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须弥山石窟,地处宁夏固原市须弥山南麓,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拥有一百多座洞窟,被誉为“宁夏敦煌”。</p> <p class="ql-block">须弥山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规模营造及宋、元、明、清 各代修葺重妆,是古代固原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寺禅院、中国十大石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须弥”是梵语音译,亦即“圣灵之境”。</p> <p class="ql-block">大佛楼大佛造像为唐代武则天时期开凿,佛像占整座山头的上半部分,一只耳朵有两人高,一只眼睛有一人长。这尊高耸的大佛造像虽是砂崖雕凿,但造型和雕凿的刀法却给人以泥塑一样的温柔,是全国大型石窟造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佛楼开凿于唐宣宗大中三年,是须弥山造像最大的石窟,高达20.6米,成为须弥山的标志。它雕凿在一个马蹄形石窟内,比例匀称,身披袈裟,脸如满月,双耳垂肩,神情庄重,十分宏伟。</p> <p class="ql-block">第一窟为隋末唐初开凿的,彩绘壁画千佛系元代喇嘛教作品。</p> <p class="ql-block">圆光寺是须弥山第三峰,位于须弥山的山腰之间,最高海拔1811.05米。圆光寺区,现共有洞窟14个,第45窟和第46窟位于正殿的二层,是圆光寺最为华丽宏伟的石窟,也是须弥山现存造像最多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第四十八窟是北周塔庙窟,从元代重装彩绘的泥皮剝落处可见原石胎造像具有唐代的风格特点。</p> <p class="ql-block">四十六窟共雕有造像39尊,是须弥山北周洞中保存完好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北周开凿的平面方形、四切反顶塔庙窟。</p> <p class="ql-block">第四十六窟造像大部分都是未加修饰的原作,是十分珍贵的北周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第四十五窟造像历经一千四百余年的风蚀,还完好保存有1.8米至2.5米的造像45尊,是十分珍贵的北周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北周(公元557至581年)开凿的平面方形、四坡顶塔庙窟。</p> <p class="ql-block">正统十年三月十五日的皇帝圣旨。</p> <p class="ql-block">第五十一窟是须弥山最大的一庢洞窟,因沙漠掩埋而保存完好的六米高佛像七尊,菩萨像七尊等造像。</p> <p class="ql-block">第五十一窟名为“相国寺”</p> <p class="ql-block">相园寺由主室、前室和左右耳四部份组成,素称“须弥之光”。</p> <p class="ql-block">中卫鼓楼</p> <p class="ql-block">中卫高庙建在接连城墙的高台上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经历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表现出宁夏古建筑的风貌。它与“大漠奇观”齐名,是中卫两大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双龙山古时称“石空山”,所以石窟以“石空大佛寺”而命名。大佛寺面临黄河,北靠长城,距中宁县城20公里,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佛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城区西部腾格里沙漠的东南缘。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沙漠生态自然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我们信步走到长城脚下。</p> <p class="ql-block">央视拍“舌尖上的中国”,同学让我坐上羊皮筏子漂流黄河,很刺激。</p> <p class="ql-block">羊皮筏子</p> <p class="ql-block">青龙峡水库</p> <p class="ql-block">108塔都是白色喇嘛塔,建于元代。这种塔群建筑风格,在我国古塔建筑中是仅有的一例。</p> <p class="ql-block">一百零八塔每当风和日丽,群塔倒映在金光闪闪的湖中,景色奇特、幽雅明丽。</p> <p class="ql-block">佛教认为人有108种烦恼,为了去掉人生众多的烦恼,善男信女要戴108颗贯珠,念108遍经。</p> <p class="ql-block">银川海宝塔寺,历史上又称“赫宝塔”、“黑宝塔”当地人又称之为“北塔”。它巍然耸立在银川平原上至少已有1500余年,被人们称颂为“古塔凌霄”而列入“朔方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海宝塔是一座方型9层11级楼阁式砖塔,由塔座、塔身和塔刹组成,通高53.9米。塔的顶部,在四角攒尖顶上置一庞大的桃形绿色琉璃塔刹,与灰色的塔身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感到端庄明快的色彩美。</p> <p class="ql-block">北塔是一座方形九层十一级楼阁式砖塔,海宝塔建筑风格独特,方形的塔身,四面的券门,众多的棱角,四角的尖顶,为中国古塔所罕见,被视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承天寺与甘肃武威的护国寺、张掖的卧佛寺同为西夏著名的佛教圣地。</p> <p class="ql-block">登塔远眺,西可观贺兰晴雪,东可见黄沙古渡。</p> <p class="ql-block">登上承天寺塔顶遥望海宝寺塔。</p> <p class="ql-block">承天寺塔是宁夏惟一有文献记载始建年代的古塔。