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行摄补记之五——喀什,与众不同,风情万种

吴山客

<p class="ql-block">喀什,这个曾经令我无次数向往的边陲重镇,今天,终于得以实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新疆占了六分之一,骄傲地拥有了中国版图上大西北的主要部分。而在新疆西南部,有着一个中国境内太阳升起最晚的城市——喀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喀什这个地名,是“喀什噶尔”的简称。“喀什”为突厥语“玉石”之意,“噶尔“为古伊朗语“石”或“山”之意。喀什在未纳入中原政权版图时,常属疏勒国的范围,张骞出使西域才揭开喀什同中原地区的官方交流。东汉永平三年设置西域都护府,喀什由此作为西域的一部分,正式列入中国版图。这里是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东西方交通的咽喉枢纽和东西方经济文化和文明的重要交汇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说“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大,不到喀什不算到过新疆。”喀什三面环山,一面敞开,北有天山南脉横卧,西有帕米尔高原耸立,南依喀喇昆仑山,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高山连绵,沙漠环绕,印度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北冰洋的寒冷气流也较难穿透,造成喀什地区干旱炎热的暖温带的荒漠景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山区的冰雪融水给绿洲的自然形成创造了条件,形成较为集中的喀什噶尔和叶尔羌河两大著名绿洲,它们静静伫立,犹如绿色的宝石镶嵌沙漠戈壁之中。几百座雪山巍峨挺立,冰川融水,滋养了山间谷地,滋润着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维吾尔族、塔吉克族等人民。雪山之下,牛羊成群,绿草如茵,弥漫着盎然生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这里,也有极端的干旱炎热的缺水地区,高山和沙漠阻隔了去路,却也留住了文明。31个民族在此聚居,与自然和谐共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古老的喀什,用它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让无数游客为之神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号傍晚,我从祖国新千年第一缕曙光的升起之地东海之滨,来到祖国最后一缕晚霞的落幕之地喀什,时差足有个三小时。18号晨九点,在酒店吃罢早餐,太阳才刚刚升起,十点背上摄影包出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喀什,是没有什么风光大片可拍的,来这里,最主要的是,领略并欣赏这里古老纯朴的民风民俗。而去老城,是街拍风土人情的首选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老街巷的名称都沿用维吾尔语旧名,且各有含意。像恰萨街道办事处的亚格巴扎,意为食油市场;阔孜其亚贝希,为土陶工;而再格来巷,原意是金银匠聚居处。走进老街巷,在约2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里,2.3万居民聚居叠住,两三百条巷道交错密织。奇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灿烂的历史街区,土石路面的巷道,宽一点的能走驴车,窄的两人并肩难行;街巷长者600多米,短的50米就到尽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酒店出来,进入老城过了安检,来到的第一条巷口,正好是一个羊肉摊,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朝阳中格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与我故乡游埠古镇的早茶一样,这个点,维族老人已三五成群地扎堆喝茶聊天了。</p> <p class="ql-block">这可能是我十余次进疆看到的最为原始、最为古朴的烤馕饼的小店了。</p> <p class="ql-block">在老城,墙面大都淡黄的土色,家家户户的大门或房顶,都插着鲜艳的国旗。</p> <p class="ql-block">这大概就是典型的塔吉克族人,面对镜头,从容微笑,那是从心底透出的一种善良。</p> <p class="ql-block">喀什老城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小朋友超多,而且都是绝对的放养,活泼,可爱,健康。