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定光古佛祖寺

安东尼亚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均庆寺,位于福建龙岩武平县岩前镇狮岩(古称南安岩),始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历经宋、元、明三朝几次毁坏和修建,现所见规模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所遗部分建筑。</div> 祖寺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历经沧桑,几经损毁,终因客家人不变的古佛信仰保存下来。1984年均庆寺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定光佛俗姓郑,名自严,泉州府同安人,宋乾德二年来到武平岩前,在狮岩建寺庙设道场,弘法传道达五十余年,八十二岁坐逝。 作为定光佛宗教文化的发源地和驻锡地,均庆寺是见证定光佛驻锡狮岩修炼、起居、圆寂的定光祖庙,四面八方朝圣者络绎不绝,成为客家人心中的民间信仰圣地;大自然赋予的天然石窟和诸多与定光佛息息相关的传说和印记,自然成为宋代以来最受信众敬崇绵延至今的定光古佛祖庙。 均庆寺也创造了闽西宗教史上的多个第一,北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被御封为“南安均庆院”寺额;南宋绍定三年又赐名“定光院”;清乾隆十六年重修时改为“均庆寺”;定光大师曾被朝廷5次敕封,最终敕赐“定光园应普慈通圣大师”,与佛教中定光佛名号相同。 均庆寺现配建由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均庆院、仙佛楼、古佛殿及庭院两侧的钟楼、鼓楼等。寺内还存有两岸文化交流的定光古佛塑像、舍利、书画、文物等历史文物。 均庆院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式结构,燕尾高翘,古色古香,蔚为壮观。面阔五间,进深五柱,正前方供奉着燃灯古佛,四大天王画像悬挂于大殿两侧,两侧分别是普贤菩萨、文殊菩萨。殿内中最高中梁墨书“大清乾隆十六年重修”字样。 <p class="ql-block">  穿过大殿,象征富贵吉祥的九龙壁翻转飞舞。回望均庆院殿顶,正中硕大的宝葫芦,飞檐两侧鳄鱼似在仰首长啸。传说当年南安岩的蛟龙<span style="font-size: 18px;">“长啸自生风”</span>迫害一方百姓时,被定光古佛降服。</p> 仙佛楼面阔五间,进深三柱,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楼内正中供奉的是释迦摩尼像,阿难、迦叶尊者侍奉两侧,何仙姑和定光佛像分立左右。 <p class="ql-block">  何仙姑和定光古佛分别作为道佛代表,造福一方百姓。定光古佛生前超常灵应,留下伏虎、除蛟等系列神迹,成为客家保护神;何仙姑则以女性的阴柔,担任寻医治病、问卜送子等职能,博得百姓的爱戴和信仰。故有“仙佛楼”称谓。</p> 古佛殿背倚清奇独秀叠石,所在位置称为狮岩,为武平八大景之一。殿内正中供奉三尊定光古佛像,右边是台湾淡水鄞山寺捐赠的佛像,左边佛像是祖庙为在香港巡游时塑造的。古殿两侧的一对楹联“金身留浙水,宝路镇蛟湖”,其中“蛟湖”,指的就是当年定光古佛显现神通收复蛟龙的湖泊。 通天洞也叫狮岩口。相传,北宋乾德二年,定光古佛自梁野山探迹在狮岩前,见有秀峰酷似一头硕大雄狮,岩有一洞,状若狮口,昂首怒吼,万象皈依。正应“一峰狮子吼,十二子相随”之说。洞中有许多形象逼真的石狮、石象、石猴、石龟等形态各异的钟乳石,乳柱笔立,石笋悬吊,甬道纵横,泉露滴滴,仿佛迷宫。又传这里旧时是蛟龙的洞穴,俗称一龙穿洞,定光古佛降服蛟龙卓锡于此。 洞的壁岩顶上刻有“人世篷壶” ,笔力苍劲,为明万历年间武平知县成敦睦所题。岩壁上刻有北宋丞相李纲所题的:“灵洞水清仙可仿、南安木古佛洞居”。<br> 古佛殿正中横匾的“屐齿万年”四字,让人浮想翩翩,追随着定光古佛的足迹,感受古佛的狮子吼,无畏行。梵钟轻叩,暮鼓激昂,圆转不止,廓然千里,正是“花落没屐齿,风动群木香。”<br> 均庆寺院内,立有一块清代雍正年间“台湾府善信乐助建造佛楼重装菩萨碑”,这块碑石见证了海峡两岸两百多年来民间友好往来和定光佛缘。 <div>  2010年均庆寺定光佛金身首次跨越海峡,赴台巡游。2011年6月龙岩市首届海峡客家风情节——定光佛文化节在均庆寺隆重召开。2012年11月第二届定光佛文化旅游节在均庆寺召开。2017年经国台办批复,武平县定光佛文化园区设立了海峡两岸交流基地。</div> 祖寺作为海峡两岸同胞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围绕定光古佛信仰开展了多项交流活动,以定光佛信仰的力量为起点,深化两岸交流与合作,重新为定光古佛塑造金身,还迎古佛金身巡游,定光佛的信俗已成为闽台两岸同胞联系的精神纽带和共同信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