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5.17 顺德自然科学馆

siangrui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顺德自然科学馆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市民活动中心负二层,建筑面积约6900平方米,设有“地球奥秘厅”“生命轨迹厅”“化石挖掘体验厅”以及临展厅、文创产品展示区、多功能室等,现有各类自然标本3000多件,包括丰富多样的矿物岩石标本,以及寒武纪澄江生物群化石、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等具有代表性的古生物化石标本。顺德自然科学馆是一座集收藏、展示、科普教育三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展示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坐7号地铁到“北滘公园”站,由B2出入口上来过马路对面就是“北滘镇市民活动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前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地球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颗美丽的蓝色行星,起源于46亿年前的原始太阳星云。在经历了吸积、碰撞等漫长的物理演变过程后,地球系统逐渐由简单变得复杂起来,并带来了地貌的变迁,高山成谷,沧海成陆,而且这些变化仍在不断地发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时间为宇,空间为宙,宇宙是一个运动、发展和变化的世界,在浩渺无垠的宇宙星空中,地球只是亿万行星中的一颗。然而,地球有着适宜的环境来孕育生命,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千万个物种的家园。这让地球成为目前已知的天体中独一无二的星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宇宙(Universe)在物理意义上被定义为所有的空间和时间(统称为时空)及其内涵,包括各种形式的所有能量,比如电磁辐射、普通物质、暗物质、暗能量等,其中普通物质包括行星、卫星、恒星、星系、星系团和星系间物质等。宇宙还包括影响物质和能量的物理定律,如守恒定律、经典力学、相对论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银河系是太阳系所在的星系,其直径约为100,000多光年,中心的厚度约为6,000多光年,包括1000到4000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团、星云,还有各种类型的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所组成的棒涡星系系统,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一个支臂猎户臂上,至银河中心的距离大约是26,000光年。然而在浩瀚的宇宙中,银河系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观测数据显示,在可观测宇宙中存在着上万亿个星系,而银河系的大小在众多的星系中只能算是“中等偏下”的水平。整个宇宙的大小可能为无限大,目前人类可观测的宇宙范围估计其直径为930亿光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前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在星云演化初期,首先在中心部分形成太阳,其余残留部分变成环绕太阳的星云盘,星云盘中的尘粒相互碰撞而吸积成为星子。在引力作用下,大星子吞并附近的小星子,进而成为行星的核心,逐步演化成行星,地球就是其中的一颗。刚形成的地球基本是各种石质物的混合体,平均温度不超过1000℃,随着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引力势能的释放,内部逐渐升温,局部熔融。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分异开始,最后地球就形成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层结构,此后又逐渐演化形成地球的水圈和大气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躁动的地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球球上的地貌并非一成不变,在持续系统的地质运动作用下,高山变成深谷,沧海化为桑田,塑造出不同的地表形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地质学中把引起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构造及地表形态发生运动和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依据动力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又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内外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地球的面貌不断发生着变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同时,随着人类的诞生与发展,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日益扩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矿物与地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矿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是由地质作用或宇宙作用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天然结晶态的单质或化合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矿物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的影响下,通过结晶、升华和化学作用等途径形成各种矿物,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矿物晶体形态各异,记录着地球的物理化学变化,是地质科学和美学的双重载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在由数干亿个星系组成的浩瀚字宙中,地球只不过是其中的沧海一粟。