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误区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幼小衔接是大班的事情</b></p><p class="ql-block"> 每当幼儿升入大班,关于幼小衔接的各种疑问、各种操作就会扑面而来,让家长和老师们手忙脚乱、紧张不已。为了能让幼儿能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家长们、老师们都会使出着浑身解数做好幼小衔接。但由于自身教育观念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部分家长以及老师在幼小衔接时容易陷入以下误区:</p><p class="ql-block"> 幼小衔接,正式提上日程是在幼儿园大班时期,因此许多家长、老师会认为这是大班的事情,小中班幼儿的家长和老师也可能会忽略幼小衔接前期铺垫。</p><p class="ql-block"> 幼儿园不同年龄阶段的培养目标不同,这一年龄阶段为下一个年龄阶段的培养做准备,只有循序渐进,不断积累才能够由量变引发质变。</p><p class="ql-block"> 因此,无论幼儿处在哪个年龄阶段,家长和老师们也应该要有幼小衔接的意识,将幼小衔接的内容内化在幼儿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循序渐进,才能让幼儿更加平稳地度过幼小衔接阶段,为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幼小衔接不仅是大班的事情,而是整个幼儿园阶段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误区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幼小衔接就是要多学知识</b></p><p class="ql-block"> 在幼小衔接阶段,“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深深地扎根在大部分家长的心中。因此这些家长在幼小衔接阶段就会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幼小衔接班。</p><p class="ql-block"> 此外,部分老师可能也会因为各种原因提前给幼儿教授小学的知识。在重视幼儿知识的增长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学习品质对儿童在学校能否取得成功尤其重要。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学习品质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在学习态度方面聚焦于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与动力;在学习行为和习惯方面则关注儿童的注意力、专注力、目标性、合作性等;在学习方法层面重视儿童的观察、探究、分享与展示等。”这些学习品质的养成既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或重要领域,也直接影响着儿童未来的学习质量与效能。</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如果没有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及教育规律,过度追求知识的增长而给幼儿提前灌输小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可能会导致幼儿产生挫败感和厌学心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误区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的事</b></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仍有部分家长、老师认为,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责任。这不仅是部分家长、老师的观念,也是当今中国幼小衔接的真实状态。</p><p class="ql-block"> 从幼儿园教师层面看来,幼儿园老师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幼小衔接工作,未能与小学建立双向衔接,共同承担起幼小衔接的重要任务。</p><p class="ql-block"> 从家长层面看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但对幼小衔接的内容与含义的认识还较为片面。一些家长在参与幼小衔接时,更为注重的是家长自己努力,忽视了参与幼儿园活动,这样就会使得家长无法及时获取幼小衔接活动的相关重要信息,造成家园、家校合作的脱节,也容易陷入幼小衔接的一些误区。</p><p class="ql-block"> 因此,家长和老师在幼小衔接中也应该积极与小学建立合作,三方共同构建幼小衔接活动,共同促进幼儿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开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误区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零起点”等于“零准备”</b></p><p class="ql-block"> 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中的关键期之一。有些家长在进行幼小衔接时,会陷入以上误区;此外也有部分家长认为幼小衔接,不需要任何准备。因为教育部提出了“零起点”教学。“零起点”真的就等于“零准备”了吗?我们来了解一下“零起点”以及“零”在哪里?</p><p class="ql-block">★“零起点”官宣</p><p class="ql-block"> 2013年9月,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稿第三条提出: 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教师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不得随意拔高教学要求或加快教学进度。</p><p class="ql-block"> 2018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对于小学起始年级未按国家课标规定实施零起点教学、压缩课时、超前超标教学,以及在招生入学中面向幼儿组织小学内容的知识能力测试,或以幼儿参加有关竞赛成绩及证书作为招生依据的,要坚决纠正,并视具体情节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纳入规范办学诚信记录。</p><p class="ql-block"> 官方认证的“零起点”教学,为正在幼小衔接误区中迷航的家长和老师们指引了努力方向。</p><p class="ql-block">★ 零起点教学“零”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从文件中可知,“零起点”的“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强调学生的零基础。具体来说,即儿童在入小学前,不需要以任何的学科知识积累作为进入条件和基础;二是基于课程标准,小学起始年级教师要遵守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不拔高,不超前,不超标。</p><p class="ql-block"> 由此说来,坚持“零起点”教学一定程度上可以矫正部分幼儿园以及家长们“急功近利”的以掌握学科知识为目标的小学化、超前化这种非常态教学倾向,使幼小衔接回归到正常的教学原点,使幼儿能够按照年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学习。</p><p class="ql-block">★ “零起点”是“零准备”吗?</p><p class="ql-block"> “零起点”教学强调小学起始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的零起点,以及课程实施的“零”起点这两方面。但“零起点”并不等于零准备。</p><p class="ql-block"> 小学是系统化学校教育的起点,有着与幼儿园教育不同的特点与要求。与幼儿园相比,孩子的角色、学习任务、学习方式以及环境等都有很大的变化。这样的大变化需要儿童在进入小学前有一个的平缓的过渡和充分的入学准备。</p><p class="ql-block"> 儿童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一定程度上是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做准备的。坚持“零起点”教学,不是让我们不做任何准备,而是告诉我们如何避免一些幼小衔接的误区,如何更好地使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教学上实现双向衔接,如何正确地做好入学准备。</p><p class="ql-block"> “幼小衔接”不等于“小学化”,不能简单地将幼小衔接理解为“知识经验的衔接”。成功的幼小衔接,不是小学知识的提前传授,也不是小学教育模式的超前进行,而应该专注学习能力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能力的发展才可以让孩子的学习长久受益,能力准备是幼小衔接的根本,相比于知识的学习,幼儿上小学的兴趣、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是更为重要的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