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梧阴里种麻黄

巴尔鲁克

<br><br> 笔者闲来无事,在读唐诗宋词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中草药被诗人写入诗词。细想也不奇怪,因为那时的很多文人墨客由于识文断字,自然也会读些医书,加之为官一方必定会遇到瘟疫流行的问题而与医家接触,中草药入诗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br> 中医药乃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优秀传统文化之瑰宝,而诗词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笔者以为,放在一起赏析一定是件有趣的事。<br>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诗人文彦博有一首七言律诗《寄青州田龙图况》,诗曰:<br> 东秦假手裁经岁,偃息山斋兴味长。<br> 怪石罅中栽薜荔,碧梧阴里种麻黄。<br> 吟牵翠蔓秋烟润,醉撷纤英晓露凉。<br> 内省非才寡遗爱,争教所憩似甘棠。<br> 诗的首句中有“东秦”一词,查辞书得:“战国时秦昭王曾称西帝,齐湣王曾称东帝,两国皆以其富强而东西并立,后因称齐国或齐地为‘东秦’。”第二句中的“偃息”,本意是敛藏退息,或停止、使停止,我们熟知的成语偃旗息鼓、偃兵息民便是用了这层意思。然而辞书还有另外两种解释,一是睡卧止息,二是平静,安静。<br> 诗的第七句中有“遗爱”一词,辞书解释有:(1)谓遗留仁爱于后世。(2)指留于后世而被人追怀的德行、恩惠、贡献等。(3)指有古人高尚德行、被人敬爱的人。(4)爱未遍及;偏爱。(5)谓抛弃亲爱之人。(6)指死者遗留下的所爱的人或物。末句中有“甘棠”,实物即棠梨。但因《史记·燕召公世家》中的典故,遂以“甘棠”称颂循吏的美政和遗爱。《史记·燕召公世家》曰:“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实际上是诗人把成语“甘棠遗爱”拆解入诗了,而成语“甘棠遗爱”本指周代召公行德政,人民感戴,对召公憩息过的甘棠树亦爱护有加,后世便用“甘棠遗爱”表示对贤官廉吏的爱戴或怀念,也有用来对已卸职的地方长官的称颂。<br> 不难看出整首诗叙述了作者的生活,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思念和称赞。而笔者想说的是诗的第三、第四句“怪石罅中栽薜荔,碧梧阴里种麻黄。”诗人在“薜荔”下自注曰:“于当轩怪石脚栽者,尤滋茂。”又在“麻黄”下自注:“种于两桐树之下,青翠可爱。”显然薜荔和麻黄是两种植物,关于“薜荔”,辞书定义,植物名。又称木莲。常绿藤本,蔓生,叶椭圆形,花极小,隐于花托内。果实富胶汁,可制凉粉,有解暑作用。 而“麻黄”,辞书定义,常绿小灌木,茎细长,丛生,叶子对生,鳞片状,带红紫色,雌雄异株,种子圆形,茎为提制麻黄素的原料。<br> 笔者以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6月版)为蓝本,重点说说“麻黄”。<br> 麻黄: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或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茎(根亦入药,见收涩药)。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及辽宁、四川等地。立秋至霜降之间采收,阴干切段。生用、蜜炙或捣绒用。<br>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经、膀胱经。功效:发汗,平喘,利水。<br> 与麻黄相关的植物学意义上的拉丁文,以及药物应用,恕不赘述。<br> 百度百科上载有一段关于药材麻黄的故事,拷贝粘贴如下,以飨读者。<br> 有位老中医,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小徒弟,很是喜爱,想把平身所学和临床经验传授给他。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又不用心学习,一知半解,自以为是。才学了点皮毛,认为自己都会了。就瞧不起老师,甚至收的诊金和卖药的钱,也不交给老师,自己偷偷花掉,老师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去吧。”<br> 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br> 老师还是不放心,叮嘱他说:“有一种药用时要分辨清楚,切不可随便开给人吃。”<br> “什么药?”<br> “无叶草。”<br> “怎么啦?”<br> “这种药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br> “记住了。”<br> “你背一遍。”<br> 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br>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行医卖药。徒弟自立门户后,没有老师在跟前管教着胆子更大了,虽说医术不怎么样,却什么病都敢治。没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干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衙门见县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br> 徒弟只好说出老师的名字。县官命人把老师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给医死了!”<br> 老师说:“小人无罪。”<br> “怎么能说你无罪?”<br> “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br> 县官听了,就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br> 徒弟背道:“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br> 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br> 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br> “你用的什么药?”<br> “‘无叶草’的茎。”<br> 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老师没事,当堂释放。<br>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知道医道深奥,后悔不该自以为是,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判老师认了错,表示痛改前非。老师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br> 因为这种药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