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八路毛烽编剧与电影《英雄儿女》中的原型们

不是油旋儿🐾

<h5><div><br></div><div><font color="#9b9b9b"><b>故事讲述:</b>原昆明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u>毛烽</u>,在战前宣传动员、战中革命英雄主义爱国教育、战后采集素材、慰问演出时讲话选段。</font></div><div><font color="#9b9b9b"><br><b>图片来源:</b>长春电影制片厂《英雄儿女》剧组,编剧<u>毛锋</u>、导演<u>武兆堤</u></font></div><div><font color="#9b9b9b"><br><b>记录整理:</b>原军区政治部国防话剧团舞美队员、军区政治部“慰问七大军区赴滇轮战作战部队”前线文化服务队队员<u>郑重</u></font></div><div><font color="#9b9b9b"><br><b>原文出处:</b>中共中央组织部老干部局庆祝建党90周年征文活动二等奖作品《军旗下的山茶花——图说俺云南战友》下册388、389页《老英雄毛锋与电影〈英雄儿女〉》。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纪念画册《国家主权——国门卫士图说国防》上403页《女英雄解秀梅(王芳原型)》、下730页《老英雄毛锋与电影〈英雄儿女〉》,<u>郑重</u>总编</font><br></div><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h5> <div><br></div><div> 原昆明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u>毛烽</u>,是著名电影《英雄儿女》编剧,这部优秀电量故事片是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的,自《英雄儿女》问世以来,久演不衰,它伴随着“风烟滚滚唱英雄”和“向我开炮”的震撼声,教育鼓舞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影片问世两年后,遇上一个段特殊年代,电影片头“不突出个人”,去掉了编剧、导演、演员的名字,故而知道英雄故事与会唱《英雄赞歌》的多,知道编剧创作情况的相对少。<br></div><div><br></div> <u>郑重</u>曾是昆明军区11军31师炮兵团新闻干事、团报道组长,1979年参加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1979、2、17---3、16),胜利完成作战预定任务凯旋回国后,军区领导将他从一线作战部队调到昆明军区政治部国防话剧团舞美队工作。<div><br></div><div> 第一次下到14军慰问作战部队演出,是<u>毛烽</u>部长带队,他在演出前的讲话中,用的是幽默可爱的河南方言,给参战部队留下了深刻印象:“兄弟爷们儿:她们要是演的不中,恁(nin, “您”)千万别客气,把倒掌给鼓得响响的,鼓励鼓励,中不?”,“中!中!”一下子把战士们与部长的距离拉近了,全场严肃拘谨气氛让他的开场白挑活了,没演出就开始了热烈互动。<br></div><div><br></div><div> 当<u>郑重</u>得知国防话剧团的上级直属领导<u>毛锋</u>部长,是电影《英雄儿女》的编剧后,非常惊喜,一个新闻干事、团报道组长的本能职责和敏感触角,突遇这样一个难得的好素材,好题材,决不丢弃。怀着对故事中英雄们崇敬的心理,怀着对老首长讲不完的红色记忆的敬仰,开始向这位可爱的、没有架子的长者领导学习、记录、采访。<br></div><div><br></div> <h1><b><font color="#ff8a00">军旅作家<u>毛烽 </u><br>延安鲁艺毕业</font></b></h1><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1923年12月出生河南武陟(zhi)人。中共党员。1937年毕业于武陟县广济小学。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入党,毕业于延安鲁迅文艺学院,历任敌后抗日根据地战士、通讯员、侦察员,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实验话剧团团员、戏剧组组长,抗日军政大学文工团团员、副团长,东北十纵队宣传队长、指导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七军干事、民运队长、协理员、秘书科长。