然而令人惊叹的是,这颗不起眼的蔚蓝色星球孕育出多姿多彩的生命奇迹,成为人类和所有已知生命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地质年代是指地球表层(地壳)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其时间表述单位为: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为:宇、界、系、统、阶、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绝对地质年代)。这两方面结合,才构成对地质事件及地球、地壳演变时代的完整认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太古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早期生命出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灸热的火球,地表逐渐冷却后形成了地壳。岩浆喷发将大量水蒸气带到空中,凝结后以降雨的形式汇聚成最初的河流和海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海洋中各种化学物质互相结合,形成有机分子,生命或许就在这最初的海洋中孕育,并在以后的岁月中,给地球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这一时期生命存在形式非常简单,科学家通过对零星的化石证据研究,不仅证明了它们的存在,而且有了比较深入的认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元古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生命爆发序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从距今25亿到5.7亿年的漫长时期内,生物界由原核生物演变为真核生物,占主导地位的是菌类、藻类,因此元古代也称作菌藻时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这一时期发生过严重的全球冰冻事件,即新元古代大冰期,早期生命的进化似乎受到了严重阻碍。但在冰期过后,地球迎来埃迪卡拉纪(距今6.35亿-5.41亿年),生物呈现出爆发式的进化历程。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在全世界各地发现了多处埃迪卡拉纪的化石群,其中像澳大利亚埃迪卡拉生物群、中国安徽蓝田生物群和贵州瓮安生物群最具代表性,这些以软体多细胞无壳生物为代表的多细胞真核宏体生物群开始各自演化,拉开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序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古生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生物圈大发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古生代以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为起点,以地质历史上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落幕,历经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在这近3亿年的漫长岁月里,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其中以三叶虫、菊石、鹦鹉螺、角石、笔石、珊瑚类等最为繁盛。起源于寒武纪的鱼型脊椎动物在泥盆纪进入飞跃发展时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随着植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登陆,在泥盆纪晚期肉鳍鱼类登上陆地进化为两栖动物,陆地变得生机盎然,昆虫等无脊椎动物更是在石炭纪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崛起。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整个古生代,生命完成了从海洋扩张到陆地和天空的重大飞跃,水、陆、空三位一体的生物圈彻底形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寒武纪(距今5.41亿年--4.85亿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寒武纪早期,海洋中出现了具有坚硬外壳的生物,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三叶虫。由于三叶虫繁盛于寒武纪,因此这一时期又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寒武纪气候温暖适宜,海洋面积广阔,为大批新物种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澄江生物群想象复原场景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澄江生物群发现于云南澄江帽天山附近页岩中,是已加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早寒武纪生物群。5.3亿年前,云南帽天还是一片温暖的浅海,澄江生物群就生活在这片海洋中。研究表明,澄江生物群包含了200多种海洋生物,涵盖了藻类、多孔动物、腔肠动物、曳鳃动物、叶足动物、节肢动物(种类最多,约占物种的40%)、腕足动物、棘皮动物、脊索动物等10多个主要生物门类,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重要凭证。