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6月3日,端午节,广州。</p><p class="ql-block"> 一早醒来,我心里空落落的,不知道干什么,先给远在老家今天准备做微创手术的母亲视频了一下,宽慰她只是小手术,不痛,一会儿就好。母亲故作轻松:“没事,菩萨保佑。”。接着,给父母转了过节红包,不能在双亲身边侍俸,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给自己找些许平衡,再给姐妹朋友送上节日问候,然后就不知道干啥了,只能以搞家务和做午餐来打发时间,但兴致不高。</p><p class="ql-block"> 老母亲七十多了,5月31日,不小心摔了一跤,结果腰椎压迫性骨折。还好二姐和二姐夫从南京已到了靖安准备陪父母过端午节的,俩人连忙把老妈送到县中医院,入院,治疗,护理,手术……直至大姐从广州回去接手照顾,着实辛苦,端午节也变得忙碌简单,那已买好的丰富的原本用来裹粽子的原料也只能乖乖地呆在厨房,正如二姐所说她是上天派来陪护老妈的陪护天使,之前老妈在南京杭州也入院治疗过,都是大姐,二姐照顾的。</p><p class="ql-block"> 我很汗颜,因为职业的原因,不能请太长的假,都没能去照顾老人,愧疚,不安。</p> <p class="ql-block"> 因为无所事事,我想起小时候过端午节的情形。我的家乡端午节主要习俗是裹粽子、吃咸蛋和挂艾叶蒲草,因为地处山区,没有赛龙舟一事。</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物质是比较匮乏的,但节日的仪式感却是满满的。村里人会在端午前两三个月开始把自家鸡鸭生的蛋攒起来,提前一个月腌制,等到端午节拿出来享用。那些鸭蛋和鸡蛋在白酒和盐水的浸渍下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经过时间的洗礼,蛋白已是咸香,蛋黄变成流动着的橙红油亮,煮熟后的蛋黄吃起来还有起砂的感觉,配上白米饭,一切都刚好。</p><p class="ql-block"> 腌制咸蛋的方法,我见过这几种:最简单的是将蛋的蛋壳洗净晾干,食盐放在水里煮开,晾凉的盐开水装入陶瓷坛,放入准备好的鸡蛋,盐水要没过鸡蛋,再封坛静待,端午取出煮熟便可食用。第二种也是洗净蛋,把蛋在高度白酒中过一下,然把放在盐堆里打个滚,尽可能让盐覆盖住整个鸡蛋壳表面,再用草木灰盖住鸡蛋,静置陶坛中即成。极少数人家还挖来湿黄泥代替草木灰,也许这就是乡下人家对食物的朴素追求吧。</p><p class="ql-block"> 村里妇女喜欢拉长腌制咸蛋的时间,好让蛋足够咸,甚至是超咸,一则让小孩吃不下太多,要知道那个年代大部分孩子肚子一直处于半饱状态,要有好吃的东西,食量会惊人,为了避免窘境,妇女们只能出此下策;二是端午前后是农村菜地青黄不接的时候,菜少,但家里的劳动力是每天要干体力活动,蛋腌咸些好下饭。日子总是要往下过的。</p><p class="ql-block"> 一般,咸蛋在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就煮好,母亲会用化好的食品红把蛋染红,然后给望眼欲穿的我们几姐妹一人发一个,我们自然兴奋不已,把早已提前几天用棉线或红头绳结好的装蛋的网袋拿出来,小心地把红蛋装进去,然后欢天喜地地找小伙伴斗蛋去。“斗蛋”就是一人拿一个煮好的咸蛋,互相对击,被击破的那个算输,完好无损的那个是赢,输了的则要换一个好蛋再战,而赢的那个继续挑战。小时候,我属于常输的那个笨笨的女孩,因为我不懂通常鸡蛋胜鸭蛋,小蛋胜大蛋,尖头胜大头,但这并不影响我快乐。若是谁家有个“绝世之宝”——鹅蛋,那他就似将军,无人敢与他战。</p> <p class="ql-block"> 粽子也是端午节的重要角色。老家的粽子似邻家女孩般清淡秀丽,最好的以糯米、红豆、豌豆和芝麻为料,简单的只有糯米和碱,口味一般,因刻在儿时的记忆中,一直以为那就是最美味的粽子。到广州后,我才知道原来粽子的内涵可以如此丰富灿烂,可有豆,有花生,有咸蛋黄,有五花肉,还可有海鲜,更可以有冬菇,每一款都是恰到好处,无比美味,我也是喜欢的。</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包粽子的能手,几斤米和豆,一叠诺叶,经过老妈的巧手,一会儿就变成了一个小小精致的四角形粽子,然后上锅,倒水,在灶里烧上猛火,伴着几个小时的咕咚声,带着暮色,整个厨房充满了糯米的浓香和粽叶的清香。送几个煮好的粽子到邻居家尝尝后,我们便可以开吃了。除了普通形状的粽子,母亲还会包一个角又尖又长的粽子,一大一小,再叠在一起,似如“粽妈妈”背着个“粽宝宝”,称为“驮背粽子”。母亲还常被请去帮人家包粽子,原因是母亲包的粽子紧实,有嚼劲。</p> <p class="ql-block"> 今年的端午节,我没心思裹粽子,大姐给了我好多,加上朋友送的和自己买的,装满了冰箱里的一个抽屉。</p><p class="ql-block"> 粽子虽多,我的心情却没有多好。好在母亲手术后身体逐渐康复中,多亏二姐、二姐夫、大姐和二妹克服困难回到母亲身边悉心照顾。父母生我们姐妹六人,如今他们年纪大了,可是要照顾好他们并不容易,在他们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常常因工作或其他原因不能很快到位,这是让人揪心的。而我们自己只有一个孩子,等我们老了,谁来照顾我们。养老院?家庭养老?抑或是抱团养老?其背后又真正能承受多少?这是个麻烦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活着不易,老了更不易。</p>