</p> <p class="ql-block">灿烂的阳光在老城的小巷映射的阴影,使古老的建筑有了生机,两个小男孩从小巷里迎面走来。</p> <p class="ql-block">两个孩童,一里一外,歪着头好奇地看着我们这一群不速之客。</p> <p class="ql-block">一小男孩在艾提尕尔清真寺广场上追着鸽群玩耍。</p><p class="ql-block"> 艾提尕清真寺是我国伊斯兰教著名的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20米,占地总面积为1.68万平方米,分为“正殿”“外殿”“教经堂”“院落”“拱拜孜”“宣礼塔”和“大门”等七部分,是新疆规模最大的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在一小巷的院子里,大人们靠着墙边晒太阳边聊天,孩童们则在院中间疯玩。</p> <p class="ql-block">小弟弟坐在推车内,小哥哥推着车逛街,面对镜头,小哥哥略里羞涩。</p> <p class="ql-block">这个女娃独自在挂满五星红旗的巷子来回跑,还不停做着各种可爱的表情包,可爱至极。</p> <p class="ql-block">在老城城楼的一民居楼上,一对母子正聚精会神地向下张望,早晨的阳光与鲜艳的红旗,在他们脸上大放异彩。</p> <p class="ql-block">两个小男孩,前拉后推着一辆坐着小女孩的玩具车,一副三小无猜的模样,而站着一旁观看的家长,写上写满了幸福。</p> <p class="ql-block">这两位打扫街巷卫生的保洁员,边聊边干活,而垃圾车的两个孩童,正在快乐地玩耍。</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如舞台的追灯一样,照亮了五星红旗,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从国旗下走过。</p> <p class="ql-block">学校的门口亦有保安,可不像内地,学校门口挤满了车辆与家长,学生们大都是自行回家的。</p> <p class="ql-block">自行回家的小学生,这里没有太匆忙的脚步,也少了很刺耳的鸣笛,一切都显得从容淡定,秩序井然。</p> <p class="ql-block">在喀什老城闲逛,最大的感受就是,无论妇孺还是老者,他们的脸上都漾溢着微笑,从他们眼睛里,可以看出善良。对于我们汉民族的人,都表现出真诚的热忱与友好。无论走到哪一条街巷,也无论遇到那一个民族的同胞,都会热情邀请我们进院子喝茶或吃瓜果,甚至还赠送刚刚出炉的馕饼。如果聊的开心,他们随时随地给你跳上一段舞蹈,唱一曲调式丰富的民歌,跟随着律动的节拍,再配上热情洋溢的笑脸,即使在拘谨的游客,也会被他们的热情奔放所感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说“有河的地方就有文明”,喀什就像是一条温和流淌的河流,孕育了土地上古老而璀璨的文明。河流的归宿是大海,叶尔羌河的归宿却是沙漠。它与生俱来的悲壮气氛,在流经的地方深深扎根,可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各个民族却很坦然,他们的骨子里有一种叫做“乐观”的东西,因为他们知道:沙漠,就是固化的大海。</p> <p class="ql-block">维吾尔族老人的白胡子,确是人文摄影的一个亮点,讲真,我拍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这个已经八十多岁的老人,抱着幼儿一直笑对着镜头,丝毫不觉得累。</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坐于景区公园长椅上聊天晒太阳的老人,戴着金丝眼镜,白须在阳光下发亮,相当的有气质。</p> <p class="ql-block">这大概是在老城中碰到的年龄最大的老姐了,那一脸的皱褶说明了岁月的沧桑,而那依然明亮的眼睛,透出了心中的友善。</p> <p class="ql-block">这位大姐在看超市打折的广告,也是十分认真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碰到的穿着最华丽、神态最安祥、学习最认真的安全巡查员了。</p> <p class="ql-block">在学校门口等孩子放学的母亲,在看到孩子走出校门的瞬间,脸上写满了湿柔与爱。</p> <p class="ql-block">一位拄着拐杖的维族老人,匆匆地从一馕饼店前走过。</p> <p class="ql-block">每一个男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小孩。这些坐在一起聊天的老人,还时不时地动手打闹。</p> <p class="ql-block">在老城,也有到此拍婚照的新人,这创意,倒是蛮好的。</p> <p class="ql-block">民族地区的妇女,其实与内地的汉族妇女一样,喜欢扎堆聊个家长里短的。