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我亲吻月亮,在装于水的桶里。——题记<br><br> 今天阴。因为是周一,早上通勤时间走了足足100分钟,但比起静默的萧条,我相信很多人会和我一样,更喜欢这种车水马龙的沸腾,因为我们要劳动,我们要吃饭。黄昏,先生问我明天生日打算怎么过,我说就两个人过,且在家过,原本一周前在外滩新荣记订了个小桌,前天接到客服来电说又暂停营业了。当然,虽然没有仪式感的场景,生日也还是要过的。不知道为什么,我今晚又突然想起来了三毛,前天我刚好听到一首很好听的老歌《追梦人》,那是罗大佑早年写给三毛的歌,我原本想发在朋友圈,祝大家周末愉快,后来一转头又忘了,那也好,我将之放在生日的第一分钟发布,一并纪念这大半辈子追梦的岁月。没错,我们三十岁的时候常悲伤二十岁已经不再回来。我们五十岁的年纪又怀念三十岁的生日有多么美好。而当我们九十九岁的时候,想到这一生的岁月如此安然度过,可能快乐得如同一个没被抓到的贼一般在偷笑。成长是一种蜕变,失去了旧的,必然因为又来了新的,这就是公平。孩子和老人,在心灵的领域里,比起其他阶段的人来说,自由得多了,因为他们相似。所以,诚如三毛所言: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br><br> 我其实从12岁就开始阅读三毛,然后就疯狂地喜欢她,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那年,三毛刚好离开了人世,我一直很清楚地记得,我和我的一个小姐妹,在暗夜里流着眼泪在宿舍里听完三毛最经典的一部作品的朗诵,然后尘封了它。于是,这近三十年的时间我都未曾也未敢重读她的作品,因为心疼,也因为失落,这些年我以为那段青春年少的狂热早已褪去,只变成生命底色里一抹淡淡的影子,直到今天我才发现,关于她和她的人生、文字,都有同样的力量,不能被淡忘,也从未被淡忘。这个是我当时根本不能想象也无从想象的。<br> <br> 细数一下,到今天三毛离开这个世界31年了。她以流浪的方式名世,又以决绝的姿态告别。三毛如果尚在世,如今应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48岁那年,她猝然离世,为她极具戏剧色彩的一生画上了句点。三毛,是个纯真浪漫的女子,为了追寻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踏遍万水千山。直到万水千山已然走遍,天地洪荒已然看尽。她最终选择了悄然离去,留给后世一声悠长的叹息。然而她虽已离世,但好像从未在人群中走远。她的灵魂如一朵灿烂的太阳花永远被簇拥着,人们阅读她的作品,谈论她的经历,品评她的爱情,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当是如此。记得那时候有多少人曾在上课时偷偷在桌子里面藏着一本三毛的书,趁老师不注意读上几页;多少人因为她而向往远方,不管是神秘的撒哈拉沙漠,还是美丽的西班牙小镇;又有多少人在她和荷西身上读到了最甜又最殇的爱情……三毛曾说:“我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因为我没有学问,但是,我愿意在将来的日子里,仍做不断的努力,以我的手,写我的口,以我的口,表达我的心声。”世人喜欢三毛,是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本真,把生命的热情、热爱,融于生活中的点滴。无法去流浪的我们,跟着她的文字,去了不同的地方,见了不同的人,听了不同的故事。今天还喜欢三毛的人,内心一定还保持着自我的本真和对远方的向往。<br><br> 在三毛的一生中,荷西之死是最大的转折点。此前的她,自由、喜悦、热情,直到荷西因为潜水一沉不起,这一切都戛然而止。她说:“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而生命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也让她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沉淀,这些在荷西去世后她最重要的三部作品中一一呈现。作品里的三毛,初为人妇,对生命充满喜悦、激情与理想。热情、乐于助人、广交朋友、四处流浪。她在《温柔的夜》中说到:“我是旅行老手,不会出错,万一飞机出事,亦是命中注定,不必悲伤,人生聚散都是容易,要有大智慧来接受,我对你们,亦有心理预备,所以我们全家都是坚强的人,要有老庄哲学的想法,大而化之,才是天下第一人。 ”这是她的生死观,冥冥之中,也暗合了她日后主动与世界告别的决定。包括面对荷西的猝然离世,面对生命的无常,三毛无可奈何,唯有将悲痛诉之于流浪与文字。回首往事,她更多地想到人生的意义、目的、价值,更深入地考虑生与死、虚无与永恒的命题。她在书中说:“世上的欢乐幸福,总结起来只有几种,而千行的眼泪,却又千种不同的疼痛,那打不开的泪结,只有交给时间去解。”<br><br> 关于三毛与荷西,有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她说,婚姻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因为荷西给她充分的自由,她结婚前是三条牛仔裤过全年,结婚后也没升级为主妇装。