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东街夜晚</p> <p class="ql-block">小十字的夏夜</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六十年代)国家经济不太发达,老百姓也穷,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洋货”居多:洋钉、洋火(火柴2分/每盒)洋碱(肥皂)、洋油(煤油,照明用。每户每月凭票供应半斤)……。</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没有空调,没有电扇。天热了,人手一把扇子摇啊摇。小伙伴们有句戏言:六月天气热,扇子离不得,你热我也热,若是你想借,等到明年十二月。</p><p class="ql-block"> 晚饭后,与几个约好的小伙伴一起满街乱串。小十字路口,小东街的水果摊上堆满了各种应季水果🥭🍉,很是诱人,但是,只有吞口水的份。耳边传来一阵“偷糖,偷糖,偷……偷糖”(川剧鼓乐声,这个要用川话念出来,标点符号都不能漏掉。《哈儿师长》里面发音是:弄转,弄转)。没有钱买戏票,也有办法:趁着门口验票人不注意,就跟到入场的成年人旁边混进剧场。这就看各人运气了。混进去的洋洋得意,没有混进去的也无所谓,大、小十字街上那么多人(大手牵小手的不少)那么热闹。</p><p class="ql-block"> 中市街街沿边那么多摆地摊的:炒瓜子两分钱一调羹,摊主用旧书本撕下一页(多半都在事先准备好)将瓜子包好,就像现在的冰淇淋🍦那样交给买主。还有藕夹,哦呦,只有那么好吃了,我最喜欢的。满街的西瓜🍉也是看得人流口水。</p><p class="ql-block"> 说起西瓜,有个小故事:有一次,我生病了,父亲背我去县医院(公园街,法院对门)打针,路过小十字路口的水果摊,我要父亲给我买一块西瓜🍉,如图这么小一块西瓜🍉,父亲说:你乖一点,打针的时候不哭,回来的时候就买。到了医院打针的时候我很勇敢,真的没有哭,有西瓜🍉吃得嘛。返回时路过水果摊,父亲丝毫没有停下脚步的意思。我赶紧提醒一下,父亲假装没有听到。连续喊了几遍之后我晓得遭骗了,大人也会说话不算话吗?伤心💔了,但是没有哭。</p><p class="ql-block"> 虽然事情过去了六十多年,很多事都忘记了,但这个事忘不了,也不是刻意去记着,就是忘不了。后来我上学了,有一年暑假期间,跟同班同学吴德友去珠市街她父亲单位(税务局的吧)玩,同学父亲拿出一个西瓜,在西瓜顶部切开一块,然后往西瓜里面放入不少的白糖,拿着调羹🥄搅拌之后再给女儿吃。</p><p class="ql-block"> 二十年之后,我给儿子买西瓜都是整个的买,从来不买一小块。有时候遇到内蒙西瓜,那就是一二百斤的买。记得儿子上小学之前的一个冬天,休息日与儿子骑着自行车(两辆自行车,一大一小)一起去河滨公园玩,路过水果摊,看到有西瓜卖,给了儿子十块钱(那时候人民币最大面值就是十元),让儿子自己去买西瓜吃冬季的西瓜很贵,儿子只买了一小块。卖瓜的阿姨问:小朋友,你自己一个人来买瓜呀,你家大人呢?儿子指着远处的我说,跟我爸一起来的。阿姨哦了一声,找了零钱连同西瓜一起交给我儿子。</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就说了这么多,想起小时候课本里一段:人老话多,树老根多,莫嫌老汉我说话啰嗦……。</p><p class="ql-block"> 2022.6.13 下午写于生态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