</p> <p class="ql-block">喀什老城巷口的菜摊,那是绝对的有机绿色,特别是那西红柿,买来可以直接放嘴里咬。</p> <p class="ql-block">街头杂货铺的老板,可以边聊天边做生意的,悠闲自在的很。</p> <p class="ql-block">在老城景区的入口处,坐在长椅上带着宠物晒太阳打盹,那绝对是一件幸福的事。</p> <p class="ql-block">可能是因为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老城的游客不多,倒是警察保安和巡逻的居民,每个路口都有,并设有安检及身份确认。不同的是,但凡是汉人,走过安检门即可,而维族同胞,是必须验明身份,并问清缘由的,凡不是在老城居住的居民,便不放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城的大部分店铺都已关门停业,最大的亮点是满街插的五星红旗,还有热情好客的维族同胞。对于镜头,他们从不回避或恼怒,而是笑脸相迎,非常配合。特别是小朋友,见面都会一脸灿烂,"哈啰""你好"地跟你打招呼。遗憾的是,因老城店铺大都停业,不是本居民区的维族同胞进不安,所做市场不热闹,地道的维族人文民俗的片子就无法拍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午五点多,依旧是在老城逛。听路遇的摄友说,东边还有一个更原生态的老城,这两天封掉不开放了,所以进不去。好吧,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来过看过体会过,这才是行摄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在喀什,大伯大妈叔叔阿姨都是治安管理员,几乎每条街巷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更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手持木棒等防卫器材由</span>青壮年组成的巡逻队,不间断的巡逻,可见民族同胞对社会稳定的向往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每天上午的十点半,喀什老城景区的城楼处,都有欢迎游客的歌舞表演,碰巧被我们遇到,当了一回嘉宾。</p> <p class="ql-block">有如此美丽大方的维族姑娘,赶紧与夫人一起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在如此有时空特色的街巷,打卡也是必须的。</p> <p class="ql-block">夫人喜欢与民族同胞聊天,我则在一旁抓拍,各取其所。</p> <p class="ql-block">在一个院子里,维族一家子在烤馕饼,这麦香,远远地就能闻到。见夫人喜欢,她们就送了一只,赶紧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老城的城楼上,居民区的色彩斑斓,阳光正好,打卡纪念。</p> <p class="ql-block">喀什葛尔老城景区入口处,歌舞表演结束,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与年纪最大的老姐合影,沾点福气。</p> <p class="ql-block">拍的人开心,看的人高兴。旅游,要的就是这样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给维族儿童拍照片,在手机里观看,还是很欢乐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典型的维族人院落生活真实写照。院子里有葡萄架,阳光下妇女们席地而坐,手中做着针线活,儿童在一旁玩耍。</p> <p class="ql-block">进入一个大家族,她们热情地邀请我们喝果汁,吃麦饼,并愉快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经得主人同意,我们得以到室内参观。维族与藏族不同,室内布置的相当奢华。这是这一大家妇女婴儿的室内合照。</p> <p class="ql-block">19号,继续喀什的自由之行。早上9.15色满路经老城拐至解放北路,再从人民路经市政府广场,远远便看到高台民居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台民居,是一个有关古代西域记忆的活态基因库,人们世代聚居,房屋依崖而建,深黄色的夯土还原了西域大地的颜色,每当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就这样楼连着楼,房挨着房,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形成了一处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民族聚居区。可以说,这里,就是维吾尔族最为典型的民俗博物馆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维族人的恋家情结,也可以在高台民居的建筑形态上也可窥见一二。