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夏有凉风,进坑有约。2022年6月11日下午3时进坑插秧泼泥节盛大开幕。这是进坑村举办的第八届进坑插秧泼泥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忙时种田,闲时作陶”,是对进坑人高度的概括,也是进坑村千百年来,村民们农耕生活的真实写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进坑村,位于景德镇东南部浮梁县境内,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陶瓷文化古村落,被誉为“瓷都摇篮”。面积约6平方公里,距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约7公里,距景德镇中心城区约10公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来到进坑村,映入眼帘的是这里的村民的质朴和风景的秀丽。小南河溪流自村头自村尾,湘官公路穿村而过。据南宋蒋祈《陶记》记载:“进坑石泥,制之精巧,湖坑、岭背、界田所产已为次矣”。“坑”是一种四周高中间低,群山环抱式的地形。湘湖及周边地区,丘陵连绵,山谷遍布,带“坑”“坞”的村名、山名,举不胜举。进坑东北方向耸立着极其高峻的山峰——青龙尖,与相邻山峰构成双峰,每当山间云雾弥漫,双尖隐显莫测,是当地有名的八景之一。青龙尖上有古庙~玉女祠一座,是附近民众大旱之年祈雨的圣地。山上的水向南奔流,也是进坑小河的又一重要源头,两个源头汇聚小河,穿过村庄,顺着山谷辗转流淌,汇入小南河,又在盈田汇入南河。宋朝时,进坑瓷业繁盛,交通便利。陆路有瓷石古道,连通东西;水路有小南河、南河,直通景德镇昌江。据村里老人介绍,南宋之前两百多年,进坑就是过着且耕且陶的日子,“忙时种田,闲时作陶”。如今村中700多人,却有足足56个姓氏,只有曾、陈二姓是土著,其余全部是外来移民。真的像景德镇,“匠人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从前的进坑,人员总在不断地流动着。2014年6月,由于黄清华和黄薇夫妇,这两位年轻学者的造访,及2014年年底,他们牵头创办了以宋瓷赏析和文化交流为内容的“东郊学堂”,借此重要契机,进坑村,一个祥和宁静的村落,顿时名声鹊起,备受关注。2014年10月21日,在百业坞找到一处五代矿洞,这是目前景德镇发现的唯一一个五代矿洞,是世界上最为完整和原生态的最早矿洞。之后考古发掘中,捷报频传。进坑村拥有五代、宋代窑址15处之多,加工瓷石的水碓遗址达16座,古瓷石矿坑遗迹7处,及6公里长的千年瓷石古道。进坑处于五代北宋窑业烧造中心小南河流域的核心地区,呈现了一条完整的古陶瓷生产遗址廊道,再现了当时制瓷从原料开采,经过夯砸、锤炼,反复利用水碓舂打、淘洗,直至去除渣滓后形成均匀的泥团,在瓷窑经过拉、印、晒等工序形成坯,再刻花、施釉,经过烧窑、彩绘,方成陶器的整个生产体系。黄薇常常对人说她是:忙时种田,闲时考古。进坑村是景德镇瓷茶古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今年的插秧泼泥节,都是还原农活中种水稻的场景,运秧和插秧。以及劳动之后,在水田中拔河、泼泥,撒欢,尽情快乐享受泥土的芬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运秧,两人挑一个秧箕,在水田里奔跑,来回送到对面队友手中,谁用时间短,就是胜者。说实在的,水田中行走都很困难,还别说抬一个秧箕跑起来。荒乱中,队员在泥田里摔倒,弄得全身是泥,活活像个泥人,引得围观群众哈哈大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插秧,每组8人,把两旗之间的水田,插满秧苗为止,时间最短获胜。插秧可是个累活,要弯腰的,肚子大的,可吃亏了。插秧最快的,还是些中年妇女,是不是年轻时下过放,干过这些插秧的活。城市中生活的年轻人,手忙脚乱,东倒西歪,最后也算是把秧插完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盛产水稻。插秧也是农民基本劳作方式。