<div><br> 新中国成立后,任志愿军第四十七军秘书科科长,总政治部编辑组长、秘书、文艺处长,云南思茅军分区副政委、昆明军分区副政委、昆明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云南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家协会副主席。</div><div><br> 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战争年代,曾编写《为谁打天下》、《杀敌立功》等剧目,解放后曾创作《黑山阻击战》、《英雄儿女》等剧本。著有小说《一支人参》,歌剧剧本《为谁打天下》、《毛不登》,电影文学剧本《黑山阻击战》、《英雄儿女》等。《黑山阻击战》、《英雄儿女》均已拍摄发行,并列为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英雄儿女》获第四次文代会优秀作品表彰奖。 </div><div><br></div> <h1><font color="#ff8a00"><b>小说难改电影<br></b><b>导演画龙点晴</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 <div><br></div><div> <u>毛烽</u>回忆:20世纪50年代,为了宣传志愿军的英雄事迹,鼓舞全国人民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宣部等部门决定拍一部志愿军战士英勇献身精神的影片,当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将巴金创作的反映抗美援朝亲情的短篇小说《团圆》(1961年8月《上海文学》)推荐给长春电影制片厂,并责成将它改编为电影。</div><div><br> 导演<u>武兆堤</u>(1920、11、18-1992、9、3),接受了这个任务。他看完了登在《人民文学》上的稿子《团圆》,感到确是一个好本子,但要将不到二万多字的短篇小说改编成电影,却决非易事。于是,<u>武兆堤</u>想起我这个抗大时期的老同学。当时,我在总政任副主任傅钟将军的秘书,<u>武兆堤</u>找到我说:"这改编的事就得找你了,你在朝鲜战场生活战斗了四年,有着跟小说里同样的经历,小说《团圆》太简单了,必须要有大量的素材来充实它。"<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 我推脱说:"没有写电影剧本的经验"。"还要啥经验?你在朝鲜战场上,有那么多的经历和故事,如能融入剧本里,就是最好的经验!"<br></div><div><br></div><div> 见实在拗不过<u>武兆堤</u>,我就接受了这个工作,和<u>武兆堤</u>一起废寝忘食、彻夜笔耕了20多天,终于将剧的雏形框架搭了起来。一番反复斟酌后,总感觉还不够味,没有把主题表达出来,特别是主人公的塑造,缺乏鲜明的个性。<br></div><div><br></div> <h1><font color="#ff8a00"><b>《志愿军日记》原素材<br></b><b>多个原型呈眼前</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div> <u>毛锋</u>突然想起了在朝鲜战场上保留过两个厚厚的《志愿军日记》记录本。<br><br> 它可不是普通的记录本,而是前线战士亲手记录的真人真事,共有上千篇日记。我兴奋地从箱子里翻了出来,细细地翻阅品读,里面有:418团战士腾桂桥,拉响爆破筒与20多个美国鬼子同归于尽;422团连长<u>扬宝山</u>,抱起大石头与美国兵同归于尽;422团一位43岁的老连长,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握着两棵手榴弹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415团在朔宁前线战斗中,涌现了25位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br><br> <u>毛锋</u>说:“战士们感人的牺牲事例很多:如为了部队的前进,47军某团的四名战士先后用自己的身体堵敌人暗堡上的枪口而牺牲;为了作战需要,志愿军战士先后有10多人用身体做“支点”,手举炸药包在炸碉堡、炸炮楼、炸桥梁中英勇献身。但这些英雄壮举都被别人和别的电影和文艺作品表现过了,不宜再重复。”<br><br> <u>毛烽</u>回忆和查看的资料记载:喊“向我开炮”的有<u>赵先有</u>、<u>刘顺武</u>、<u>于树泽</u>、<u>王树昌</u>、<u>蒋庆泉</u>5名,同归于尽的有<u>杨根思</u>,<u>伍先华</u>、<u>孙占元</u>、<u>李文彦</u>、<u>王万成</u>、<u>秦建彬</u>、<u>朱有光</u>…等44名,他们像“<u>王成</u>”一样,不但在战前、战中说出或喊出那种坚强的豪言壮语,而且在战斗到仅剩一两个人时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与敌人同归于尽,表现出了志愿军战士那种忘我的牺牲奉献精神,因此,他们既是真正的“<u>王成</u>”原型,也是“<u>王成</u>式的战斗英雄”。