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管控严格,宅家很久了,实在闷得慌,于是趁着一个天气晴朗的周末,一家人驱车前往九龙岭去踏青游玩,行车路上,女儿提出先去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故居看看,大家一致同意,欣然前往。从城区出发沿宽阔平坦的绿汀大道途经仙槎桥镇,两旁高楼大厦林立,农村一幢幢别墅随处可见,以前的土砖矮房早已无影无踪了,我们正惊叹家乡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不知不觉间进入九龙岭镇境内,这里公路不像前面那么平坦了,大多是上坡路,地势逐渐抬高,在导航的指引下,我们驶入了去贺绿汀故居的村道,虽然村道不是很宽,弯弯曲曲上坡下岭,但都是水泥马路,路边路灯杆高高挺立着,俨然如城区大街一样。来到贺绿汀故居前,一幢古朴的农村砖木瓦房的三合院呈现眼前,前面靠右是门房,里面正中间一排正房,正房两侧各有一栋厢房,整个三合院院外侧青砖围墙,依山傍水而建,青松翠竹拥簇着院落,院前是一个设有篮球场的广场,广场前面和侧面各有一口大池塘,青山绿水,环境优雅,确实是钟灵毓秀之地。我们边参观边不由自主的唱起了贺绿汀代表作之一的《游击队歌》,“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歌声在青山松涛上空回荡,我们仿佛回到了烽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仿佛看到了在这歌声激励下成千上万的革命英雄顽强杀敌的伟大形象,顿感斗志昂扬,心潮澎湃,浑身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和力量……由于疫情影响,故居没有开放,这次我们只能在故居外围参观,要等以后疫情缓解了再来好好瞻仰了解其全貌。贺绿汀故居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在社会主义新的建设时期继续发挥着思想和实践教育的特殊作用。时间过得很快,原定参观完贺绿汀故居后去爬九龙岭,估计爬山来回时间比较长,时间不够用了,大家一致同意去附近的黄家坝水库游玩。 黄家坝水库坐落在九龙岭山脚下,是邵东市最大的水库,可灌溉面积达十几万亩,在解决群众及田地干旱季节时的用水问题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现在水库为邵东市重要的居民饮用水源,邵东市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已经做为邵阳市的饮用水源头而被保护起来了。按照导航经过崎岖蜿蜒的山间小道很快就来到黄家坝水库了,远远就望见了用土石垒砌夯实的水库主坝基,坝基下面斜坡上占了斜坡很大一部分用白色涂料书写的“黄家坝水库”五个大字,在斜坡绿色草坪的衬托下看上去十分抢眼。来到坝基上,由于春季雨水丰沛,水库蓄水充足,水质清澈,水面辽阔,波光粼粼,一眼望不到尽头,水库中由于水面上升而形成了好些四面环水的小岛,这些小岛由于地处水库中央,人迹罕至,成了白鹭、野鸭等野生飞禽的天然栖息地。水库四面环山,尤其是旁边的九龙岭,山势高耸,九峰连绵,云雾缭绕,山上植被茂密,繁花似锦,风景秀丽,宛如仙境,更有美丽的传说。(传说中,玉皇大帝派神仙寿福菩萨下凡巡视,在此山中盘踞了10条神龙,但寿福菩萨在数的时候,没有发现自己脚下原来还飞着1条龙。所以寿福菩萨数来数去,以为只有九条,而事后脚下这条龙因生气而飞往了广西,所以此岭只有九条龙,而后被人们传说开了,并以九龙岭而命名。)青山环抱着绿水,绿水倒映着青山,山水辉映,真是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 水库旁还有一座石头公园,怪石嶙峋,姿态各异,颇具野趣。有公路环绕整个水库,可以骑自行车沿水库环游一周,感受湖光山色,徜徉灵山秀水。水库旁最出名的景点应是周子洗墨池,相传宋朝著名理学家周敦颐曾在此读书研易著书立说,洗墨池就是佐证。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是人民音乐家贺绿汀和新闻怪杰严怪愚的故乡。 战天斗地,其乐无穷。黄家坝水库于1958年9月始建,1960年竣工,历时近三年,全靠人工挖掘修建而成。当时没有推土机、挖土机等现代化机械,全靠人力修建。当时动员了上万人,自带锄头等工具,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从四面八方涌进工地,在主坝和副坝周围安营扎寨,蔚为壮观。水库修建工程规模大,技术性强,要求高,仅仅依靠人力要修成谈何容易。饶是如此,参与修水库的民工们个个劲头十足,他们头戴斗笠,脚穿草鞋,自带扁担、奋箕等工具,各小组插着红旗,喊着口号,唱着打夯歌,日夜奋战在工地上。当年父亲也参加了这场浩大的工程建设,他曾经跟我说起过修黄家坝水库和在益阳市安化县修“三线”的事,当年父亲修水库时还只有十五六岁,但也要当一个成年劳动力使用,挑土、夯坝基等样样要做,幸亏父亲身体结实,吃得消,和成年人比起来毫不逊色,甚至超额完成任务。