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方略实施以来,三门峡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如火如荼。“万里黄河第一坝”下,沿黄生态廊道就像一条漂亮的丝带,顺着黄河从西向东飘去。 清澈的河水挣脱束缚,像鲲鹏,欲展翅,突然被大坝闸门关闭后所截断的河边,就向瞬间退潮的大海,一会会儿河水退去了三四米,朋友惊呼这从未遇到过的神奇。 从意犹未尽的惊喜中刚刚惊醒,车已过了黄河古栈道。收了口的河水,又老老实实顺服于狭窄的峡谷之中。聪明智慧的先民在两岸修栈道,拉纤,征服暗流涌动对行船的威胁。几百米后,河水出了赵里河,又欢快地向下游流去。 我们的车子转眼间到了通向赵里河村的叉路口。一位中等个头、精气神十足、胸前佩戴红艳艳党徽的老者正好从叉路到了跟前。我便礼貌地问了句:“师傅,从这儿一直往前能到哪里?”他回答说:“前面东庄村隧道还没有修好,到那就过不去了。”我说:“东庄村我们去过。从这条路能去到东庄吗?”他说:“能去,只是路不太好走。”我说:“谢谢师傅。我们到前面看看。”他说:“举手之劳,谢啥谢的。”我觉得这位师傅很爽快,不经意间给他留了一张照片。 我们也是“不到黄河不死心”的主,到东庄1号隧道旁是过不去了。转了一圈,看看去往东庄的路也确实不好走,就不打算到上面的风景名胜黄巾寨去一探究竟了。拐回去顺便转转也好。 <p class="ql-block">不几分钟,车子又回到了赵里河村叉路口,那就去赵里河村看看吧。刚好又见了那位师傅,礼貌性地打了声招呼,说:“我们去赵里河村转转。”师傅说:“把我捎上。”他就去找地方放扫帚,看来他是负责这一段村路卫生清洁的赵里河村民。我们等他,上了车,他说:“去我家看看吧。”我马上想起了赵里河村的一个人——郭当家。我说:“你就是郭当家吧。”我自我介绍说:“我叫董振民,去过你村几回,也去过你那座老院子,只是都没见过你,但是久闻你的大名。”他说:“你就是董振民老师,《古镇张茅》《陕州张茅红旗飘飘》这两本书我都认真看了,早知道你了。”我们边走边聊,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题。</p> 到了村口,下得车来。他指着一座座老房子,津津有味地给我们讲解着。赵里河村柏(树)崤组古村落位于陕州区王家后乡,始建于明末清初,大都依坡而成,以四合窑院为主,纯砖瓦结构,只是近几十年来修补时才用石头砌筑,是郭氏家族的家园,祖祖辈辈没有外姓人入住。现存较为完整的有10个院落、48间房、59孔窑。当时赵里河村曾是黄河漕运及航运的停泊站,郭氏家族因此发迹,在方圆百里富甲一方,所用木材、砖瓦、砖雕等建筑材料都是通过商船,沿黄河从陕西航运而来。 他还清晰地记得20世纪50年代修三门峡大坝前,黄河里帆船航运的情景。村中心有个地方叫沙咀,在沙咀上往西直视观看,涛涛黄河水中的“中流砥柱”就横跨在河南与山西黄河中央,和柏(树)崤古村落形成交相辉映,来古村探寻旅游摄影的爱好者,在沙咀上可以听到鸡叫听两省,以“中流砥柱”为背景合影留念。柏(树)崤古村先驱者选择以沙咀为中央建造村落,说明柏(树)崤郭氏家族人要表达“砥柱”精神永存柏(树)崤古村。村民有啥难办的事解决不了,都要到沙咀看着河中的“砥柱石”默默祈祷,遇难事总能克服解决了。 他站在一所很有时代特色的院门前,给我们讲解门当户对及房檐的木雕内容,还能脱口说出“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等标语及对联的时代背景。 <p class="ql-block">他把我们领到了他家,一座四合窑院,靠北、靠东是砖窑,靠南、靠西是砖房,大门从南房中间穿过。其实我在2017年4月29日和三哥一行去十里桃花谷和赵里河村走访时去过他家,又于同年5月7日和李姓朋友徒步到村里专访碉堡和古建筑时也去了他家,不巧的是都没有见面。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家门前的那颗“铁棒磨针”用的大石头。他用粉笔写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标语,至今还印在我的脑海里。这次见了面,他恨不得把家里所有的宝贝都介绍给我。</p> 他是黄河漕运文化、赵里河古村落文化、十里桃花谷文化、农耕源文化的传承者、宣传者、讲说者。 他先把我们带到了一孔陈列文字资料的窑洞。老旧的资料都用玻璃框精心装裱挂在墙上,诸如光绪四年的土地买卖合同、咸丰九年的兄弟分家养老协议、民国时期的卖地合同,等等。他指着残缺不全纸上的模糊字迹,认真辨认着上面印着“官契”的字样。他给我们讲解着一个“地主”曾经有130多亩土地,如何被后代变卖直到家业破败的惨痛教训。 他把村里的家族关系和古院落,一笔一划写在稿纸上,装进牛皮纸档案袋,保存在图书柜里。他研究整理了郭氏十一代人的完整脉络,以及每座老院子的布局和装饰情况,他说郭言贵院子的照壁墙最独特,郭言吉大门的砖雕最精致。 他属虎,今年72岁,是赵里河村柏(树)崤组组长。他和老伴一起生活,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在外打工。