<br><br> 四年抗美援朝战斗经历,使<u>毛烽</u>根据《团圆》编写《英雄儿女》电影剧本得心应手,他说:“该电影的创作,没有虚构成分,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凄美、惨烈的牺牲事实,至亲、至爱、至痛的感人事件多得‘撞人’,因此写《英雄儿女》这个电影剧本和电影里的每一次战斗、每一个人物、都有许许多多战场上的真实原型做基础的。”<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div><br></div> <h1><font color="#ff8a00"><b>“向我开炮”<u>于树泽</u><br></b><b><u>王成</u>原型第一人</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 在塑造成<u>王成</u>形象中,<u>毛烽</u>阅读了大量的《志愿军战报》,有一位志愿军牺牲的战斗英雄<u>于树泽</u>,1951年秋天,47军某部侦察班班长<u>于树泽</u>,带领侦察小分队深入三八线以南的一个美军高炮营阵地去侦察,途中遇敌,随行的三名战士全部牺牲,于树泽通过报话机向部队高喊:“敌人一个连正向我爬来,敌离我100米!80米!50米,快向我开炮!”指挥部问:“你的防炮基础有多少?”<u>于树泽</u>回答:“不要管我,敌人离我就10米了,快向我开炮、快向我开炮!”<div><br></div> <div><br></div><div> 在炮火的硝烟中,侦察班长<u>于树泽</u>的喊声永远地消逝在山谷里。我军的炮击,在<u>于树泽</u>的喊话指挥下,完成了切断敌人退路的阻击任务。<br></div><div><br></div> <h1><font color="#ff8a00"><b>“向我开炮”<u>王树昌</u><br></b><b><u>王成</u>原型第二人</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 <u>毛锋</u>说:激战中,<u>王树昌</u>被派去参加281.1高地东山腿的争夺战。经过一整夜的战斗,整连官兵全部牺牲,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他不断用沙哑的声音呼唤炮火支援,从早晨到中午,有时来不及调炮,他就跳出去,用手榴弹阻击敌人。战斗到了12时,敌人从三面包抄上来,密密麻麻的向<u>王树昌</u>逼近,他连续呼叫我军炮火:“向我开炮! ”最后抱着一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div><br></div> <h1><font color="#ff8a00"><b>“向我开炮”蒋庆泉<br></b><b>王成原型第三人,活下来的英雄</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div> 1953年4月18日,<u>蒋庆泉</u>所在的23军67师201团5连接到命令:“攻占石岘洞北山,扼守阵地,组织炮火大量杀伤反击之敌。”战斗打响前,连长指定了若他牺牲后指挥的人选,一直从排长指定到了班长。经过几轮的争夺,山头终于被我军成功占领,但是,165人组成的加强连,只剩下十几名战士,连长阵亡、排长阵亡、班长阵亡。<br><br> 在阵地的暗堡中,幸存的战士围着担任步话机员的<u>蒋庆泉</u>,以保护他顺利向我炮兵指挥部通报“开炮”的位置。这时候,敌人越来越近了。<u>蒋庆泉</u>向指挥部与我通话的两名话务战士<u>谷德泰</u>和<u>陆洪坤</u>报告了这一情况,他们都很着急。<u>蒋庆泉</u>看着如潮水般逼近的敌人,拼尽全力,冲着步话机嘶吼:“别废话!向我开炮!向我开炮!”<br><br> 快打周围50公尺!打30公尺!打20公尺!",团长<u>孙斌</u>急切问他:"你在什么位置,有何危险?"他庄严急切地呼喊:"别顾我,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向我开炮……"石岘洞北山阵地失守,<u>蒋庆泉</u>炸晕后不幸被俘,敌人把炸晕的<u>蒋庆泉</u>关进战俘营,被俘的志愿军受到非人待遇。<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div><br></div> <div><br></div> <div> 当<u>蒋庆泉</u>再次睁开双眼的时候,他正躺在美军卡车里——他没死成,被运到了美国人的医院,美国人给他两条路,第一条:去日本进修,<u>蒋庆泉</u>说:“我去那儿干啥?日本人侵略中国,我去当汉奸?当间谍?”第二条路,去台湾,他还不去,最后,被关入监狱。<br><br> 在狱中,<u>蒋庆泉</u>与战友们高唱《志愿军战歌》《团结就是力量》,任凭美军怎样拷打,决不投降,死也要坚决回国!