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州城探觅文集(11)为永宁关树碑立传附件 2一3 宁和桥遗址寻访记(下)

鲁伯江

<p class="ql-block">  我俩又抱着希望攀爬过去观看,原来是个高155公分、宽85公分、深230公分的石孔。从孔壁上的錾子印痕可以看出这个石孔是由人工凿刻而成。</p> <p class="ql-block">这个石孔只是个过道,穿过去有一个较大的石窟。石窟高2.6米,宽2米,深2.7米,从窟口状况可以看出是利用天然石穴经人工凿刻而成。在石窟上方墙壁上左右有对称地圆形小孔,离窟底高一米处留有22厘米宽的石台阶,两侧分别有三层10公分宽的台阶。从形制上看,这个石窟才应该是适合塑像挂幡的佛洞,也可能就是张贵兰老人所说的“观音庙”,那个文物保护牌应该挂在这个石窟里才是,香炉也应放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这里又出现一个疑问,就是这个石窟距离窟口下面的石墙仅高2.6米,无论是拜佛还是置物垒个石阶或架个木梯即可上下,为何要在侧墙上凿一个石孔呢?这个石孔有3立方的空间,在没有现代化工具情况下,开凿这样一个石孔可不是一件简单事。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这成为这个地方又一个蹊跷之处。</p> <p class="ql-block">测一下石孔与岩下石墙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回头再看进入石窟的石孔通道,从石孔壁上下距离75公分有直径8公分的石孔穴,靠石窟一侧的上下四个角有安门的石窝。石窟正面畅开,却在侧面留门,不知是何原因?按理说建庙塑佛要大开方便之门,便于香客进出礼拜,这里却如同军事重地或者民间寨子一样处处设置障碍限制通行,很是奇异。</p> <p class="ql-block">仔细观察这个石孔过道的前后左右,分明是一个长2.3米、宽1.5米、高1.55米,截面积3.45平方米的方形大石柱。至此,我忽然顿悟了,这就是穿系固定浮桥的石柱!这里就是宁和浮桥的遗址啊!再细看,石柱上还有索链摩擦的痕迹,表明索链是斜向下游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石壁凹进处应是石柱与索链之间还垫有防止摩擦的圆木或其它垫物。</p> <p class="ql-block">浮桥,顾名思义就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桥。网上搜到赣州宋代浮桥照,<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面有索链牵拉,下面有小船托举,在小船上铺板,只能行人不能通车。</span>我们这里黄河水情水势与南方不一样,冬天有冰凌甚至冰冻封河,夏天有猛洪水急浪高,当年宁和桥浮梁是什么型式,如何防止这些自然现象不得而知,还有待专家们研讨揭秘。</p> <p class="ql-block">在本遗址石孔上方的石崖上及石窟中有一道倾斜向下裂开十余米长的缝隙,表明了索链巨大的坠力,也有可能是浮桥遭遇了特大洪水冲击导致岩石崩裂。如浮桥1074年成,1077年黄河发大洪水,导致延水关黄河岸大崩塌,“入地数十尺”(见《延川县志》.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石孔及石窑海拔552米,朝向西269度,经纬度见附照。</p> <p class="ql-block">在窟中眺望洞下的黄河及对岸的石岩,河对岸对应的石崖上也应有相同的洞穴,可惜可能是修筑拉沙路被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结果</span></p> <p class="ql-block">这个结论一确定,之前观察到的种种现象及疑问迎刃而解,得到合理的诠释。</p><p class="ql-block">一、从宏观上看,此处距离庙沟古道口120米左右,在合理的距离范围之内。古道在庙沟的北侧,浮桥在庙沟的南边,庙沟上的古桥便有了连接古道与浮桥的作用意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根据河岸沉积泥土看,以前黄河河床与水面比现在高五、六米。这个石洞现在距离黄河水面高度30米,能够满足浮桥索链下垂需要的高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也提供了清代课税的“厘金局”为啥不设在后边古道口而设在这里的可能原因。宋代首开先河,单设掌管税务机构盐铁司,都盐、茶、铁等商税;明代在关津渡口设巡检司(盐关)为课税机构。厘金局是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年)才设立的,但是一般官府同类性质地方机构名称有变而设立地址不会轻易迁移,特别是税课机构历朝历代都有,且性质、职能及设立地点较稳定,因此永和关清代厘金局极有可能就是在宋时设在浮桥头的盐铁司和明代巡检司(盐关)原址上设立的,故远离古道口。</p><p class="ql-block">四、当年为保护这一国家级的交通工程,在石硽下人为地设置了只有匍匐才能通过的狭窄过道,在石墙尽头设置只能一人上下的“口”形关口,在关口上开凿了桥头保安人员值守的石屋,在石孔通道上设置了门框门扇,还在索链固定处的石窟里塑立观音神像保佑平安。</p> <p class="ql-block">五、岩石上的裂缝正下方正是先前看到的用大块条石砌筑的石屋,原来是为了托起已裂缝的岩石,保护上面的佛洞。这个石屋建修年代极可能是石碑上落款的“隆庆五年”。此时可能是设在这崖下的巡检司(盐关)为防止窑院上方石崖崩塌所为。故碑记为“建修石洞”而非“建修佛洞”,也因修建石洞与保护佛洞有关,与延川县有关,所以碑文中有“佛”“盐关”“延川县”等字。当然这些推测还有待于专家们进一步考古和考证定论。</p> <p class="ql-block">当我迫不及待地将这个发现告知了在延安居住的周国祥和在西安的段双印俩位专家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要亲自到现场观看,我也想听取他们的论证和解读,于是驱车于6月10日一同到永和关村考察。</p> <p class="ql-block">他俩谢绝我们的劝阻,坚持攀爬上陡峭的石壁,在大中午烈日下仔细查看了近两个小时。他们一絲不苟严谨地工作作风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他俩一致认定这就是宋代宁和桥永和关一端索链系锚固定处。与两位专家同行的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曹树蓬先生也攀上石壁仔细观察了遗存建筑,认可浮桥遗址并高度评价了这个发现对澄清历史争议、丰富黄河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闻讯而来的延川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曹龙,凤凰新闻社记者刘中中,摄影家刘永丰等,都对这一发现予以高度关注和热情赞誉。</p> <p class="ql-block">左起:曹龙、曹树蓬、段双印、周国祥、鲁伯江、刘中中、刘永丰。</p> <p class="ql-block">  鲁伯江 2022年6月12日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