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梭,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研工作即将结束,回顾这一个学期的教研工作,我们有着几分充实,几分感慨,几分繁忙。本学期的教研工作在全组数学老师们兢兢业业中,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开展着。</p> 教师篇 <p class="ql-block"><b>一、夯实教研 ,促发展</b></p> <p class="ql-block"> 研无教,则无以立足;教无研,则无以长久! 对于教师而言,常规教研就是我们储备粮草的有效途径。学期初,科组的老师就学情与教材两方面进行教研交流,制定了科组教研计划和个人教学计划。</p> <p class="ql-block"> 学期中,老师们坚持周周教研、月月反思。每个周三下午的集体备课时间都提前定发言人,先对前面的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再针对练习中的困惑进行交流,达成共识;其次解读下周新授课的内容,梳理出教学重难点;同时还要对下周的组内研究课进行研磨;最后将过程记录在《教研工作手册》上。</p> <p class="ql-block"><b>二、经验引领,促成长</b></p> <p class="ql-block">1.学科经验交流《双减背景下,关注数学作业设计、提高数学思维能力》</p><p class="ql-block"> 4月20日下午,科组老师集体聆听了陈明妹主任的讲座,本次讲座为全体数学教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提出了宝贵的建议。通过本次教研活动,老师们都收获颇丰,对“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更是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数与代数</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探求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真谛与培养途径,4月20日下午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开展了《数学课程标准》之数与代数解读活动,各年级的教师代表深入分析本年级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四年级数学组由吴海菊老师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多年的教学经验,讲解层层深入,让我们对数与代数这一模块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p> <p class="ql-block"><b>三、立足课堂,提质量</b></p> <p class="ql-block">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了新的理念,还要在实践中磨砺出真知。根据开学初制定的科组教研计划,科组老师有序开展“人人上一节组内研究课”活动。在”双减”政策下,我们立足当下、与时俱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希望打造更加扎实有效的常态课。</p> <p class="ql-block"> 本学期上组内研究课的分别是谢桂荣、戴俄育、张才宁、王发标、吴浩、李业梅六位老师。每位老师能根据课标理念精心备课,目标设置合理,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重点突出,体现阳光课堂教学模式。每一节课的教学风格各有千秋,各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听课后,我们还会及时进行评课、反思、总结。每位老师都能够做到畅所欲言,互相学习。</span>然后实践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中不断磨练、不断提升,每一次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b>四、匠心相传,共润桃李</b></p> <p class="ql-block"> 古语有道:“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为了加强我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给我校青年教师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充分展示我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学校教研室安排,本学期由李燕老师代表四年级数学组参加擂台赛教学活动。</p> <p class="ql-block"> 从确认课题到每一次磨课,科组优秀教师们都充分发挥“传、帮、带”的示范引领作用,带领李燕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宝贵经验。每一次的磨练都能碰撞出新的火花,每一次的磨练也都能带来新的收获与思考。</p> <p class="ql-block"> 经过前期的反复研磨、精心准备,在最终的展示课上,李老师用情景激趣设疑导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巧用猜想自然地揭示了课题。课堂中老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荣获擂台赛展示课二等奖。每一节课都有成长也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收获、合作的快乐和付出的喜悦,或许今天不是最好的,但今后一定会更好。</p> <p class="ql-block"><b>五、品书香,“阅”分享</b></p> <p class="ql-block"> 有一种精神,来源于阅读,在阅读中我们见证每个生命的成长;有一种力量,源自于阅读,在阅读中我们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有一种智慧承载于阅读,在阅读中我们找寻教学实践的智慧。本学期我们同读《可以这样教数学》这本书。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让自己的心灵粮食满仓。并积极把自己阅读所获在教研活动中与大家共享。</p> <p class="ql-block"> 在5月25日读书交流会上,李业梅老师代表科组分享了《可以这样教数学》一书的心得。她从吴正宪老师的:让孩子们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和徐斌老师的:数学课堂“进”与“退”的智慧两个方面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了分享。陈教老师代表科组分享了听后感想!</p> 学生篇 <p class="ql-block"> 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将文化逐步引入课堂,增加学生对数学家的了解,对数学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本学期四年级数学组开展了“数学家的故事”手抄报评比活动。</p> <p class="ql-block">人民科学家,世界数学大师—华罗庚</p> <p class="ql-block">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陈景润</p> <p class="ql-block">π的故事—祖冲之</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刘徽</p> <p class="ql-block">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苏步青</p> <p class="ql-block">数学王子—高斯</p> <p class="ql-block">世界伟大的数学家之一—牛顿</p> <p class="ql-block">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美国数学家—贝尔曼……</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在本次评比中荣获一、二、三等奖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对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数学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加强了数学文化和数学学科的联系,有了榜样的力量,提高了孩子们数学学习的兴趣。除了知道一些数学知识的来源,更重要的是学习数学家们不断探索,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创新的精神。</p> 总结提升 <p class="ql-block"> 教研路上,我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探索发现;我们傍依大师,开阔视野,提升理念;我们超越年龄,自由交流,探讨疑惑;我们梦想着,期待着,践行着。共同盘点得失,再上台阶,不负韶华,不负梦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