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门是一个特殊的旅游目的地,2001年元旦,金门与厦门开始试行“小三通”,由金门料罗港直航厦门五通码头。此后,我们才终于有机会从厦门坐游轮前往金门,参加了一个特别的一日游活动。</p> <p class="ql-block"> 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沿海,因金门固守福建东南海口,取“固若金汤,雄镇海门”之意而得名金门。</p> <p class="ql-block"> 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间,国共双方发生了对金门及其周边的一场战役,以隔海炮击为主要战术行动,因此被称为金门炮战。又称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台湾称为八二三炮战。</p><p class="ql-block"> 金门炮战并不为攻取金门,而是一场政治仗。2009年《大公报》亦声称防止“台独”势力的滋长也是此战目的之一。</p> <p class="ql-block"> 炮战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金门岛国民党军队随后开始反击,双方海军舰艇和空军也多次战斗。同年10月初,解放军宣布解除封锁,改为“单打双停(逢单日炮击,双日不炮击)”,逐渐减少攻势。直到1979年中国和美国建交为止。金门炮战是第二次国共内战的一部分,也是国共双方陆海空军迄今最后一次大较量,此后双方军事冲突局限于海上,并逐渐停止至今。</p> <p class="ql-block"> 金门岛是位于福建省厦门湾的岛屿,包括金门本岛(大金门岛)以及烈屿(小金门岛)、大担、 二担、乌丘、东碇、北碇、等十二座岛屿。孤悬于厦门岛东海外,扼厦港咽喉,为闽南屏障,与厦门市距离约10公里,面积约151平方公里,人口10余万人。</p> <p class="ql-block"> 金门岛完全扼守住了厦门岛的出海口。从厦门到小金门岛的直线距离只有三公里。在莲河、围头、厦门等地,金门岛完全处在射程达到十几公里的火炮射程之内。这样的地理条件,金门岛必然处于高度戒备之中。</p> <p class="ql-block"> 金门岛东西长而南北窄,最高点太武山(海拔253米)在岛之东部。金门岛多丘陵、湾岸,烈屿在岛之西南隔海峡相望。金门岛矿产有花岗石、瓷土等,岛上只有小溪流,源短量小。人工造林成效彰著,特产金门高粱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 金门岛本为荒岛,晋时中原兵乱,始有人渡海避居于此。根据清代《金门志》的记载,晋代共有苏、陈、吴、蔡、吕、颜六姓家族因躲避战祸移居金门。 803年(唐朝贞元十九年),朝廷在泉州设置五个牧马场,浯洲为其中之一,陈渊任牧马监,此为金门岛上设置行政机构之始。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宋代大儒朱熹任同安县主簿,在燕南山设燕南书院,金门乡里之间一时争相向学。</p> <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二十年(1387)在岛上筑城,名“金门城”,遂袭用至当代。明末郑成功曾以金门为反清基地及攻台跳板。明郑永历十五年,郑军由金门料罗湾码头出发,从台南鹿耳门登陆,仅十一个月就收复台湾。</p> <p class="ql-block"> 1664年清军攻占金门后,曾采取迁界措施,岛上人烟无存。1674年~1679年,郑成功复占金门,并以此作为对中国内陆进行军事行动的前进基地。1680年清军二度攻占金门后,沿袭旧制隶属于福建省同安县。</p> <p class="ql-block"> 1915年金门独立设县。1937年日军占有金门,直到1945年战败为止。1949年,国民党当局迁台,在金门岛屯兵驻守。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金门县的大嶝乡大嶝岛、小嶝岛及附近岛屿,成立大嶝区,委托由南安县代管。如今,金门的行政被划为福建省泉州市金门县,但金门岛为中国台湾控制,台湾也在岛上设立金门县,并把其设为台当局所谓的福建省政府,故形成了一岛两县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 金门因产盐,历经五代十国闽王(王审知)及元明清等朝开发后,造就金门东半岛上之金沙湾周围盐埕林立。元朝统治时(1343年-1368年),中央设置浯洲盐场司。</p><p class="ql-block"> 金门话属于闽南语系,还保有汉晋时期的古韵和唐宋时代的古语。金门县志中记载,金门现有居民的组成,概分为五种,一是乱世遗民、二是泉州的世家大族、三是邻近都邑的商贾渔民、四是历代戍守金门的军人、五是赘婿谪配而来到金门的。金门现住居民的社会型态,大都是聚落型式,且多是举族前来垦拓的单一姓氏聚落,家族观念十分浓厚。</p> <p class="ql-block"> 金门人的住屋四周多有避邪物,像八卦镜、屋墙有风狮爷等等,不一而足。风狮爷有肩负着捍卫村境平安的神圣任务。金门缺乏深湾港澳,土地贫瘠干旱,因生活不易,居民多从事小规模的农耕渔捞,或从戎征戍。</p> <p class="ql-block"> 因此当地居民,除了官宦门第外,绝大多数是农、工群众及少数交易买卖的商贩。在这种的社会背景下,所衍生的文化特质,有高尚尊贵和粗俗简略两个极端。但真正的金门人的生活文化,应该还是以平民大众为主的民生百态。</p><p class="ql-block"> 金门岛原是个荒芜的土石小岛,后来经人们不断栽培树木,如今林荫道上树木蔽日,交通公路网四通八达,昔日面貌早已不再。</p> <p class="ql-block"> 金门岛上最著名的古迹,那就是鲁王墓,它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据史料记载:“鲁王为明太祖九世孙,名以海。京师既陷,转徒台州,张国雄等迎居绍兴,称鲁监国,督师江上,画钱塘而守。后为清兵所克,遁入海,依郑成功,辗转到金门,去监国号。”另据《辞海大事记》记载:康熙元年(1662 年),鲁王薨于台湾。由此看来,两处记载互相矛盾,还有待进一步考证。</p> <p class="ql-block"> 金门历史悠久,古称“仙洲”或“浯洲”,自古有“海上仙洲”、“桃源胜景”之美称。金门岛境内历史最悠久的古迹是邱良功母节孝坊(1812)。金门岛上古有珠江夜月、丰莲积翠、啸卧云楼和仙阴瀑布等八景;今有太武雄峰、玉柱擎天、汉影云根和金汤剑气、榕园绿阴、龙山瑞霭等24景。而登临太武山颠或伫立于马山之顶。又可远眺祖国河山,令人神往。</p> <p class="ql-block"> 金门的民俗风情,既保持闽南特征,又独特迷人。民间传统节日与大陆的习俗特别和漳州、泉州完全一样。每年例行的祭祀赛会,以“迎城隍”的规模最大。岛上乡民视石狮为保护神,各村落路口,随处可见身穿盔甲或外围披风的立姿石狮,狮前常见香火,为金门独有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 位于金沙北端的山后中堡18栋闽南式古屋,燕尾高扬,既代表着金门民俗,也是中华绚丽多姿的体现,已被辟为“民俗文化村”。金门岛上著名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标语,与厦门对岸的“一国两制统一中国”标语遥遥相望。</p> <p class="ql-block"> 随着两岸关系的逐渐和缓,金门岛已成为旅游观光的好地方。这里有洁白的海滩,还有醉人的海风和古朴的民俗,使得来岛上观光的游客留连忘返。以往,满岛军人的草绿色服装,如今逐步为色彩斑斓的时装所替代。在距大陆海防最近的古宁头上,排列着48个直径1米多的巨型喇叭,那是当年国民党军向大陆喊话用的工具,似乎还在向人们讲述着那段过去了的历史。</p><p class="ql-block">(部分资料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