《药》的结尾才出现了“安特莱夫式”的阴冷。郭沫若浪漫主义气质和豪放的文学个性也与庄子、屈原、歌德、拜伦、惠特曼等人的作品对其延留有关。</p> <p class="ql-block">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有不少人,只因读了一部有益的书,就挣脱了懒散失意的情绪,振作起来,奋发向上,改变了原来的人生格局!也有人因读了某些消极有害之作,变得消极颓废,误入人生歧途!</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延留是文学作品产生直接社会效应的重要方式之一,延留时间的长短以及延留效果的性质,也是我们判定一部作品价值高低的重要尺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