皇太后没藏氏为了“幼登宸极”的小皇帝李谅祚,保“圣寿以无疆,俾宗祧而延永”,于西夏毅宗谅祚天祐垂圣元年(1050年)“役兵数万”,历时五六年修建了承天寺和承天寺塔。</p> <p class="ql-block">承天寺塔是一座平面为正八边形的11级楼阁式砖塔。明代“宁夏八景”中的“梵刹钟声”,“梵刹”指的就是承天寺塔。</p> <p class="ql-block">承天寺塔旁这处银川最古老的井可能与承天寺同龄,相传沒藏氏与元昊私通后一直没有怀孕,一高僧指点在此处挖井,连续饮用百日可怀胎。</p> <p class="ql-block">玉皇阁始建年代无从查考,从明代《弘治宁夏新志》府城图上观察,现玉皇阁的位置居明代府城鼓楼所在地。清乾隆三年(1739年)毁于地震,重修后,称为“玉皇阁”。</p> <p class="ql-block">玉皇阁是银川市仅存的古代木结构高层楼阁,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技巧,充分体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术。</p> <p class="ql-block">玉皇阁同鼓楼遥相辉映,别有情韵,晨钟暮鼓的悠悠长鸣中守望千年,共度着晨昏日暮、四季春秋。</p> <p class="ql-block">银川鼓楼又称“十字鼓楼”、“四鼓楼”,俗称“鼓楼”。楼阁顶脊饰以龙首,中置连珠,呈二龙戏珠之势,别具情趣。</p> <p class="ql-block">鼓楼四面洞额有石刻题字,东曰“迎恩”,南曰“来薰”,西曰“挹爽”,北曰“拱极”。</p> <p class="ql-block">东面门洞两侧各辟一券门,南券门额上题为“坤阖”,内为一耳室;北券门额上题为“乾辟”。从北券门沿券砌暗道石阶可登至台基之上。</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是银川城保存至今的古建筑之一,对于研究银川建筑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抽时间游览了几处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西夏王陵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p> <p class="ql-block">西夏王陵营建年代约自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是惟一的以单一的帝王陵墓构成的景区。它承接鲜卑拓跋氏从北魏平城到党项西夏的拓跋氏历史。</p> <p class="ql-block">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p> <p class="ql-block">贺兰山岩画景区景色优美,奇峰叠嶂,潺潺泉水从沟内流出,约有6000余幅神秘悠远的古代岩画分布在沟谷两侧,记录了远古人类3000~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征战、娱舞等生产生活场景,成为研究远古人类文化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p> <p class="ql-block">贺兰口太阳神岩画被称为“镇山之宝”。</p> <p class="ql-block">贺兰山岩画的题材,以狩猎、畜牧为主要内容,另外舞蹈、争战、械斗等也是岩画中常见的题材。</p> <p class="ql-block">明朝在此关口驻军</p> <p class="ql-block">沙湖形成了全国绝无仅有的以碧水、沙山、静荷、翠苇、飞鸟、游鱼、远山等旅游要素有机结合的沙漠湖泊类自然景区,为西北内陆干旱地区所罕见。</p> <p class="ql-block">中国最美的湿地博物馆之一的宁夏湿地博物博。</p> <p class="ql-block">从东边乌兰布和沙漠的天外来沙,在贺兰山的屏障中积淀下来,两处的沙子形成了合围之势,因特定的地理自然作用,形成了沙湖南边的沙漠丘陵,构成水沙相依的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包头五当召,蒙古语“五当”意为“柳树”;原名巴达嘎尔召,藏语“巴达嘎尔”意为“白莲花”,“召”为“庙宇”之意。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1722)。</p> <p class="ql-block">五当召与西藏的布达拉宫、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齐名,是中国藏传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和内蒙古自治区最大藏传佛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五当召依地势面南而建。有大小殿宇、经堂、僧舍2500余间,占地300多亩,分布在1.5公里长的山坡上。 它是一幢层层依山垒砌的白色建筑,群山环绕,为苍松翠柏掩映,雄浑壮观。</p> <p class="ql-block">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重修,赐汉名广觉寺。</p> <p class="ql-block">据统计五当召内有金、银、铜、木、泥各种质料铸成的佛像1500余尊,其中最大的有三层楼高,最小的不过盈寸。寺内现存的大量壁画,精细逼真地描绘了历史人物、风俗、神话及山水花鸟,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大召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黄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区仅晚于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黄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在蒙古地区有大范围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现在看到的大召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的,老建筑在之前的十几年全被毁坏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