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9日-11月2日,携友13人从上海飞往山西大同,在山西省作全境深度游。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省会太原市。山西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 <br>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境内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占全国的70%以上。山西拥有53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居全国第一。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的人文景观。其中五台山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云冈石窟是四大佛教石窟之一;平遥古城是现存三座古城之一; 南岳恒山是五岳之一;解州关帝庙是规模最大的武庙。皇城相府、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是山西的民居代表。 我们此行,历时15天,行程5000多公里,足迹遍布山西10个地级市(仅阳泉市未到达)。游览了山西全部的世界文化遗产(3个+2个预备名单)和全部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4个);还游览了众多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第二天下午,我们游览了举世闻名的东方艺术的明珠,世界艺术宝库的瑰宝--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53个,附属洞窟252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云冈石窟于2001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br> 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2年(公元453年)。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b>开凿云冈石窟的始祖昙曜(tanyao)。</b> 气势宏伟的入口大道。 入口右手一片区域正在维修不开放。 云冈石窟外观。 团友合影留念。 云冈石窟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b>早期石窟</b>】即今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b>十六窟</b>】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 【<b>第十七窟</b>】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 【<b>第十八窟</b>】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b>第十九窟</b>】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昙曜五窟之【<b>第二十窟</b>】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作者第二次游览云冈石窟。 【<b>中期石窟</b>】即今1—13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佛像面相丰圆适中,特别是褒衣博带式的佛像盛行,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中期石窟主要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它所呈现的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雕刻艺术特点大异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 【<b>第三窟</b>】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此图载自网络。 【<b>第五窟</b>】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第五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 【<b>第六窟</b>】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b>第七窟</b>】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b>第九、第十窟</b>】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b>第十二窟</b>】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中国音乐的重要资料。<div> 这支大型乐队还有一个指挥,你能在图中找到他吗?</div> 【<b>第十三窟</b>】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 【<b>晚期石窟</b>】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造像题材多为释迦多宝或上为弥勒,下为释迦。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造像是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深入参观晚期石窟,只是拍了一张照片作为留念。 云冈石窟的游客与冰糖葫芦。 夕阳下的云冈石窟博物馆。 <b>【后记】人生旅途,走遍了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游览了几十个国家,也拍摄了不少照片。拟按《神州行》、《环球游》两个系列,用美篇的方式将所摄的照片逐步分享给各位朋友。其中《神州行》按省(直辖市、自治区)归类编辑,《环球游》按国家归类编辑。</b> <b>谢谢观赏。欢迎关注我的美篇,转发、交流、指正。</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