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母校

缘分

<p class="ql-block">时间如白驹过隙,高中毕业离校,转眼已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斗转星移,寒来暑往,当年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同学,也已是两鬓发白,发如霜染了。虽然我的老家与母校不是很远,甚至有两次坐车路过,但因时间仓促,总是急匆匆的与之擦肩而过。所以回母校看看的心愿,成了心中的一个结。</p> <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9日,因回平遥吊念同学仙逝的母亲,返回太原路经母校。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同行同学们不约而同的产生了回学校去看看的想法。车刚停稳,大家就迫不及待下车,向母校走去,一同去探望久别的校园。(这是现在一进门的东面)</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校门是用砖砌成的,高大雄壮给人一种肃静的感觉,两扇宽厚木门的始终向两旁敞开着,迎来送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走进这个大门,就是到了平遥东南塬上最高的、也是最好的学府。</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p><p class="ql-block">进入校门是一条笔直的大道,一直通到操场最北面的食堂门口。路两旁记着有几棵高大粗壮的杨树。路东面是校领导办公的地方,好像还是个古式的二层还是三层楼?路西面四排教室,再往西是高二年级的住校生的宿舍,一直往北是老师的办公室兼宿舍。顺着大路往前行,右手边有个小门,进去就是初中住校生的宿舍,再往里是高一年级男生的住校生宿舍。房间里两边通铺,中间有条窄窄的通道。行李卷一个紧挨着一个。沿大道一直往北就是大操场和食堂了。这些记忆中的校园,随着学校的停办废弃,早已成为风雨云烟永远的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只留在了曾经在学校工作和上学人的回忆中了。</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路早已修成了现在的建筑了,我们绕行从东侧从东泉小学的小操场进入,行走在操场内,映入眼帘的情景十分凄凉,诺大的操场上只剩下几个没有球板的兰球铁框架子,几十年来任风雨冲刷腐蚀,孤独的挺立在那里,似乎像老友相见,不知该喜还是泣……操场上堆着建筑材料石料,垃圾成堆,杂草丛生,一片荒凉。</p> <p class="ql-block">校园周围颤颤巍巍的土墙,毅然顽强的站立着,这些土墙为母校挡风阻雨几十载,见证了母校的辉煌和沧桑。看到这自己曾爬在上面,呆呆的看绿油油的玉米地的土墙,不由的停下来,拍了张照片。愿这些土墙与这片校园一直同在,共同见证母校风雨沧桑!!</p> <p class="ql-block">几回回梦里回母校。当大家走到唯一的一排教室前时,看到教室的房顶也塌掉了,瓦块掉落,门窗七零八落,玻璃破碎斜七竖八的还在上面。教室前面杂草没膝,掉落的砖块瓦块埋在泥土里,小树从这些砖瓦缝里也长出来老高了。</p> <p class="ql-block">昔日摩擦的锃光瓦亮的教室前,如今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瓦砖啦。</p> <p class="ql-block">虽不是自己上课的地方,但感觉非常的熟悉和亲切。人是很奇怪的,上学时,一走进学校就发愁,一坐进教室想到外面玩,一上课就瞌睡,一考试就不会。一旦离开学校就怀念,而且时间越长怀念越强烈。人总有幸运的,瞧,立明同学四十年后还能站在坐位的窗外拍下珍贵的纪念照。</p> <p class="ql-block">背靠教室,拍张合影留作纪念,教室虽破,却曾经是我们获取知识的地方,不能忘记,不能遗弃。这里是我们起航之地,是我们四十来年立足社会的起点之地。</p> <p class="ql-block">这真是:</p><p class="ql-block">弹指一挥四十载,</p><p class="ql-block">母校常在脑徘徊。</p><p class="ql-block">音容校貌今尤在,</p><p class="ql-block">魂牵梦萦记心怀。</p><p class="ql-block">借机同行今归来,</p><p class="ql-block">满目荒芜景凄凉。</p><p class="ql-block">残砖破瓦丛草生,</p><p class="ql-block">昔日教舍无处寻。</p><p class="ql-block">唯剩场前房一排,</p><p class="ql-block">门封窗堵玻璃残。</p><p class="ql-block">室前场后转几回,</p><p class="ql-block">抚墙脚踮探室内。</p><p class="ql-block">雨雪侵蚀风肆虐,</p><p class="ql-block">遗弃残留丰骨在。</p><p class="ql-block">惋惜不忘感校恩,</p><p class="ql-block">只盼他日容貌改。</p> <p class="ql-block">一点思考:母校从成立到停止办学,几十年来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学生,是全县除一中二中有名的好学校,其中不乏有成为栋梁之材,有成为家乡的领导,有不少成功的企业家。能不能成立个校友筹备会之类的,拔点款,投点资,捐点钱把仅剩的校园教舍进行维修,作为四中纪念馆或者是其他什么基地之类的场所,这样大家都尽点力,做点贡献,来回馈母校。如果这样一直惨破,终有一天会消失了,我们再回来,连这点念想也没了,到那时我们将无颜面对母校一一“平遥四中"这四个大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