集体的抗争,宁死不投降,再次坚守住了监狱阵地。<br><br> 石岘洞北山战斗结束后,《战地报》战地记者<u>洪炉</u>在实地采访时,听说了<u>蒋庆泉</u>“向我开炮”的事迹,没有找到<u>蒋庆泉</u>的他,第一时间采访了当时与<u>蒋庆泉</u>直接通话的两个战士<u>谷德泰</u>和<u>陆洪坤</u>,很快写成了反映<u>蒋庆泉</u>事迹的战地通讯《顽强的声音》,但后因<u>蒋庆泉</u>被俘,这篇通讯没有批准发表。<br><br> 1953年7月27日,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随后,双方进行了交换战俘的工作,<u>蒋庆泉</u>与战友们回国,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终于结束了。<br><br> 抗美援朝胜利后,志愿军归国俘虏们被送到辽宁昌图的归来人员管理处审查甄别。在管理处的一年时间里,<u>蒋庆泉</u>与另外15名战士分在同一个班。在他的印象中,每天的生活就是“认罪和检讨”,“不讲功,只讲过”。<br><br> 归国被俘志愿军战士们仍然穿着志愿军服装,用着印有“抗美援朝”的陶瓷缸喝水,但却不再被认为是军人。负责教育审查归俘的干部有这样的论断:“人民军队的字典里没有被俘,被俘就等于变节。”<br><br> <u>蒋庆泉</u>在接受美军审问时,回答敌人“每人一挺小轻机枪”、“吃大米白面猪羊肉”。每个正常人都知道,这是为了对抗美军的审讯。但是,我军复查的最后结果认定:<u>蒋庆泉</u>被俘后暴露部队的武器装备。<br><br> 他所在的23军67师政治部为他提供了足够的支持,使他只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幸运地保留了党籍和军籍。<br><br> 从管理处出来后,<u>蒋庆泉</u>复员在辽宁老家“隐居”了半个多世纪,乡亲们只知道他当过兵,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他以务农为生,并和老家姑娘成亲,育有两男三女。<br><br> 在“文革”中,他受到党内警告处分的档案,被造反派翻出后,他又一次受到了冲击。运动的时候要斗争他,说他是叛徒。公社屋里都是批他的大字报,墙上是,绳子上挂着也是。<br><br> 1981年12月的一天,民政局和组织部来了两个同志,宣布取消他的党内处分。<br><br> 那一天,在朝鲜战场上一滴眼泪都没流过的<u>蒋庆泉</u>,大哭了一场。<br><br> 战地记者<u>洪炉</u>一直没有忘记<u>蒋庆泉</u>,他在2000年发表了《“<u>王成</u>”你在哪里》一文,公开寻找<u>蒋庆泉</u>,文中还提到了与<u>蒋庆泉</u>通话的谷德泰和陆洪坤。<br><br> 2004年,<u>崔永元</u>主持的《电影传奇》栏目制作了《英雄儿女》专辑,受访的一位嘉宾说电影中的<u>王成</u>是有原型的,在阵地高喊“向我开炮”的23军战士叫<u>蒋庆泉</u>。<br></div><div><br></div> <div><br></div> <br> <u>蒋庆泉</u>的儿子蒋利看到文章和电视,<u>蒋利</u>联系了<u>洪炉</u>等人,让<u>洪炉</u>与<u>蒋庆泉</u>相见,<u>蒋庆泉</u>这个“活着的<u>王成</u>”从此出现在公众面前。<br><br> <u>蒋庆泉</u>为什么选择沉默?<br><br> 他自己说:“银幕上的英雄<u>王成</u>牺牲了,而我还活着,我有过那段(被俘)经历,我不想给英雄抹黑。”<br><br> 浙江卫视的综艺视频《我看你有戏》节目,八位抗美援朝老军人合唱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说了抗美援朝的快板书,获得全国观众的敬佩点赞,台下评委<u>张国立</u>、<u>冯小刚</u>、<u>成龙</u>等人纷纷起立,向蒋庆泉八位老志愿军战士,舍命保家卫国的老兵们致敬!合影。<br><br> 电影《英雄儿女》中扮演<u>王成</u>的演员<u>刘世龙</u>为<u>蒋庆泉</u>擦着泪花说:“我只是一个普通演员,您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都应该向您学习致敬。”<br><br> <u>罗援</u>将军到海大作讲座,说起<u>蒋庆泉</u>的事,让人感动。十年动乱结束后,中央专门下发文件,为当年志愿军被俘战士落实政策,当组织千辛万苦找到<u>蒋庆泉</u>的时候,此时80多岁的伤残老兵蒋庆泉与老伴做鞋垫,靠到集市上卖鞋垫帖补生活。<br><br> 周围的父老乡亲才知道他们身边这位平凡的老人竟然是一名大英雄。政府要给他补偿和特殊待遇,老人都谢绝了,只提出一个要求就是希望得到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br><br> 总政治部听到消息后,专门为老人特制了一枚参战纪念章。<u>罗援</u>将军跟着总参去给老人授章,亲眼目睹了这一感人场景。