他干过15年民办教师,把教师资格证书像宝贝一样锁在抽屉里。郭老师记忆很好,他能说出在张茅上初中时六七届毕业生全班50人中48人的名字。说起当老师这段经历,他记得非常清楚,“我是1969年12月6号到1984年11月3号当的老师。”后来由于家庭负担重,他弃教回家务农。他是个热心人,村里不管谁家有事,他都会给人家写对联,忙前忙后招呼事情。 <p class="ql-block">2017年,赵里河村“十里桃花谷”突然成为了爆火的“景区”。郭老师就给乡领导提建议,“咱不能守着金银碗要饭吃”。他收集整理了赵里河、柏(树)崤村名的来历及村民行善救客商又被反哺等传说故事,其中《桃花谷的传说》发表在三门峡日报上。中央电视台连续4年9次报道,引发了外界对赵里河村“桃花源”里生活的探究和向往。</p> 2019年,郭老师在自家院里办起了农耕源文化大院,吸引前来“十里桃花谷”游玩的人们免费参观,让更多人了解赵里河村。他把从2012年开始收集的600余件老物件及历史文化资料,摆放在两间房和一孔窑里。 一孔窑里陈列了门匾、窗棂、罐子、水缸、纺车、食盘等物品。纺车有七八个;大大小小的罐子更是一溜排开,足有二三十个;木质的食盘也有多种,方形的用来摆菜碟,长条的码油炸食品,圆的放水果。 两间房里存满了杈、耙、犁、耧、锄、镰、䦆头等各式农具。他拿起一个前窄后宽的铁制品,“猜猜这是啥?”我们一脸茫然。“这叫灌槽,专门给骡、马喂药的。”他又指到墙上的一个农具,说“这是甩镰,一下能割五六行麦子。”还说这把刀应是红枪会白枪会时用的。 郭老师的生活并不宽裕,他却毫不吝惜地把微薄的积蓄都花在这收藏上面,说“我老了,要给后代留点啥,系住乡愁留住根。” <p class="ql-block">郭老师把我们领到了他家儿子郭春锋开办的“老饭铺”里,让我们感受一下老家那曾经熟悉的场景。他指着《农家记忆老饭铺》的招牌说,“明末清初,郭氏先民们从湖滨区高庙乡黄底村迁来。康熙中期,弟兄二人抓住黄河漕运的大好时机,各自开办饭铺,生意红火,财源滚滚。到了嘉庆年间,郭家第六代传人郭懋德又兴办农家饭铺,成了当地首富,因此柏(树)崤10座四合院大都在嘉庆年间建造。民国时期,郭家第十代传人郭小引在上铺院办农家饭铺。2021年11月底,随着古村落下沿黄旅游廊道的开通,郭家第十二代传人郭春锋,利用自家农耕源文化大院,免费供游客参观,在传承非遗、研学、体验、文创农耕文明史的基础上,开办《农家记忆老饭铺》,上为继承农家小吃,下为体验老家味道。”央视CCTV-2生财有道栏目进行过采访。</p>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村里的许多老院子都没有人住。郭老师没事就在村里转悠。他说,“人老了,睡觉少。”2018年冬天的一个清晨,他发现郭海伟家的大门敞开着。进门一看,二门南边的门脚石不见了,顶上的梁塌了下来。进院再看,厢房的窗户空了,木窗格靠在墙根。经过仔细观察,他又在门口发现了血迹,于是断定院子晚上被小偷光顾,小偷拆掉门脚石后,顶梁掉下砸伤了小偷。他当即报警。在他看来,小偷可能还会再来取已经卸下的木窗格。第二天下午,村里出现了一辆陌生的面包车,他立刻带人去拦。果然是小偷回来取赃物,他和村民一起将小偷扭送派出所。提起荒废的古院落,郭老师忧心忡忡,“可惜了,好多东西都丢了。”听说上级准备出资整修这些古院落,郭老师的脸上又涌起灿烂的笑容。 赵里河村庄下面就是碧波荡漾的黄河,上游两岸夹峙,这里是三门峡境内河道最为狭窄的一段,古栈道最为显著,对岸砂岩上的苍鹭鸟窝历历在目。郭老师成了苍鹭的义务保护员。有次他发现有人药死十几只苍鹭,立马报警。 <p class="ql-block">到了午饭时间,郭老师仍滔滔不绝地给我们作讲解。我邀请他到王家后乡政府吃了饭再讲解。经过桃花谷时,他说,“这里是大石崖,1972年开始,当地组成100余人的修路大军,经过4年多的艰苦奋战,1977年10月,这条挂壁公路终于通车。当汽车拉煤通过的时候,老人们都留下了激动的眼泪。”2018年,乡里投资1000余万元对挂壁公路进行加宽整修,并安装了整齐美观的护栏。</p> <p class="ql-block">返回来的时候,郭老师执意要我采访一下赵里河前咀组组长老党员马黑来,说他就是当年修挂壁公路的领导30多人的专业攻坚队队长。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功劳,还有牺牲的两名工人。</p> 三门峡实施沿黄生态经济带项目,出村道路形成了环线,极大地改善了交通条件。从王家后乡政府通往赵里河村的一条水泥路7.5公里。沿黄生态廊道与赵里河村的连接线不到3公里。 一条河,一面坡,一家人,一村落。黄河清流村前过,十里桃花心中留。郭老师也在盘算着,如何借助进一步挖掘黄河古栈道漕运文化、开发整修赵里河明清古村落的契机,让农耕源文化大院在发展农家乐和特色农产品、旅游手工艺品、老饭铺的同时,来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一句普通的礼貌问候,让不期而遇的偶遇变成了比事先预约还要完美的造访。我们是追梦人,追逐到了幸福的味道,拜访了文化名人。偶遇郭当家,访赵里河农耕源文化大院,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