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生中常被问到“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其实就是认识自己,认识客观世界,寻找人生目的的过程,永远没有终点。</p> <p class="ql-block"> 许多人常常在抱怨自己的命运,抱怨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抱怨自己没有获得成功,没有荣誉,缺少财富,因而抱怨整个社会的不公平。 其实他们最缺少的正是对自我的理解和对人生未来的追求。这个世界没有人可以帮你,真正要面对一切困难的是你自己。如果自己都对未来失去了基本的信任和努力,那你又怎么会有未来呢?</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见到这本书,就毫不犹豫的买下来了。我买这本书,倒不是仅仅因为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李开复,而是因为书名《向死而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向死而生,从生到死,由死到生的渐变过程,我喜欢这个彻悟的过程。正如李开复书中所说的,每个人都应该有对生活的追求,不要只会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同样的路,重要的恰恰在于要展现自己的性格,走出与众不同的道路,活出属于自己的生活,却并非要在墓志铭上留下些什么。“人生有追而无求”常常是在经历了许多之后才被发现与认识到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死,但在有生之年还是需要积极面对生活。</p> <p class="ql-block"> 向死而生是指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里面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向死”就是一个生命过程,我们从出生开始,便向着死亡而去,我们活着的每一天,或苦或喜,或乐或悲,都改变不了生命的终极:死亡,我们“向死”的这一历程,便是“生”的体现,所以说:向死而生。我们只有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p> <p class="ql-block"> 是的,生和死都是大事。可是,我又常想如果人生中最大的事情只是生与死本身,岂不更令人悲痛? 我们或许很难达到圣人的境界;但是我们可以在有生之年坚守自己所要坚守的,做好自己应该做的,让自己的生命在实践创造中更加有意义。如此才能不负韶华,无愧此生。 </p> <p class="ql-block"> 不止一次谈到生死,因为没有人不惧怕死亡。古人给了我们无穷的智慧与启迪。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你连生都还未理解透彻,又如何去懂得死呢?</p><p class="ql-block"> 《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忽然有多长?每个人或许都不一样,就我自己而言,也是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吕岩说:“人世风灯,草结珠露,我见伤心眼泪流。”很喜欢吕洞宾的这个说法,形象而生动,写出了人一生的短暂、脆弱和渺小。与其说古人是畏惧死亡,不如说是“乐生”,人世虽然风灯雨露,但我们犹可向死而生。 </p><p class="ql-block"> 乔布斯说:“死亡是生命的最伟大发明。”史铁生说:“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它终将到来,我们无从躲避。” 陶渊明是明透豁达的。看透了生死,轻描淡写一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就将死亡做了打发。死去有什么好说的,不过是托体同山阿罢了。只是,我们愿意怎样向死而生,将我们的人生留在别人的故事里呢?</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并非拥有数十年的生命,而是如同夏蝉秋虫,这一生又该如何过?伟大的人喜欢在有限的生命里寻找无限的可能,创造大的价值,成为历史丰碑。而芸芸众生如我,或许能在黄卷青灯之下看透人生,在白云苍狗之中笑对生活。</p> <p class="ql-block"> 很喜欢一个说法:有人将人生比作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既然中间的故事由我们自己来书写,那么,就要将人生过得精彩,把活着的事情做好了,这样的话,等封底合上,你也可以对人说:书中的故事够有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