民居内几乎都是数代同堂,他们不愿意离家新建房屋,以原房为轴心,横向纵向,利用地势扩增空间,或是加盖一层楼,或是拓展一间屋。随意建造的土屋经历了千年风雨洗礼仍然安如磐石,渐渐的构成了今日高低错落,四通八达,蜿蜒迂回,迷宫般的格局实属奇观。充满智慧的当地居民将方向埋入了脚下的地砖,如脚踩六角砖,代表着这条路畅通可行,怎样都可以通往大路。如遇到了长方形的砖,则是路的尽头,走到头定是死胡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或许是因为保护不力的原因,高台民居很多已是断壁残垣,如同城市拆迁的遗址,与对面现代繁华的喀什新城形成巨大的落差。这里的民居皆为泥木结构,木头用来构架和支撑房屋的主要结构,土坯直接砌上墙面,不时有牲畜的气味夹杂在空气之中。从上了锁的门缝中望去,里面破败不堪,早已失了生活的迹象,与内地一样,似乎每一个古民居都难逃脱被废弃的宿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台民居原本是聚集了众多土陶艺人,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土陶作坊,依托烧砖制陶维持生计。由于老城的改造,很多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已迁出高台民居。如今这里依然还有几户依靠土陶为生的人家。土陶制品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曾一度淡出了人们的生活,随着喀什旅游业的发展又让古老的制陶工艺重新兴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高台民居离开向南走,则是一片沼泽地,里面长满了柳树和芦苇,其间亦有河水从芦苇中流过,倒是有几分江南韵味。当地政府在芦苇荡中修了游步道,但基本无人晨练。沿人民路在芦苇荡尽头右拐,便是喀什闻名的东巴扎了。说里巴扎,其实也就是个市场,各类商品集散交易地,门口冷冷清清。问保安,说是要11点开门营业。好吧,我就不看了罢!据说这里原有一个牛羊交易市场,只是每周在周日交易一次,我是等不了啦,只能留下遗憾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在从高台民居转到老域东门到老城看看。此时才过十点,晨光射在老城的土墙上,如同抹上一层金黄的粙色,神圣而庄严。一群群白鸽从头顶掠过,空气中都透安宁祥和的氛围,根本感觉不到祖国边陲重镇的紧张恐惧。老城是个适合慢走闲逛的地方,不经意间三个小时就过去了。在这清真寺广场不远处,在一面馆吃牛肉面,十元钱一碗,经济实惠。食毕,便回宾馆午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午,到科技展览馆市民服务中心去办理边防通行证,因为明天继续西行去塔县边防站所用。大厅很空,办证处有三位边防官兵,身份证递上,三分钟就搞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已近黄昏,此时的老城,反而热闹了起来,各种维族小吃摊列于街道两旁,游客也不知从哪里冒出,一下子多了起来,肉味,面味,烟味,烧烤味,弥漫了整个老城。大概,这才是千年老城该有的烟火味吧。</p> <p class="ql-block">色满街位于广场上的毛泽东主席挥手雕像,在内地城市的中心广场,已经很难看到了。</p> <p class="ql-block">进入高台民居保护区的门楼,刻着诸多的伊斯兰元素。</p> <p class="ql-block">民居长年失修,已成断壁残垣,再不抢修,恐怕是没有机会了。</p> <p class="ql-block">坚守在民居的老居民,在家门口用小锄头劈柴火。</p> <p class="ql-block">向南走到河边的芦苇丛中,就可以看到高台民居的全景。</p> <p class="ql-block">高台民居原来有许多人以制陶为生,现在从事这门手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位制陶的师傅,看起来挺乐观的。</p> <p class="ql-block">手工制作木水壶的艺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清真寺旁的一条巷子的门口,理发师正在为顾客理发。年龄虽大,刀功了得。</p> <p class="ql-block">同是理发,手法却大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传统的打铁匠,也已为数不多。</p> <p class="ql-block">这位师傅,既是手工艺人,也是安全组员。</p> <p class="ql-block">吃烤羊肉串,是到新疆的心做功课。</p> <p class="ql-block">这个摊位上有各种馅的饺子,就看你喜欢什么样的囗味。</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美食一条街,也逐渐热闹了起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