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家谱、祠堂中,出现的特殊名词释义</p><p class="ql-block">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字更是其中精华,有些名词在千百年历史演化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已经超越其本身的含义,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很难得到其表达的意思,更体会不到其中的妙处。</p><p class="ql-block">特别是在家谱、祠堂等家族历史记载中,经常发现一些特殊名词。放在文献中,仅从字面上理解,就会觉得,前言不搭后语,不知所云,然而就是这样的词语却能经常在不同姓氏不同家族不同场合中反复看到。</p><p class="ql-block">在此小编总结了一批富有代表性的专有名词,和大家分享,在传承家族文化的道路上,共同学习进步。</p><p class="ql-block">俎豆</p><p class="ql-block">“祖灵追百世,俎豆祝千秋”。“俎豆”是什么豆?为什么我们能够经常在家族祭祀的现场能够经常能够见到?比如王姓通用祠联“千年俎豆馨香”,西省太原市沈氏宗祠联“诗家俎豆不祧”等。</p><p class="ql-block">追溯“俎豆”词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p><p class="ql-block">意思就是说:卫灵公问孔子排兵布阵的方法,孔子就答道:祭祀礼仪之事我知道,军事征战,我没有学过。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p><p class="ql-block">从白话译文中,我们可以知道“俎豆”代指祭祀礼仪。</p><p class="ql-block">其实“俎豆”是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与俎豆常相联使用的词组一般有两个:其一是“俎豆馨香”,馨香即浓郁的香气,俎豆馨香喻意为德化远播,先辈受到后人永久祭祀追思而万古流芳;其二是“俎豆千秋”,祖先受后人代代供奉,永续不断。如“千秋俎豆缅初祖,万代业绩仗后昆”(黄帝陵对联)</p><p class="ql-block">蒸尝</p><p class="ql-block">“蒸尝”看似没有“俎豆”常见,但是“蒸尝”确是祭祖文中的标配,有讲究的家族每年在祠堂公祭的时候,在先祖灵前,会诵读“祭祖文”,只要大家注意倾听,肯定会听到“蒸尝”一词。“……享我蒸尝……伏惟尚飨”。</p><p class="ql-block">在《三国演义》经典桥段中,诸葛亮气死周瑜,后去江东吊孝,在周公瑾灵前,一遍哭得鼻子一把泪一把;一遍诵读这祭文,也能听到“蒸尝”一词。</p><p class="ql-block">“呜呼公瑾,不幸夭亡;惊闻噩耗,痛断肝肠;闻君仙逝,江河凝滞;闻君仙逝,星月无光;如君有灵,听我哭诉;如君有灵,享我蒸尝;……”</p><p class="ql-block">那么什么是“蒸尝”呐?其实“蒸尝”与“俎豆”高度相关,在家族祭祀现场基本都会出现。在古代,冬天的祭祀叫“蒸”,秋天的祭祀叫“尝”。“蒸尝”,就是指秋冬二祭,后泛指祭祀。祭祖文中“享我蒸尝”就是请祖先享用供奉的祭品。</p><p class="ql-block">当然“蒸尝”不只是出现在祭祖文中,还广泛应用在祠堂的“祠联”以及“匾额”上。比如西递胡氏宗祠写着“百代蒸尝”四个大字。百代蒸尝,意思是说,世世代代都要祭祖。</p><p class="ql-block">琴鹤</p><p class="ql-block">“天水门第,琴鹤家风”,这是赵姓的一个通用祠联。“琴”,古之文人雅士的“玩具”,也是四种必备的技能(琴棋书画)之一,</p><p class="ql-block">“鹤”,性情高雅,形态美丽,素以喙、颈、腿“三长”著称,看起来仙风道骨,形态优美,被称为“一品鸟”,所以古人多用白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把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称为“鹤鸣之士”。</p><p class="ql-block">所以“琴鹤”,并不是弹着琴逗着鸟,而是表示清高、廉洁。如:唐·郑谷《赠富平李宰》诗:“夫君清且贫,琴鹤最相亲。”</p><p class="ql-block">乌衣</p><p class="ql-block">“陌上花开,铁券王孙君独秀;梁间燕语,乌衣子弟我重来。”这是江苏无锡钱氏宗祠联,那么“乌衣”是什么衣?乌衣一次在历史文献中也是被广泛地被记载使用,如:《隋书·五行志上》:“ 后主於苑内作贫儿村……多令人服乌衣,以相执缚。” 乌衣在历史上是贫贱者所穿的衣服。</p><p class="ql-block">但是在祠堂对联中,好像表现出来的并不是贫贱者。原因在于,祠联中用的是“乌衣子弟”,这里的乌衣是乌衣巷。在今天南京市秦淮河南岸,三国时期吴兵在此驻扎,因为吴国士兵着黑衣而得名,在东晋时期,王、谢几大士族居住在此,从此之后“乌衣子弟”,典指豪门望族的后代。</p><p class="ql-block">瓜瓞/簪缨</p><p class="ql-block">“脉接盛唐,喜玉叶金枝,派衍绥江绵瓜瓞;源开有宋,幸龙章凤诰,多传岭表世簪缨”,这是广东省广宁县古水镇李氏宗祠联。</p><p class="ql-block">“瓜瓞”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在祠联之中?朱熹集传对瓜瓞有解释:“大曰瓜,小曰瓞。瓜之近本初生常小,其蔓不絶,至末而后大也。”后来就引申为子孙蕃衍,相继不绝。</p><p class="ql-block">“瓜瓞”一词,还曾经用于民国时期的证婚词:“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p><p class="ql-block">簪缨是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后借以指代高官显宦。故显贵之家称“簪缨之家”、“簪缨世家”、“簪缨世族”、“簪缨世胄”、“世代簪缨”、“诗礼簪缨之族”等。</p><p class="ql-block">所以如果在家族祠堂或者在家谱之中发现,用“簪缨”一词形容本族,就是妥妥的士族之后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