<u>蒋庆泉</u>老人身着戎装,精神矍铄登上主席台。<br><br> 他的老首长,当年志愿军23军政委,年逾百岁的<u>裴周玉</u>老将军,由两名战士搀扶着也登上了主席台。<br><br> <u>蒋庆泉</u>老人声如洪钟,高声报告:“<u>裴政委</u>,我是志愿军23军战士,我的团长***牺牲了;营长***牺牲了;连长***牺牲了;排长***牺牲了,现在你的战士蒋庆泉...来向你报道!”<br><br> <u>裴周玉</u>老将军颤颤巍巍地将参战纪念章别到<u>蒋庆泉</u>的胸前,随即两位耄耋老人相拥着嚎啕大哭……。<br><br> 2010年4月,<u>洪炉</u>终于在大岭村找到了<u>蒋庆泉</u>,而且他把当年描写他英雄事迹的那篇战地通讯《顽强的声音》的手稿交给了他。不久之后在媒体的帮助之下,<u>蒋庆泉</u>同样和几十年前的<u>陆洪坤</u>战友也取得了联络。二人相见,当年曾经在惨烈的战斗当中,被步话机的电波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两个年轻战士,如今都已是白发苍苍了。相隔58年的重逢,面对<u>洪炉</u>和<u>陆洪坤</u>两位老战友的证明,<u>蒋庆泉</u>终于坦然地说出了那一句:“我就是<u>王成</u>的原型。”<br><br> “这洪老整整找了我十多年,<u>陆洪坤</u>也在找,找我十多年,这是何等,何种感情,用什么语言可以表达,我说不好,谢谢同志们和战友了”。<br><br> <u>洪炉</u>:“我们好好活,好好活。”<br><br> <u>蒋庆泉</u>:“好好活。” <div><br></div> <h1><font color="#ff8a00"><b>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的<u>杨根思</u><br></b><b><u>王成</u>原型第四人</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 <u>杨根思</u>在淮海战役中先后多次荣立大功、小功,被评为战斗模范,荣获了“爆破大王”、“华东一级战斗英雄”、“华东三级人民英雄”、“全国战斗英雄”等光荣称号。1950年11月25日,中朝军队发起了第二次战役,11月28日,<u>杨根思</u>奉命坚守107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11月29日,战斗持续一天一夜,<u>杨根思</u>率领全排接连击退美军 8次进攻,当弹药用尽,美军发起了第9次进攻时,<u>杨根思</u>抱起最后的炸药包,冲入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完成了切断敌人退路的阻击任务。<div><br> <u>毛锋</u>说:为了造型英雄形象,将<u>杨根思</u>抱炸药包的事迹,改编入了<u>王成</u>手持爆破筒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情节,没加任何虚构,所以说杨根思是<u>王成</u>原型第四人。</div><div><br></div> <h1><font color="#ff8a00"><b>“我的爱人<u>宁敏</u><br></b><b><u>王芳</u>原型之一”</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 <u>毛锋</u>说:对于影片文工团员<u>王芳</u>的形象,我是不陌生的,我爱人<u>宁敏</u>就是47军文工团员,文工团的生活,我是熟悉的,象<u>王芳</u>歌唱炊事员的临场采访、现场演唱,或行军途中的呱哒板(竹板)宣传,都是朝鲜战场宣传鼓动工作的真实再现,这些都是<u>宁敏</u>战场生活的写照,她帮助我开拓了思路,她是<u>王芳</u>的原型之一。<div><br></div> <h1><font color="#ff8a00"><b>“女英雄<u>解秀梅</u><br></b><b><u>王芳</u>原型之二”</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 <u>解秀梅</u>,女。1932年出生,河北省高阳县于提村人。小时候家里很穷,1948年 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在部队文工队工作。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68军 202师政治部文工队的队员。电影《英雄儿女》<u>王芳</u>的原型之二。她是我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荣立一等功的女战士。