为研究地球早期延续时间为5370万年的生命起源、演化、生态等理论提供了珍贵证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奥陶纪(距今4.85亿年-4.44亿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奥陶纪海洋生物空前繁荣,全球海洋动物的科和属级的丰度在寒武纪的基础上增加了3到4倍,导致整个海洋动物群的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出现了笔石、牙形类、介形类、腕足类、腹足类、鹦鹉螺、苔藓动物、棘皮动物、海百合以及珊瑚等生物,三叶虫和其他典型的寒武纪动物群的代表逐渐式微;植物以水体中的菌蕴类为主类为主;陆地上开始出现矮小的苔薛植物。至奥陶纪末期,发生了生物大灭绝事件,导致超过一半的物种灭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志留纪(距今4.44亿年-4.19亿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植物登陆成功和有颌类的壮大是志留纪的两个最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志留纪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期,地球发生大面积海浸,到志留纪中期,海侵达到顶峰;志留纪晚期,陆地开始抬升,海浸消退,表现了一个巨大的海侵旋回。海浸使浅海广布,海生无脊椎动物组成发生了重大演替和更新,许多种类在经历奥陶纪末灭绝事件后,进入一个新的复苏阶段。三叶虫类显著衰减,珊瑚类和层孔虫繁盛,形成生物礁和生物丘,腕足类大量发展,与海百合大量涌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志留纪晚期强烈的地壳运动造成海水退却,陆地面积增大,为生物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植物开始从水中向陆地发展,低等维管束植物出现并逐渐占领陆地,其中的裸蕨类和石松类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陆生植物。而以植物为食的古蝎类也登陆成功,成为首批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之一。无颌类脊椎动物逐渐增多,有颌类出现,鱼类开始征服水域,为泥盆纪鱼类大发展创造了条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志留纪环境想象复原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志留纪约开始于4.4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生命用了整整2500多万年的时间来修复奥陶纪大灭绝带来的重创,直到志留纪末,海洋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才恢复到奥陶纪繁盛时期的水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志留纪的海洋占主要地位的依然是无普椎动物,不过,它们的种属和内部组分与奥陶纪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腕足动物构造变得更为复杂,海百合类大量出现,棘皮动物数大减,海百合类大量退,节肢动物三叶虫开始走向衰退,板足鲎击败了老对手鹦鹉螺,登上了食物链的顶层。到了志留纪晚期,无颌脊椎动物和早期鱼类的主要类群开始出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泥盆纪(距今4.19亿年—3.59亿年之间的6000万年)。从泥盆纪开始,地球上的陆地面积扩大了起来,这得益于活跃的地壳运动。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陆地上不再是缺乏生命的不毛之地,随着陆地面积的扩大,适应陆地环境的植物开始大量生长,还有许多巨大的远古昆虫以及刚刚上岸的两栖动物。这时候只是陆地生物的起点,最繁盛的还是海洋生物,尤其是鱼类。在泥盆纪,鱼类遍布海洋,是当时海洋中的主宰者,首先,脊椎动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各种鱼类空前繁盛,有颌类、甲胄鱼数量和种类增多,现代鱼类——硬骨鱼开始发展,所以泥盆纪也被称作“鱼类时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泥盆纪是地球生物界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由海洋向陆地大规模进军是这一时期最突出、最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在泥盆纪晚期,由鱼类进化而来的两栖类登上陆地,标志着脊椎动物开始了脱离水体并最终征服陆地的演化历程。 其次,陆生植物裸蕨在陆地上完全站稳了脚根,并且,它们的三支后代石松类、楔叶类和真蕨类开始大发展,到泥盆晚期,出现了许多这类植物构成的成片森林,大地真正地披上了绿装。植物的成功登陆,使荒漠的大陆变成绿洲,标志着植物的发展在泥盆纪进入了新的阶段。另外,泥盆纪中晚期的陆地上还出现了最早的裸子植物,但直到二叠纪晚期它们才成为陆地植物的主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从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晚泥盆纪至早石炭纪之际发生了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或称为晚泥盆纪大灭绝,呈现两个高峰,中间间隔100万年,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创,82%的海洋物种灭绝。植物种群灭绝的科占当时科总数的30%,灭绝的海生动物达70多科,其灭绝情况可能比陆生生物更为严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泥盆纪这次灭绝事件的时间范围较宽,规模较大,受影响的门类也多。当时浅海的珊瑚几乎全部灭绝,赤道浅水水域的珊瑚礁则是全部灭绝,深海珊瑚也部分灭绝,层孔虫几乎全部消失,竹节石全部灭亡,浮游植物的灭绝率也达90%以上,腕足动物中有三大类灭绝,无颌鱼及所有的盾皮鱼类受到严重影响。陆生植物以及淡水物种,比如原始爬行动物,也受到影响。此次大灭绝中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生活在暖水中的物种,因此很多科学家认为造成这次大灭绝事件的原因,是一次与奥陶纪末相似的全球变冷事件。