农村莳秧的一种方法,又叫插田。一般秧苗长到3~5寸长时即可移栽,即叫插秧。中国农村把第一天插秧,称为“开秧门”。主妇要备好饭菜酒肉,供家人和帮工者聚餐。餐间,每人要吃一个鸡蛋,意谓“讨彩头”。蹲下去拔秧,先用缚秧苗的稻草在秧田上面横扫几下,意谓防止“发秧疯”。发秧疯即手背发肿。插秧结束,称“关秧门”,有的户主绕田走一圈,拔一把秧苗带回家,扔在门墙边,说是“秧苗认得家门,丰收由此进门。”插秧结束那天的晚餐,主人家要宴请帮工者,称“打散”。插秧种田时,一天三餐外,还要加两次点心。我认为主要是插秧忙,一身泥,不便回家。俗称:芒种芒种,犁田插秧。今天在进坑就享受了这么高规格的村宴,虽然大部人没有帮上工,但都品尝了美味,感受到进坑人的热情好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说,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附近的农民特别有朝气,每年6月的最后一天,都要举行一次欢乐的插秧活动,这就是著名的插秧节。插秧节的特点是,这天鸡刚叫,农民就要起床做饭,这种用黄豆和大米混合焖制而成的饭被称为“抓饭”。人们认定,只有吃了“抓饭”才不会挨饿。正式“比赛”在下午举行,其特点是:人们扛着犁杖赶着水牛来到田头。刚下了田,青年男女就开始在田里奔跑嬉戏,互相抛掷湿泥取乐,就这么你追我赶,热闹非凡,直到身上脸上全变得泥水斑斑。对此,大家不仅毫不介意,反而感到快乐无比。疯够了,这才开始插秧,随同来到田头的乐队也就立刻击起鼓来,伴着鼓声,人们边插秧边对歌。男欢女乐,人人争先,等到太阳下山彩霞满天,眼看着一方方秧田闪着金光,人们更加欢乐。当人们披着金色的霞光回到各自的家,欢快的插秧节也就结束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泥田拔河活动开始了,今年的拔河绳是全新的,记得去年拔河绳拔断了N次,队员在泥田中翻倒N次,这也到更加增添了很多的乐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这1000平方的水田里,可以看到,比赛双方已经准备就绪。随着裁判员哨子声的吹响,身着统一服装的两队人马开始较上了劲,只见双方队员紧握绳子,一个个脚蹬着地,身体后倾,甚至直接坐到了田里,个个使出全身力气拽着绳子,旁边的加油声不绝于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黄薇老师的女儿,太嗨了,可高兴坏了她。不管不顾,从田坎上跳下泥田,尽情地在水田奔跑,跳跃,脸上露出幸福快乐的笑容。黄薇老师担心女儿被水田中的比赛队员踩着,飞奔到水田里,把女儿强行背了上来。女儿说,我还没玩够呢!后来才知道,其实是她女儿跳下田坎时,不小心把脚给弄破了,背着上来的时候,脚还在流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泼泥,让今年进坑插秧泼泥节活动再次掀起了高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记载,泼泥节是西林、那坡、靖西县一带壮族民间节日。每年四月插秧季节举行。姑娘和年青媳妇们用田中的泥浆向路过田边的男子泼去,以此劝告男子务农。传说古时有一个已婚男子经常外出唱歌,农忙季节也不回归。一天,他的妻子正与一群姑娘插秧,他路过田边也不过问。姑娘们假作泼泥混战,将他弄成一身污泥,使他无法串寨。从此以后他回心转意,与妻子共同耕作并获丰收。以后泼泥浆迎丰收活动,便在各地相沿成习了。今年进坑插秧泼泥节,也把泼泥作为掀起活动高潮的重要一项内容。插秧泼泥节成为村民们最幸福最快乐的节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拍美照,是我们自娱自乐的节目。看夕阳甚好,我拿出相机拍了几张,这时彼特卢老师走了过来,指导了下又拍些。他边走边喊,西毛,拿R5出来,拍美照。美不美,看看下面的美照,你就晓得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年一度的进坑村插秧泼泥节,在夜幕晚宴下,圆满落下帏幕,期待明年泼泥节再相邀!进坑,不见不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