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1983蒙族馅饼

家在阜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3年9月初,我们刚刚初中毕业,从各地来到阜新市师范学校,编入中师834班,开始憧憬美丽的教师梦,三年艰苦的求学岁月,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咔嚓一下子,记住一辈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里,从国家对师范学校学生的生活补贴,和师范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以看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p><p class="ql-block"> 我们当时的中师班学制三年,1983年入学到1986年毕业。三年里,我们学习生活享受到全额的助学金,餐费全部是免费的,所用的教材课本全部是免费的,每个月还有文具书本的补贴。同时设立奖学金制度,按照学生学习优胜的成绩,每个学期每个学科都设立三个等次的奖学金,为优胜者奖励颁发奖学金。这个优越的政策,今天看来让人难以相信,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我们能享受到这么好的学习补贴,大家都如饥似渴的学习,老师有高深的底蕴言传身教,学校学习环境和条件、基础设备也完全能够满足我们的求学需要。</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每月发一次成册的饭票,像一本大的日历,一个月每天的一日三餐饭票,都印在几张彩色的大纸上面。每次去食堂打饭,就撕下一个比邮票稍微大一些的餐券,小心翼翼的攥着奔向食堂,如果被风刮跑了,这顿饭也就没的吃了。</p><p class="ql-block"> 一日三餐我们的饭菜都是固定量,那个年代里,女同学能吃得饱,而我们这些男同学,正是十七八小伙子,长身体的时候,每一顿都觉得吃不饱,于是,我们就托生活委员,去把女生的剩余饭票买来,作为我们的加餐,这样一来二去我们也能吃得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饭菜吃久了也是很乏味,最难忘的是,我们偶尔在休息日去阜蒙县城改善伙食,到民族大饭店去吃蒙族馅饼,成了我们最解馋,最难忘的美味。</p><p class="ql-block"> 师范学校坐落在阜新市区和阜蒙县城中间,有的时候我们坐公交车去阜蒙县城,师范学校门前有站点,我们花一角钱坐当时叫大龙车的长公交车,在县城西门站点下车,步行到中街,当时有个民族大饭店,蒙族馅饼特别正宗、地道、让我们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学生每个月家里只给10-20元的生活费,用来坐客车买日用品,有时吃不饱饭的时候买面包饼干充饥。偶尔奢侈一把,几个人凑一起,每人花1角钱坐公交车去吃馅饼,每张羊肉馅饼1角5分,一个人吃4张馅饼花6角钱,两个人再加一大碗鸡蛋瓜片汤5分钱。那时候农村学生家里都很艰苦,我们平时没有浪费过一分钱,根本就没有条件吃请,喝酒是想都不敢想想的事情。每个人带一元钱去阜蒙县城吃一顿蒙族馅饼,来回坐公交车花费2角,吃馅饼花费6角,一大碗汤花费5分,8角5分钱吃一顿馅饼解馋改善伙食,那时候的物价,真的是太可以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时羊肉馅、猪肉馅的蒙族馅饼,馅饼超级薄,外皮沁着细细的油泡,透过馅饼面皮依稀看得到里面的肉馅。刚出锅的馅饼,外皮酥脆,里面肉馅成为一个肉饼,两层超级薄的面皮裹着一层肉饼,吃起来香味萦绕,那种饕餮口感,满足味蕾,直沁到骨子里。几张馅饼下肚,吃得嘴巴挂着油,不停的咂着嘴,仿佛要让这美味永久留在口腔里,时时回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解放广场</p> <p class="ql-block">街心公园顽童戏水雕塑音乐喷泉</p> <p class="ql-block">阜新剧院</p> <p class="ql-block">我们当时坐的公交车——大龙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蒙族馅饼</p><p class="ql-block">  蒙族馅饼是阜新地区蒙古族的一种风味面食,据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最早是以当地特产的荞麦面制皮,牛羊猪肉为馅,采用干烙水烹的方法制成。   明末清初,馅饼面食从民间传入蒙古贞王府,由干烙水烹改为用豆油、奶油煎制,并用白面做皮,成了王府中经常食用的佳品。它以面稀、皮薄、馅细为特点,烙制后形如铜锣,外焦里嫩,饼面上油珠闪亮,透过饼皮可见里面肉似玛瑙,菜如翡翠,红绿相间,煞是好看。用筷子破开饼皮,热气升腾,香味扑鼻,引发人们强烈食欲。   </p><p class="ql-block"> 蒙族馅饼是上等地方美食,是蒙古族人家招待贵客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到蒙古族家庭作客,他们以馅饼这种面食,作为最好饭食招待来客。汉族有句俗语:“好吃不如饺子”,蒙族有句常话:“好吃不如馅饼”,看来饺子和馅饼是同等上乘佳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自己在烙的仿造蒙族馅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蒙古贞馅饼是蒙古族人待客的最好食品,如果人多吃馅饼,需要两个人一起做,一人拍饼一人烙,烙的时候火候很关键,中间鼓起来的饼才香,不但皮薄透亮,而且金黄油亮、鲜香可口。 在蒙古贞地区蒙古族人家庭主妇都以烙蒙古贞馅饼闻名,蒙古贞很多蒙古族大妈烙的蒙族馅饼都特别好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的民族大饭店,那个时代的蒙族馅饼,早已经成了记忆和回味,再也找不到了,只梦想和同窗好友一起,坐在农家土炕吃一顿蒙族馅饼,回忆一下当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坐在一起畅谈30多年前的蒙族馅饼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