根据这一理论,晚泥盆纪的大灭绝是由冈瓦纳大陆的另一次冰川作用引发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石炭纪(距今3.594亿年-2.99亿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石炭纪是地壳发展史上重要的造山时期,气候分异现象明显,北方古大陆的温暖潮湿与南方冈瓦纳大陆的寒冷冰川并存,气候分带导致了动、植物地理分区的形成。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石炭纪晚期被称作大煤沼时代,尽管当时冰川覆盖了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但沿赤道却形成了巨大的煤沼。当时气候温暖湿润,蕨类植物大发展,形成沼泽和森林,为煤炭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现在许多重要煤矿都是那个时期的植物形成的。石松、楔叶、种子蕨和真蕨等植物在陆地上形成了大规模森林,使大气含氧量急剧提高,亦为不断壮大的动物群体提供了新的栖息地和新的食物来源。昆虫和两栖类脊椎动物开始在陆地上繁盛。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出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巨虫的崛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的登陆先锋,它们早在约4.5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就开始了从海洋向陆地的迁移,与其他动物门类相比,节肢动物的身体结构非常适应陆地生活:坚硬的外骨骼能防止水分散失,强壮的腿可以支撑起自身体重并四处移动,但最为奇特的还是他们拥有的特殊呼吸系统。这套系统在坚硬的外骨骼表面形成了无数微小气管,能把氧气直接注入组织,再加上石炭纪时期陆地植物广泛蔓延,大气含氧量急剧升高,导致昆虫的体型逐渐向巨型化发展,构建了前所未有“巨虫世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爬行动物出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爬行动物的标志特征是羊膜卵的出现。两栖动物虽然已经登上了陆地,但由于其产出的卵仅被一层卵胶膜包披,容易失水干?死亡,因此其繁殖还需回到水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在生物进化当中,它们逐渐演化出羊膜卵这种繁殖结构,羊膜卵具有钙质硬壳或纤维质的软壳,既可以透气,完成胚胎的气体交换,又能防止卵内水分蒸发散失。羊腰内充满羊水,胚胎悬浮于羊水中发育,通过胚胎的尿囊完成新陈代谢,从而摆脱了对外界水环境的依赖。羊膜卵出现之后,脊椎动物才成为完全的陆生动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二叠纪(距今2.99亿年-2.52亿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二叠纪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二叠纪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逐渐拼合形成了联合古大陆一一泛大陆。海洋范围的缩小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的进化。植物在此期间得到进一步发展,森林面积持续扩大,二叠纪也因此成为重要的成煤时期。古生代以三叠纪未生物大灭绝事件而宣告结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二叠纪植物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二叠纪时期,板块运动促使地球上形成了一片面积巨大的单一大陆一—联合古陆。古陆的形成为陆生动植物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这一时期,植物以真蕨和种子蕨为主,鳞木类、芦木类、种子蕨、科达类等趋于衰落或濒于灭绝,代之以较进化或耐旱的裸子植物,松柏类数目大为增加,苏铁类开始发展。由于地理分异,植物有了南北分化,欧亚大陆和北美为北方植物群,南大陆及印度半岛为舌羊齿植物群。代表北方的华夏植物群种类非常丰富,反映了当时的陆地生态和环境面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二叠纪生物大灭绝事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二叠纪海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繁盛多样,两栖类和爬行类统治陆地。距今约2.5亿年的二叠纪末,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由于板块运动、陨石撞击等导致气候突变,约96%的物种几乎消失殆尽,其中就包括三叶虫类、重要珊瑚类群全部消失。陆栖的单弓类群动物和许多爬行类群也灭绝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这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让位于新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至此,古生代宣告结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中生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爬行动物时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中生代始于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结束于白垩纪末大灭绝事件,前后横跨1.8亿年,包括了三叠纪、供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随着联合古陆(PANGEA,也译成盘古大陆、泛大陆)的拼接完成和裂解,地球的海陆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于二叠纪末期的特提斯洋范围持续扩大,大西洋逐步形成,海陆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加快了生物的演化进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这一时期的爬行动物空前繁盛,被子植物兴起,恐龙几乎遍布全球,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恐龙时代”。