<div><br></div> <div><br></div><div> <u>解秀梅</u>是最早入朝女兵,她所在的部队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连续18天艰苦行军,背着和男同志一样重的东西跋山涉水,不仅没有掉队,还始终把身体弱的战友<u>王喜斌</u>的挎包和三四公斤重的米袋子放在自己的肩上。<u>解秀梅</u>边走边给战友们鼓劲。她因此被评为文工队的行军模范。</div><div><br> <u>1951</u>年11月下旬,上级派她和文工队的几位同志代表师首长到前线慰问和护理伤员。在手术所的日日夜夜里,她把身心全部倾注在对伤员的护理上。</div><div><br> 每当伤员抬进所里,她就急忙把伤员的鞋子、袜子脱下来,然后,用双手紧捂着伤员冰冷的脚,或把伤员的脚放在自己的袖筒里取暖。有的伤员的脚冻得像冰溜子,袖筒里暖不过来,她就干脆把伤员的双脚放在自己的怀里。“情到最真已无言”,<u>解秀梅</u>的举动使在场的伤员们既惊讶又感动,纷纷和她握手,表达杀敌决心。</div><div><br> <u>解秀梅</u>还和文工队的战友把英雄们不畏强敌、英勇作战、忠于祖国的事迹编成故事、快板和唱词,为大家表演、唱歌,鼓舞了大家的战斗意志。</div><div><br> 11月30日下午1时许,<u>解秀梅</u>刚从山上打柴回来,忽然来了9架敌机,疯狂地向手术所所在的村庄进行轰炸和扫射。当时其他伤员都转移了,唯剩下一个身负重伤的 605团排长<u>李永华</u>还没有来得及转移。这时,手术所的房子全被大火包围了,敌机仍在接二连三地低空俯冲。<u>解秀梅</u>毫不犹豫地冲了进去,很快把<u>李永华</u>背了出来。</div><div><br> 刚出门外三四步,“嘭、嘭”,两个汽油弹落在手术所的房顶上。顿时房子被冲天大火吞没。火星溅了他们一身。<u>解秀梅</u>急忙扑灭了<u>李永华</u>身上的火焰,背起他就跑。这时,敌机更加疯狂起来。成串的炸弹惊天动地般落在他们的身前和身后。<u>李永华</u>急促地催她:“快放下我,赶紧隐藏,别为了我让你也负伤。”<u>解秀梅</u>说:“ 我的任务就是保护你。”</div><div><br> 突然,一颗炸弹从头顶上扔了下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u>解秀梅</u>在放下李永华的同时,一骨碌又转身扑在他的身上。炸弹在他们身边爆炸了。弹片、石头、沙土满天飞扬。<u>解秀梅</u>的棉袄被弹片打破多处,石头把她身上崩得青一块紫一块的,胳膊也被打得鲜血直流。她爬起来,一看<u>李永华</u>一点儿也没伤着,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u>解秀梅</u>立即背起他继续往山上跑,终于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div><div><br> <u> 解秀梅</u>这个动人的故事很快传遍了前线的每个角落。指战员们无不敬佩她的献身精神。战后,<u>解秀梅</u>荣立一等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br></div><div><br></div> <h1><font color="#ff8a00"><b>第一个敢请<u>毛主席</u>签名<br>并搂住<u>毛主席</u>脖子的女英雄<u>解秀梅</u></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u><br></u></b></font></div> <div><br></div><div> 1952年1月,<u>解秀梅</u>被选为志愿军回国代表,并于5月23日受到<u>毛主席</u>的接见。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面的大草坪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文艺工作者归国观光团受到<u>毛泽东</u>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那天,<u>毛泽东</u>的脸色一直很凝重,看到这些年轻人,他怎么能不想起永远回不来的爱子。<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 接见时,作为志愿军归国代表之一,我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荣立一等功的女战士<u>解秀梅</u>荣幸地向<u>毛主席</u>献花,请<u>毛主席</u>为她签了名。这位女文工团员给<u>毛泽东</u>献上鲜花、握手后,突然扑到<u>毛泽东</u>怀里,紧紧拥抱着,情不自禁地失声痛哭,泪流满面。</div><div><br> 当时<u>解秀梅</u>激动的抱住<u>毛主席</u>哭泣的时候,可能也没有想到<u>毛主席</u>的反应,当时<u>毛主席</u>脸上没有了一贯微微笑的表情,而是闭上了眼睛,神情凝重。