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i> </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i> 张静:我的成长故事</i></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用青春和智慧与花朵共成长 </b></p><p class="ql-block"> 我叫张静,校园中的我如同我的名字一样,静心学习,静静绽放。时光在流逝,万物在更新,而我们在成长。从教16年了,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海纳百川,明白了学无止境,顿悟了教育的真谛: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回想自己的成长之旅,艰辛而又充实,忙碌而又快乐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虚心请教学习 用心钻研教材 </b></p><p class="ql-block"> 从走上工作岗位至今,我一直担任的都是语文老师。还记得刚上班的第一年,学校组织校内赛课,我讲授的是《田忌赛马》一课,当时紧张的说话发抖,额头出汗,竟然讲错了马的出场顺序,闹了一个大笑话。那尴尬的一节课之后,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立志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从此,我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多听课,多练课,讲课水平日益提高。</p><p class="ql-block"> 2009年调入十四中后,我在新的环境中压力倍增:城区老师的课都讲的那么娴熟、大气,我可以吗?当时的王建校长看出了我们新老师的压力。听完我们的汇报课后,他给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从此以后,在王校长的带领下,在喜珍姐、雪洁姐、丽萍姐、勉姐的帮助指导下,在学校提供的各种过关课、视导课、优质课的磨练下,我的语文课越来越得心应手,得到了领导、同事、家长的一致好评。</p> <p class="ql-block"> 今年我担任四年级四班的语文课,这是我第一年教的新教材,内心有些小忐忑。所以一拿到教材,我就迫不及待的从第一单元看到了第八单元,大致了解了课本的单元结构后,我就开始和教研组的老师一起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我虽身为教研组长,可是在部编教材面前,我也是一名新手,所以,在教研时,我总是用心倾听,深入思考后,再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教研时,肖博主任总能高屋建瓴的说出本单元的重难点及解决方案,雪峰,堪称“小锦囊”,能一针见血的指出单元训练的捷径;常虹,爱思考会总结,总是提前告知我们她上一届教四年级时遇到的困惑……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下,教学思路越来越清晰,教学方向越来越明确。为了上好一节课,我无数次挑灯苦读、查阅资料,反复斟酌教法,以期达到预期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提升专业能力 创建高效课堂</b></p><p class="ql-block"> 从教十几年来,我积累的经验是不少,可也仅仅是向优秀靠近了一点,离卓越的距离太大太大。所以,我时刻保持着一颗虚心,从不掩饰自己的不足,借助学校各个平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p><p class="ql-block"> 进修学校组织的学习,如:《“双减”路上,教师的成长》、《唤醒“问题”学生的智慧》、《博学笃行 静心成长》等,都引导我逐步将“专业成长”内化于行。</p><p class="ql-block"> 作文教学遇到了瓶颈,怎么办?语文学科研讨时,我将问题抛给了各位同仁。经过激烈的讨论,我找到了适合我班的作文教学的好方法:做好预习,“有备而来”:范文引路,学习写法;联系生活,真情流露;再读再悟,学会修改。</p><p class="ql-block"> 区教体局组织的“万人大比武”优质课竞赛活动开始了,我立即报名参加。我深知,一节课“磨”下来,会让我受益匪浅。在设计老舍的作品《猫》一课时,教研组的姐妹们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给我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深表感谢!我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就是为了更好的创建语文高效、自主的课堂,有效落实国家的“双减”政策,真正为学生减压减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以活动促兴趣 提高学科素养</b></p><p class="ql-block">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教育应服务于人生全程。”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吸纳语文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通过活动来激发孩子们学语文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间周举行的书法比赛,老师与孩子们共同练字,教育孩子们“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结合课本的单元主题,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既增长了知识,又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小小朗读者”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诗歌的文字美韵律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结合“劳动工坊”的劳动实践课,我带领着孩子们培土、移植,护苗,并指导他们写观察日记,记录铜钱草的生长,以及带给大家的喜怒哀乐……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观察的能力,也引导孩子们“我手写我心”。</p> <p class="ql-block"> 我用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激情感染着学生,也同时激励着自己在喜爱的岗位上不能彷徨,更不能懈怠。虽然有时候我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顶撞而生气,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虽然有时候我也感到很累很累,真想放弃,但每当这时我的心底总会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在呼唤,那就是:我是老师,我要给好多好多在密林丛中寻找途径的学生引路,我要在他们的心里写一本很美却又很难写的书,我要把我心底的那种深深的爱奉献给我的学生!于是,我调整思路,抱着“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的心态,继续默默地为学生做着该做的一切:备课、谈心、辅导。我感到,我的生活越来越充实,精神上也越来越富有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遇见“新网师” 走进“新网师”</b></p><p class="ql-block"> 2021年秋期,王校长给我们带来了一位让我心动不已的“嘉宾”——尹德静老师。听着她自述在新网师的成长,我羡慕不已:那也是我想走的成长之路!</p><p class="ql-block"> 终于,有幸当上了新网师的学员。这是,我才知道,在新网师,除了常规开设、每晚组织的课程群,还依据学科特征,衍生出了部落群、学术群、线上读书群、线下读书会、云端论坛、打卡群、写作群等共几十个线上线下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了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自主运行的学习生态系统。我如痴如醉的浏览着,想报名的课程太多了。可是理智告诉我:孩子小,自己的身体也不好,还是量力而行吧!于是,我只选择了《发展心理学》这一门课程,每天在打卡群预习打卡,间周三晚上上课。丁敬云教授上课风趣幽默,很多学术名词经他一讲解,顿时豁然开朗。听完课,开始按要求完成作业。这作业,必须是原创作品,如果抄袭或过度抄袭是会被打回来重写的。每次完成作业时,我都历经一段“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痛苦。当写作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我又有一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豪迈!</p><p class="ql-block"> 伴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又加入了新网师的“线上啃读群”,与群内老师共读共悟了郝晓东老师的《未来教师》,它让我知道了“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来种草,待到春暖花开,就会有一匹匹骏马任你挑选”……现在群内又在如火如荼的读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我想这一场思想的盛宴定能让我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五、结语 </b></p><p class="ql-block"> 新网师人用行动告诉我,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自主发展,教师成长的秘诀是自主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油,朝着心中的圣地!我要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让我的成长之路越来越宽广,越来越芳香四溢!</p> <p class="ql-block">张静: 2006年参加工作,中小学二级教师,一直坚守在一线教学岗位,并担任班主任工作。她的教育理念是:大雁高飞,不是为了炫耀翅膀;教师育人,不是为了鲜花掌声。用爱心启迪孩子的心灵,用激情点燃孩子的智慧。在工作中,她一直不忘初心,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育人,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绩,多次被评为“教学能手”“区优秀教师”“区优秀班主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文稿提供:张静</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编辑:黄勉</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审核:王娟</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