至白垩纪末期,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导致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消失殆尽,中生代宣告结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三叠纪(距今2.52亿年-2.01亿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改变了生物原来的进化趋势,为新生生物物种创造了爆发式辐射演化的机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三叠纪早期,联合古陆拼接完成,陆地宽广辽阔,湿润海风无法进入内陆,气候承继了二叠纪末期的干热特点,地球两极没有陆地或覆冰。藤类和裸子植物中耐干热种类和爬行动物在这些地区取得了竞争优势,淡水无脊椎动物快速发展,一部分爬行动物由陆地进入淘洋,成为第一批次生性水生爬行动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到了三叠纪中后期,联合古陆逐渐分裂解体,大陆板块开始漂移,气候向湿热过渡,植物由旱生性向湿热性发展,合弓类物种迅速占领嘴地;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菊石与双壳类得到新的发展,海洋爬行动物继续发展,出现了原始恶龙类和原始哺乳类,裸子植物正式成为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兴义动物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在贵州省西南部兴义地区及其邻区云南富源县、罗平县等境内发规的兴义动物群,以保存完整、数量巨大、属种丰富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特色,并伴生有丰富的鱼类及多门类的无脊椎动物化石,是一个世界著名的珍稀古生物群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兴义动物群以保存属种丰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右、产出大量胡氏贵州龙为特色,多门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共同繁盛,普遍认为兴义动物群是三叠纪生物圈海洋生态系统辐射发展阶段晚期的代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贵州关岭生物群 (距今约2.2亿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贵州关岭生物群发现于贵州西南部关岭县新铺乡一带的三叠纪中晚期地层中,距今约2.2亿年,以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为物色,还包括鱼类、菊石、双壳类、腕足类及古植物化石,其类型之多样,形态之精美和保存之完好实属国外同期地层所罕见,堪称世界上少有的中晚期三叠世“化石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罗平生物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罗平生物群出现于三叠纪中期,明显早于关岭动物群和兴义顶效贵州龙动物群,是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绝灭后,生命开始重新多样化的有力证据。在云南省罗平县三叠纪中期地层中,保存了比较完整的海生爬行类、鱼类、棘皮类、节肢动物类、甲壳类、腹足类以及植物化石,已发现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基本涵盖了三叠纪时期主要的海生爬行种类,成为目前已知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中生代海生动物化石群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三叠纪生物大灭绝事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三叠纪因第四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宣告结束。这场灭绝的影响遍布海洋和陆地。在海洋中,毁灭了除鱼龙外几乎所有的海生爬行动物,腕足类、腹足类和双壳类等无脊椎动物遭到重创,那些二叠纪末大灭绝中的幸存者,如牙形石和石燕类,也没能逃脱灭亡的命运。大部分陆生槽齿类爬行动物、大部分兽孔目以及许多大型两栖动物基本灭绝,裸子植物几乎全部灭绝,仅有一些蕨类、针叶类和苏铁等植物幸存下来。这次大灭绝为恐龙的称霸扫清了障碍,让恐龙得以在此后的1.5亿年里统治地球,成为陆地上种类最多和数量最大的动物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据科学家推测,造成这次灭绝事件的原因可能与当时的广泛火山活动有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侏罗纪(距今2.01亿年-1.45亿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早侏罗纪,宽阔的特提斯洋将北部的劳亚大陆与南部的网瓦纳大陆隔开。泛大陆在中侏罗纪开始分裂,至晚侏罗纪,大西洋开始生成,形成一个狭窄的海洋,分开了非洲和北美东部,东、西网瓦纳开始分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这一时期气候温暖潮湿,森林植被繁盛。爬行动物迅速发展,恐龙成为能地的统治者。最早的乌类出现,哺乳动物开始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菊石和箭石最为繁盛,淡水无脊椎动物的双壳类、腹足类、叶肢类、介形虫及昆虫迅速发展。陆生裸子植物发展到极盛期,苏铁类和银杏类的发展达到高峰。蕨类植物中的真蕨类仍很常见。至晚侏罗纪,鱼龙和海鳄类逐渐步向衰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白垩纪(距今1.45亿-6600万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白垩纪是中生代最后一个纪。