</div><div><br> 有人对<u>毛主席</u>的表情进行解读,大多数的人认为,<u>毛主席</u>在这一时刻或许想到了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长子<u>毛岸英</u>,这种失子之痛油然而生,因此在<u>解秀梅</u>抱住主席的一瞬间,他“动情”的闭上了双眼。</div><div><br> 拍摄这张照片的<u>吕厚民</u>并不这么认为,多年后<u>吕厚民</u>回忆起来这件事儿,他觉得:“拥抱在当时还是西方礼宾的方式,<u>毛泽东</u>没有预料到<u>解秀梅</u>有这样的举动,他可能被吓了一下,头低着,显得有些矜持。”</div><div><br> 1956年,<u>解秀梅</u>从部队转业,后到河北华兴印刷厂担任领导工作。1996年1月30日,<u>解秀梅</u>因病于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逝世,安葬在双凤山革命公墓。<br></div><div><br></div> <h1><font color="#ff8a00"><b>政治部主任<u>王东</u><br></b><b>原型就是我47军政治部主任</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 <u>毛锋</u>说:影片中的政治部主任<u>王东</u>的形象,是我最熟悉的人物。我在朝鲜战场的四年里,基本都在47军政治部机关工作,影片中<u>王主任</u>的工作环境、战争生活、习惯动态,以及他在战斗中的指挥若定、沉着刚毅我都再熟悉不过,原型就是我47军政治部主任。<div><br> 他所表现的父女之情、战友之情、阶级之情,正是我亲历和见证的。我接待过祖国慰问团,当过慰问团长和<u>郭沫若</u>的临时秘书,见证了志愿军与祖国亲人之情,亲历了中朝军民之间的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深情厚意。</div><div><br> 整个创作过程中,朝鲜前线的一幕幕真实生活,叩击着我的心灵,有时写着写着便不由自主地一任泪水汩汩而流……历时28天,总计3万字的电影剧本《英雄儿女》终于象足月的婴儿诞生了。很快,剧本转到了文化部,<u>夏衍</u>指示电影局主管领导:"重点拍好这部影片,胶片要用从英国进口的。"同时,剧本也送到了远在上海的巴金手里。<u>巴金看</u>后,表示同意将它拍成电影。</div><div><br></div> <div><br></div> <h1><font color="#ff8a00"><b>《英雄赞歌》<u>公木</u>词、<br></b><b><u>刘炽</u>曲、<u>张映哲</u>首唱</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 <u>毛锋</u>说:接下来是电影主题歌曲的创作,我和<u>武兆堤</u>分头写,然后再一起碰,几次易稿都不满意,总感到词写的太实、太白、不深。<u>武兆堤</u>说:“我去找一下长春师大的教授<u>公木</u>,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歌词作者,他很有水平,写过不少的歌词,何不请他来帮忙?”<u>武兆堤</u>跟公木一说,<u>公木</u>欣然接应允了,仅用一天就完成了歌词的改写,从长春寄到北戴河。我俩一看,真不愧是著名词作家,写的真诚、深邃、浪漫。<u>公木</u>在信中附言:"是剧本启发了我的灵感,是剧本的人物催生了歌词的生动。"<div><br> <u>公木</u>又找长影的著名作曲家<u>刘炽</u>谱了曲。<u>刘炽</u>历任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教员,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作曲兼艺术指导,中央实验歌剧院作曲兼艺委会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中国音协理事,《歌曲》编辑部编委等职。新中国最著名电影音乐人,代表作《我的祖国》、电影纪录片《祖国的花朵》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div><div><br></div> <div><br></div><div> 张映哲是电影《英雄儿女》插曲《英雄赞歌》的原唱者,1928年生于辽宁抚顺,1947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文工团合唱队队长、副团长等职。 1964年,当时的<u>张映哲</u>是空政歌舞团的一名独唱演员。在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中,她的演唱给领导和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她就接到通知,让她为电影《英雄儿女》录制插曲《英雄赞歌》。