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载2022年6月14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武邑(侯福志)</p><p class="ql-block"> 邢窑村,今属武清区崔黄口镇,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不足一公里。据《天津市地名志∙武清县》载,清顺治年间,有邢姓人家在此以烧窑为业,成村后遂定名为邢窑。上述说法比较笼统,需要结合文献进行梳理。</p><p class="ql-block"> 康熙十四年(1675)、乾隆七年(1742)梓行的《武清县志》未有邢窑村的记载。光绪七年(1881)出版的《武清县志》始称为邢家窑。但到了1914年,在《京兆武清县地图》上,邢家窑分别被标注为大兴(应为邢)窑、小兴(应为邢)窑。其中大邢窑在西,小邢窑在东。1939年,在《武清县全图》上,称为“邢窑”。但在1948的《武清县全图》上则改为邢家窑。新中国成立后,始称邢窑。</p><p class="ql-block"> 根据上述分析,邢窑村名称的演变大致经历五个阶段,即从邢家窑开始,先后更为大小邢窑、邢窑、邢家窑,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邢窑。</p><p class="ql-block"> 关于大邢窑、小邢窑的区分,文献上无记载。据家住前营村(与邢窑村毗邻)的95岁的高士德先生介绍,清光绪年间,有几户陈姓山东移民在邢窑村西侧不远处定居,成村后被称作“小邢窑”。为与“邢窑”区分,人们将邢窑村称作“大邢窑”。后因两个自然村的住宅相连,便于20世纪30年代合为一个村,仍称作邢窑。</p><p class="ql-block"> 高士德还补充说,陈姓以制作切糕为业,其切糕在崔黄口一带颇为有名,被誉为“切糕陈”。另据今年85岁的郑连祥(原村党支部书记)介绍,在村庄的最东头,确有一处“窑疙瘩”,那是由邢姓家人家开办的砖窑旧址,邢窑村村名即源此。民国时期,在“窑疙瘩”西边,曾有一座土地庙,新中国成立初期被拆除。现“窑疙瘩”及土地庙址,均已变成民居。</p><p class="ql-block"> 邢姓、陈姓均为邢窑村大户,各有二三百人。除此外,还有郑姓、崔姓、张姓等人家。其中郑家有两大户,共计四十多人。村里曾涌现出了不少名人。如郑洪江,他从邢窑村入伍,曾参加过1979年的中越自卫反击战,因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后被提拔为师政委,退休前在解放军总参谋部工作。安伍瑞是邢窑村的一名南下干部,他在解放战争中随部队南下,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湖南省衡阳市的一位区长。</p><p class="ql-block"> 邢窑村是一个富裕村。曾创建过地毯厂、鞋厂、酒厂。其中酒厂位于村西,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是一家传统的“老烧锅”,生产正宗的高梁白酒,是武清著名的“运河大曲”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邢窑村还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村庄。在抗战时期,这个村即有党的地下工作者活动。在1945年敌我拉锯时期,地下党曾组织村民开挖过地道。地道分布在东西大街的南侧,与各家各户相通,另在村东口今津蓟铁路附近设置地道出口。郑连祥的家大门口,过去就是一个地堡,这个地堡有四个枪眼,打完后就可以下地道逃走。武工队的负责人叫普京,他很机智,每天背着一支盒子枪,活动在崔黄口岗楼附近,为崔黄口的抗战和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在抗美援朝时期,邢窑村还有三位志愿军战士赴朝参战,他们是高子明、邢德胜、陈耀增。高子明参加上甘岭战役,他是一名通讯兵。在一次战役中,我方阵地被打得只剩下他一人,但他并不畏惧,始终抱着报话筒并保持着与上级机关的联系,为志愿军组织反攻奠定了基础。战后他荣立二等功,并被人们誉为活着的“王成”(《英雄儿女》人物形象)。上世纪七十年代,高子明在老家去世,享年七十三岁。</p> <p class="ql-block">村委会</p> <p class="ql-block">崔黄口圆通寺</p> <p class="ql-block">访问郑连祥老人(原村支部书记)</p> <p class="ql-block">郑连祥老人对村里老事知道不少</p> <p class="ql-block">与郑先生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 侯福志:笔名御河轩主、武邑等。1964年11月11日生于武清县石各庄公社李各庄村。天津知名文史学者、乡土文学作家。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档案馆近代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自1986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累计在《天津日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中国老年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报纸及《地球》《化石》《天津文史》《天津史志》等杂志上,发表文史随笔、科普作品及散文作品2000余篇。 </p><p class="ql-block"> 累计出版著作有:《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大地史诗——地质史上的天津》《津沽谈往录》《津沽乡情录》《沽水旧闻录》《桑梓纪闻》(卷二)、《桑梓纪闻》(增补本)、《津沽诗集六种》《老天津的旧报旧刊》《李各庄风土记》《武清乡村老物件》《报人王小隐其人其事》等十多部。主编或参与主编了《天津地矿工作二十年》《天津地热(温泉)志》等著作。另参与和平、河西、河东、河北及武清等5个区的30余本文史资料编辑或撰稿工作。</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