结婚她写文章谈旅行谈爱情谈人生,结婚后也没变,没有庸俗到笔下尽是柴米油盐。终是有一天,三毛不写了,编辑们都很纳闷:“都不敢催你了,但你是为什么呀?”<br>连三毛的爸妈都问:“你为什么要放弃写作呀?”<br>三毛淡淡地说:“因为荷西,荷西要睡觉。”三毛习惯晚上写,白天睡觉。而荷西是个潜水员,工作危险性很大,晚上高质量的睡眠,是白天好好工作的保障。一开始,荷西跟三毛说:“你晚上写有感觉就晚上写。”后来,三毛发现,每次自己停笔上床睡觉,荷西还没睡。她搬到客厅去写,发现荷西还是要等她睡才能睡。三毛让她快睡,不要等。荷西说:“你忘了吗,我们从结婚开始,就是手牵手睡觉的……”从那以后,三毛就不写稿了。用三毛的话说:尽管我妈妈说写作和荷西睡觉是两个可以兼顾的事情,但我还是不写了,写作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的写作就是我的爱情观,如果写作妨碍到生活,那就先不写了。<br><br> 正因为荷西接受她的一切,爱她的全部,跟荷西在一起,她能做最真实的自己,所以荷西的死对三毛是一场劫难。很多个午夜梦回的时候,她躲在黑暗里,思念荷西几成疯狂,感觉夜是那样的长,那么的黑,但她总是又感谢上天,今日活着的是她自己,痛着的也是她自己,如果叫荷西来忍受这一分又一分钟的长夜,那她是万万不肯的。“只愿与你立黄昏,问你粥可温,与你捻熄灯,共你书半生,伴你渡艰辛,与你路同行。”三毛与荷西的结合平凡而深远,在时光的最深处有一个最爱你的人陪你同行,便足以了却后半生。爱上一个人,就爱上了一座城,人已经不再了,城市空了,心也便空了,三毛用整整6年的时间才走出了这段悲伤的回忆,开启了自己的生活,她又继续选择流浪,回归那个曾经的自己,离开这座伤痕累累的城市,也正是这个时候三毛的文风变了,变得不再那么豪放,多是惆怅伤害,荷西带走了那颗流浪的心。我们爱三毛,爱她身上的真实,但也正是太过真实,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快乐,自己的痛苦,每一个记录内心之痛的文字,都等于让自己又痛了一遍。48年,三毛用她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是心灵的自由:没有伪装、没有束缚。最后自缢的决定,或许也是让自己的身体得到最终的自由吧。<br><br> 那一年,三毛离世,很多人觉得痛惜、遗憾,但或许,她是欣然前往的。正如她自己所言: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她以流浪的方式名世,又以决绝的姿态告别。虽然只在世48年,但胜却有些人的三生三世:与心中挚爱浪迹天涯,携着书卷和笔四处流浪,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了一生。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br><br> 年轻时她喜欢经常开车到海边纾解情绪,而且,一定要那种空无一人的海滩。回台湾后,还买了一座海边小屋。在写给父母的信中她说:“我很喜欢这小房,对着大海,但不吵。”这座房子一直鲜为人知,据说是只有3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边是三毛喜欢的那种原木装修风格。面朝大海,可以说是所有作家的一个共同情结吧。三毛曾经说:“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地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br>这段话,再对比她今后的结局,我们终于知道,于俗世,她是已经尽力了。<br><br> 今天的微信日历上说:“我亲吻月亮,在装于水的桶里。”我蓦然发现,句中的这“月亮”,就是“爱和善”,那是真实和幸福,而且是世上唯一的真实存在和唯一可能的幸福。而这句话里的“我”,就是那个三毛,那个追求纯粹、浪漫、梦幻的人。也许,我们现在仍然在阅读三毛、想念三毛,其实也是在想念那个仍然向往远方、愿意奔赴远方的时代,那个跨越差异、包容融合的时代,那个可以自由行走、浪迹天涯的年代,岛还是那个岛,世界却好像再也不是那个世界。所有人都知道这个世界变了,但是惶恐的我们还不知道,未来等待我们的会是什么。但我们仍然要真实地去生活,坦诚地去相爱。愿我们到老仍是少年,仍有梦可追。有生的日子天天快乐!<br><br>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如果有来生,希望每一次相遇,都能化为永恒。”这是三毛的一句诗。三毛,就是这样一个将许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当成最平凡日子来过的人。受到三毛的影响,很多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在浮华的世界里拥有自己的安静角落,率性而活。在三毛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世界之大,也感受他人的快乐与痛苦。生命如她所说,“人生聚散都是容易,要有大智慧来接受”,或许每个人的成长与蜕变就是在学习聚散的智慧吧。用一秒钟转身离开,用一辈子去忘记。<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