她特别擅长演唱风格豪迈奔放、气势磅礴的歌曲,她为电影《英雄儿女》录制的插曲《英雄赞歌》影响广泛,脍炙人口,被几亿人传唱了。<br></div><div><br></div><div> 从此,《英雄赞歌》激昂旋律很快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也在百忙中观看了这部影片后。立即给在文化部和中国作协任职的<u>刘白羽</u>打了电话,<u>周总理</u>说:“我想,作家一定要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你们不是到了火热的斗争中写出了新的作品吗?<u>巴金</u>带了头,他到了抗美援朝战场,深入生活,很好嘛!写出了《英雄儿女》那样好的作品。”<br></div><div><br></div> <h1><font color="#ff8a00"><b>在那个特殊年代里<br></b><b><u>周恩来</u>总理最早提出要解放四部电影<br></b><b><u>毛泽东</u>主席获准</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 <u>毛锋</u>说:在那个特殊年代里,《英雄儿女》被污蔑为“宣传个人英雄主义、宣传战场上的儿女私情,不宣传<u>毛泽东</u>思想”,因而被禁演,我也因此被关押,囚禁了一年零八天。<div><br> 但我坚信,这部影片没有错,我坚信,一名共产党员要为捍卫真理而斗争,这就是我的信念和意志,我无怨无悔!让我欣慰的是,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是<u>周恩来</u>总理最早提出要解放四部影片:首先就是《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铁道卫士》、《奇袭》,后又得到毛泽东主席的获准,才重新上映。</div><div><br></div> <h1><font color="#ff8a00"><b>最后一次率团慰问两山作战部队<br></b><b>和离休后的爱国教育传播</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 <u>毛锋</u>,这位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自卫还击的老英雄,在1984年我军胜利收复老山、者阴山期间,率团赴前线慰问演出,结束讲话中告诉参战部队与参演人员:“我已超过了离休年龄(1923年出生),这是我的最后一次率团谢幕演出-----”每位军人,在即将脱下军服的那一时刻,对部队的情感,总是恋恋不舍,当他讲到从38年穿上军服,到84年即将脱下,其表情与语言变得格外沉重,参战官兵与参演人员为此流下了热泪------。<div><br></div> <div><br></div><div> <u>郑重</u>含泪按下了快门,为<u>毛部长</u>的谢幕发言,拍下了他着65式军服,佩戴总政治部颁发的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纪念章和昆明军区政治部颁发的收复老山、者阴山纪念章的军人照片。</div><div><br> 离休后,在纪念抗美援朝胜利50周年的日子里,<u>毛锋</u>说:朝鲜停战后,我被调到了总政治部文化部,后任昆明军区文化部部长。1985年离休进干休所,我的晚年生活很丰富,担任300多个单位名誉校长、德育老师、客座教授、校外辅导员、名义指导员等职务,累计作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传统报告1000多场。能参与《英雄儿女》的编剧是我的幸运,我要象影片中<u>王成</u>说的那样:"活着就要象条龙,不能象条虫!"</div><div><br> “回忆电影《英雄儿女》人物原型寻找的过程和他们产生的经过,其实就是重温纪念与学习抗美援朝所有英烈的过程,那种与朝鲜人民并肩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作战的特殊岁月是永远都要铭记的!”</div><div><br> “这对于用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我们的后代,用钢强的部队捍卫国家主权,用英雄的人民促进祖国统一、用永不变色的信仰去实现强军强国之梦,都有着必要的、进步的、积极的意义。”<br></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毛泽东主席诞辰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编辑部总编郑重 助编邓超</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2022年6月13日</font></div></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