当时工地上的要求是“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无雨拼命干”, 鼓劲口号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严寒酷暑,风雨无阻,热火朝天,干劲十足。如有偷懒耍滑、拣轻怕重的人,会被整惨。在父亲那个组里,有个村组长,人长得瘦小,整天拿着一个话筒在工地上发号施令,喊空头口号,大家都很厌烦他。其中一个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冲着他吼了起来,不要天天喊口号,你担土能担得赢古达年轻伢几(我父亲)就让你天天喊。那个村组长被大家这么一激将,下不来台,只得一咬牙说 ,来呀!比就比。于是其中一个民工给他俩的奋箕装满土并压实,一起挑起向坝基的方向走去,几乎是一路小跑着往前走,但土又不能掉,那个村组长力气不够,连背都压弯了,远远的落在父亲后面了,父亲早就到坝基上了,他还在吃力地往前挪。在大家的一片哄笑声中村组长把那担土拼命挑到了坝基上,刚放下担子,可能是压出了内伤,一口鲜血喷涌而出……其他组还有更老火的,大冬天,脱掉偷懒的人上衣,直接绑在柱子上吹西北风,直到偷懒者求饶认错为止。由于这种方式过于粗暴,有点像土改时的斗地主,水库工程指挥部后来做了整改,禁止使用打、骂等各种野蛮粗暴的方式管理民工了。 水库修好后,配套的灌溉系统水渠、倒虹吸等又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终于修好。水库修建期间,民工们最开心的活动就是打牙祭和打散架(摔跤)。由于当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大家生活条件很差,能吃餐饱饭都算好的了,平时大家就吃家里带来的榨菜等,很难得吃餐肉,于是几个民工一起凑钱买些鱼肉改善一下生活,就是这样的打牙祭活动也不是经常能搞,往往要间隔很长一段时间才搞一次。水库工地上大多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一有空闲,大家聚在一起玩打散架、扳手腕等游戏,打散架需要力量和技巧,大家玩的不亦乐乎,父亲力气比较大,往往鲜有对手。 献计献策,情系故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驻邵某军用机场经常在黄家坝水库的小岛上搞轰炸演习,对水库环境有不利影响,还对周边百姓有安全风险,八十岁高龄的贺绿汀听说后,于一九八零 年四月和夫人姜瑞芝及胞兄贺培真(毛泽东湖南一师同桌好友 )千里迢迢赶回邵东,专程前往驻邵某机场向当时机场领导反映情况并提出了迁移靶场的建议,机场领导认真 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后把靶场改到更合适的地方去了。这次回来,贺绿汀还参观了邵东县农科所养猪场、黑田铺公社圳炫茶场、邵东五金厂、黄家坝水库等许多地方,并特地到他60年前当过音乐绘画教员的灵山寺学校看了看,了却了这位老音乐家多年的心愿,并欣然为该校题写了校名。临回上海的前一天,他在招待所紧闭房门,任何来客不见,铺开稿纸,写了整整一天,洋洋数千字,为邵东的发展出谋献策,作为对家乡和家乡人民的深情回报。 <p class="ql-block">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黄家坝水库以前主要以灌溉农田为主,现在国家政策方针有所调整,对地势较高的田土实行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政策,黄家坝水库的灌溉功能不断淡化了,逐渐转化为邵东市重要的居民饮用水源,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继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这个转化过程中,由于现在有挖机等现代化的机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修建时间,输水管道铺设等工程很快就完成了。其中的输水管道等材料就是由灵山学校毕业的企业家李教言先生(我初中同桌好友)提供的。黄家坝水库在历届政府及几代邵东人的共同努力下,在邵东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邵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们一定要把这座“金山银山”更好的保护起来,让它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让它的光芒更加璀璨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图 熊拥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