在白垩纪,大陆板块裂解速度加快,海洋面积增加,大陆被海洋分开,气候变得温暖、干旱,火山活动频繁,加速了生物类群的演替和进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恐龙继续统治着陆地,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恐龙种类,翼龙在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统治着浅海,最早的蜜蜂、蛾和蛇类以及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也出现了。至晚白垩纪,被子植物代替裸子植物成为陆上优势类群,首次出现了开花植物。白垩纪末期,随着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的结束,地球进入新生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热河生物群距今约1.3-1.5亿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热河生物群生活在距今约1.3-1.5亿年前的中生代末期,是分布在中国北部、蒙古和西伯利亚外贝加尔地区以及朝鲜和日本部分地区的一个动植物化石群。其中,早期被子植物化石,包括辽宁古果、李氏果、十字里海果等,为研究不同门类生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材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中华龙鸟、尾羽龙、北票龙、原始祖鸟、中国鸟龙、小盗龙等大量化石的发现,在鸟类的起源与飞行演化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被子植物的出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白垩纪早期陆地上的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仍占统治地位。被子植物开始出现于白垩纪早期,到晚期在陆生植物中居统治地位,山毛榉、榕树、木兰、枫、标、杨、樟、胡桃、悬铃木等都已出现,接近新生代植物群的面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新生代---哺乳动物时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因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而得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新生代包含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新生代开始后,地表各个陆块缓慢漂移,不断分裂或相撞接合,随着印度与亚洲大陆的碰撞结合以及澳大利亚离开南极向北漂移,至新近纪,地球逐渐呈现出现代的面貌。随后,喜马拉雅山逐渐隆起,欧洲升起了阿尔卑斯山,美洲升起了落基山。新生代环境气候比中生代时偏冷,古近纪中后期极地开始出现冰盖,至第四纪时出现多次冰期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恒温的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通过适应辐射而成功占领了地球上主要的生态位,在种类和款量上部得到了空前发展,因而新生代也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或“被子植物时代”。在新生代后期,人类开始出现,逐渐形成了现代人类文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古近纪(距今6600万年-2300万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古近纪是新生代的第一个纪,始于6600万年前,可划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当时的恐龙绝灭给哺乳动物腾出了巨大的生存空间,哺乳动物出现爆发式辐射演化。除了适应陆生生活外,哺乳动物中的鲸类适应了海洋生活,蝙蝠类飞上了天空。无脊椎动物中的有孔虫类、软体动物、六射珊瑚等发展迅速。被子植物在始新世湿热的大环境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且散布到了南极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新近纪 (距今2300万年-260万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新近纪始于距今约2300万年前。新近纪的生物面貌更加接近观代,哺乳动物和鸟类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陆生脊椎动物,并发展出多种形式来适应不同环境。这一时期最突出的事件是人类的第一个祖先出现在非洲并扩散到欧亚大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新近纪经历了大规模的冰川活动,气候逐渐变得温凉,许多热带植物物种被落叶森林和草原取代,大型食草类哺乳动物也跟着蓬勃发晨起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第四纪 (260万年前至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第四纪是新生代最后一个纪,从260万年前持续至今,包括更新他世和全新世。第四纪时球气候出现过多次冷暖交替变化,使动植物不得不被询迁徙或灭绝,也让动物向着大型化发展以抵御严寒,猛码象、洞熊、短面熊、剑齿虎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动植物的总体面貌已与今天相同或相似。人类的出现是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对动植物的影响力随之增加,环境破坏的程度远超过地球历史其他时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生命起源,一直是一个亘古未解之谜,人类在破解这道谜题的时候,曾遇到过不少陷阱,同时也看见了前所未有的光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地球上的生命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演化轨迹错综复杂,正如中国古语论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在地球上竞相生长,描绘出了生机盎然的星球景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